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校本课程>>正文内容

《信息技术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申报方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课题背景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领域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被提上重要位置,这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单一、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和忽视课程差异的的倾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山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尤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加强对乡土文化景观课程价值的研究,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是追求自身发展目标和教育风格,创建特色学校的需要,也是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需要。

南方各省在校本课程特别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做法,在学校新课程建设、地方文化建设、农村党员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宁强地处三省交界处,古蜀道必经之地,兵家必争之地,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但开发和利用远远不足,课程资源意识薄弱,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同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手段。因此,将信息技术与乡土课程资源整合研究,在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理论: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其基本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是学校依据国家与社会需求,根据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在对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进行学科评估基础上自行决策的课程。(2)是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当地社区综合性资源自行开发的课程。(3)是学校师生自行研讨、设计、筛选或与专业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编制的课程。(4)是学校师生自主编制,自主实施,自我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主要有四类:有校内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多种价值,它可以充实学校教育的内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等等。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真正适应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不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

3.认识主义学习理论:

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识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4、政策依据:

《课改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既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提高研究小组内部个个环节,各个成员的协调、统一、高效,又要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实际,加强应用,不断优化与完善,增强整个研究活动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实施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有针对性的问卷,了解学生对乡土知识的的态度、方法、兴趣和自学能力等情况,制定研究方法和内容,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2.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中心不仅要学习他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借鉴吸收。

经验总结法:既要学习经验,又要对课题组每阶段成果进行总结,以指导后期研究

行动研究法: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研究目的和预期成果

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县域自然、历史、人文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以丰富我县文化特色。

在乡土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探索和总结在山区薄弱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和经验。

丰富学校网站内容,增添网站的地方特色,增强网站的人文性,为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网络德育开拓新领域,提供新措施。“本土教育资源是学校最肥沃的土壤,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得用好一方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学生对自己家乡及新居住的社区特别亲近,更有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强烈愿望。家乡的秀美山川、历史名人、淳朴风情、经济腾飞,能让学生津津乐道,倍感自豪。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教师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开发与运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挑战,科研教师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探索交流新课改的新途径,不断总结、反思获得宝贵的课程开发经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五、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乡土教材一套,暂定名为《乡情·乡亲》。

人们的爱国情感,往往首先是由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而热爱家乡是以“知家乡”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编撰乡土教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宁强县。开发教材力求突出“家乡可爱”的主题,充分展示宁强县情亮点。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将教材暂定名为《乡情·乡亲》,分成八个章节进行编写,依次是《美丽的家园》《悠久的历史》《迷人的风光》《丰富的资源》《淳朴的风情》《优秀的儿女》《腾飞的经济》和《崛起的山城》。为增强可读性,文本教材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贴进学生。我校是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我们还要自行摄制、编辑与文本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

3、乡土课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4、乡土资源专题网站和网站专栏。

六、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06.1——2006.10 选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申报课题。 成立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学校有 9月初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组

2.第二阶段:2006.10——2007.10 资源收集整理,分类、存档、筛选

3.第三阶段:2007.10——2008.10 乡土教材编写校对、出版印刷、并制光盘版教材。

4.第四阶段:2008.10——2009.10 乡土教材应用教学、网站开通。

5.第五阶段:2009.10——2010.10 乡土教材教学论证总结、学生反馈、研究报告生成结题。

七、研究条件:

1.课题组成员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参与过“十五”课题研究。多年从事高中教学和教研工作,尤其信息技术课教师技术熟练,业务能力强,素质高,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条件。

2.学校专门成立了校长挂师的课题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落实了分工。划拨了资金和必要的摄像和影视编辑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证。

3.县档案局也积极支持课题研究,承诺向课题组提供各种相关资料,如《宁强县志》、《宁强十年签》、《政协文史资料》(1-11辑)等,为搜集乡土资料提供了便捷途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课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