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德育课题>>正文内容

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开题论证报

“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旨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切实贯彻改革与发展的精神,努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现对本课题相关要点作如下报告:

一、 研究背景

当今的教育,正在愈来愈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特征,这是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被称为“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智能价值社会”,它将从根本上变革此前的“产业社会”及其文化(包括教育),带来崭新的思维方式与生产方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支撑“产业社会”的产业价值观正在趋于崩溃,作为十九世纪产物的“近代型学校”正是基于产业经济的价值观,忠实地因应产业社会的法则而形成的,它以造就产业社会的自觉承担者为目标。从社会功能这一角度看,这种学校可以说是制造“产业社会人”的加工场所。

近代型学校的基本特征是非人性化、划一化、规格化,因而又被称为“工场型学校”。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波依尔《基础学校》)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不能把它混同于军队、机关、公司,但这种混同现象在我国教育界却随处可见。而且,由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相当多的学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亟待深入研究加以改进之处。

二、 研究价值

我们的“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首先有很强的现实操作价值。在教学领域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一个此前研究尚显得薄弱的空间。对学生个性的研究,过去较多地从教育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方面切入,在教学方面发展学生个性,至今还未见到有较为系统较有现实操作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这就使我们的研究既能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又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其次,“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还具有较强的理论探导价值。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学科规律、心理奥秘等方面的关系,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学生个性的内在构成与形成机制,学生个性与教师个性、班级个性、学校个性之间影响与交融等等,都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值得投注精力进行深入的开拓性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进步将会有助于教学改革的科学性推进。

三、 研究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江总书记的指示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度,强调了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书《学会生存》把个性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等品质的综合。继《学会生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著名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所以,“创造性”和“想象力”是“自由个性”的表现,为了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应首先培养“自由个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应当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努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鉴于此,“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将致力于探索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契合方式、培养途径,以利于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 理论准备

1、关于个性的界定

哲学对个性的界定。哲学把个性看作万事万物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所指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它不单纯指人。哲学的个性是与共性相比较而存在的。

心理学对个性的界定。心理学把个性看作人特有的属性。任何正常人都应当有保留自我个性的权利。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发展、转化应当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寻找。心理学认为个性的形成既有遗传基因的作用,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学对个性的界定。教育学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对人的个性的研究。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有优劣之分,教育应当发展优良个性转化不良个性。个性不仅表现在心理层面,并且表现在行为层面。

2、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其实质应当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素质。可以说,没有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人是富有个性的存在。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均一的,是有着可以区分的个性差异的;每个人所指向的自我实现又是个性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因此,无视个性的均等、划一的教育不能说是真正“发展个性”的教育,也不能说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素质教育。

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抛弃旧的办学模式,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讲究公平、追求卓越”,所有学生都有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即人人都能接受适合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读写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钟启泉《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一句话,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践富于人性的“个性化教育”。“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

3、“个性差异”的基本理论要点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阐释主要有三大要点:1.“人格结构”--弗氏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2.“人格发展”一—弗氏用潜意识、欲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3.“”人格发展“”—一弗氏以人的本能发展的阶段来解释个性发展的历程。

阿德勒将个性心理的要义归纳为四点:(1)“人性自主”。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具有相当自主倾向的。(2)“追求卓越”。人在目标导向的活动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即“追求卓越”。(3)“自卑情结”。人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但在面对困难时难免会有一种由无力感和无助感交织而成的无法达成目标而对自己的失望心态,即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如果补偿不当,就难免形成自卑情结。(4)“生活格调”。在实际生活过程中由于每

个人采用的追求卓越的方式及追求的后果不同,便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格调”。个人的生活格调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

马斯洛的个性理论有以下三个要义:(1)“自我实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各方中充分展现出来。(2)“需求层级”。自我实现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存在几个需求层级,它们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求及其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这就是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尊重需求一→自我实现需求。(3)“高峰经验”。指在人生追求自我实现的历程中历经基本需求的追寻并获满足后,在追求自我实现时经验到的一种臻于顶峰而又超越时空与自我的心灵满足感与完善感。

4、从教学角度看“个性差异”

承认“个性差异”是发展个性的前提,但是“个性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识方式等)、“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学习方式”(风格)的差异。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展开学习时个人喜欢用的方式方法。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在内的认知活动方式、方法称做“认知方式”,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从反应方式、思维类型角度发现个人偏好的学习活动方式,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它同学习效率息息相关。

根据研究,构成学习方式之差异性的要素或侧面是多方面的。按表象方式分,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运动型、混合型;按认知方式分,有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分析型与非分析型、熟虑型与冲动型、认知偏好分析型(疑问型、记忆型、基本原理型、应用型)等等;按记忆方式分,有死记型与理解型;按思考方式分,有归纳型与演绎型、深层思考型与浅层思考型、集中型与扩散型、直觉型与反思型、试误型与洞察型;按注意方式分,有集中型与分散型、多面型与单面型、抵触型与应变型;按反应方式分,有积极型与消极型、结构型与自由型、个人型与集体型,等等。

5、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是个性健全发展的基本标志

如果说主体性是人的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那么个性则是人的具体性,是主体性在每一个体身上的独特表现。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因此,教育在关注所有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独立的、具体的、特殊的,作为个性之有机构成的创造性也是具体的、特殊的、因人而异的。尽管个性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交往,但每一个性都首先具有内在的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特殊的、活生生的。《学会生存》曾深刻指出,尽管“大多数的教育体系,无论在它的机制方面还是在它的精神方面,都不把个人看作具有特性的人”,然而,“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域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著《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不同人的创造性反映了不同人的独特的生活史。创新教育是把每一个人尊重为主体、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个性的有机构成,亦是个性健全发展的标志。

6、个性教育与美育

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是美育的根本价值尺度。人的生存,就其活生生的状态而言都只能是具体的、个别的。人的价值归根到底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个别的人身上。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相当伦理化的。教育的伦理化带来了教育的内敛化,即教育对个体而言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输入过程,是一个使个体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但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受教育者学做规矩,教育还应该是一种解放,就是使个体尚未被开发的潜能解放出来,使他得到尽可能的充分的发展。所以,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开发,从而促进个体各种潜能的发展。美育是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就受教育者来说,美育过程就是个体感性生命的成长过程。实现美育的审美体验活动过程本身是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美育虽以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但这种发展本身就有助于个体全身心的协调发展。因此,美育最充分地体现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

在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在以逻辑思维训练和知识累积为主导,又十分突出道德约束的教育体系中,个性情感的解放就意味着超越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道德自我在行使其权力时,总是把个性情感过多地管制起来,或使之服从普遍的现实原则。理智自我排斥个性情感,逻辑思维总要求把对象的丰富性和个别性抽象掉,把主体的情感抑制住。美育促进感性自我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协调平衡,使个体生命充满活力,具有持久的创造性。创造性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专门的创造能力,如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个层面是指不断实现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是健康的个体生命的基本特质与能力。后者是创造性的最基本的内涵,又是前者的基础与源泉。

7、个体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人类永恒的追求

人的心灵永远不囿于陈规戒律,不满足于己知的世界,它是不断开拓的。只有在个体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互相达到协调。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必须充分保证受教育者各种潜能的发挥,应该充分调动主体的各种能力,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英国学者H.里德指出:“人的个性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只有在使这些感受力达到和谐并与外在世界建立了习惯性联系时,一个综合的人格才能建立起来。”

受教育者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每一个人,就其个性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认识个性差异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心理类型学研究。虽然个性差异不可穷尽,而分类总是有限的,但是,愈来愈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与概括是可以使我们的认识逐步接近个体心理本质特征的。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十分重视观察学生的个体特征,并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从智力、能力、性格、志向和专长等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区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他又据此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实际上开启了教育心理学中个体类型学的先河。在西方,席勒在《教育书简》中区分了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并分析了偏于松弛和偏于紧张的两种审美心态,并提出了对不同的人格要进行不同形式的美育的观点。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为深入认识个体审美类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成果。精神分析学家荣格集20年的观察与实践,撰写了《心理类型》一书。该书以外倾与内倾两种基本心态类型为基础,配合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基本心理功能,从而确立了八种基本心理类型。

教育是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总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普遍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去影响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能动的个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他的积极接受才能真正实现。由于教育效果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落在个体特定的“心理基地”上而产生的,所以,使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适合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水平便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规律和方法论原则。把发展人的个性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以往培养目标的一个积极的扬弃,它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求。

五、 研究条件

承担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均是卓有研究成果且己成功主持过省市“九五”重点课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拔尖人才。两人分别专攻理科和文科,便于学科研究之间的渗透和结合。两人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并富有钻研精神。身体健康,精力过人。自己均充满信心,可望能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育科研骨干。

学校领导支持。学校将为研究提供购置必要的书籍资料的经费,并为外出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提供方便。

有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和帮助,有专家长期提供咨询和指导。

六、 研究方法

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充分吸纳当今国际国内教学论、素质教育论、学习方法论、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具体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托。注重文字的可读性和品位的高雅性,追求一种富有灵性的开启心扉的语言风格。

七、 研究步骤

研究准备阶段:2001年5月至2001年8月,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开题论证。

着手研究阶段:2001年8月至2003年9月,成立各子课题组,制订各自的研究计划,开展各子课题研究。撰写出课题研究专著初稿。

中期论证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讨论修改专著初稿和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汇编。

结题鉴定阶段:专著、论文和教学设计汇编定稿并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