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教改新论>>正文内容

翻过那难以逾越的山——“学陶”忧思录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百年余前,陶行知,他,捧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走来:挟一身正气,怀满腹才华,携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旧教育宣战,开一代教育新风。纵览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无处不写着他勇探“未发明新理”、勇入“未开化边疆”的艰辛和努力,无处不闪烁着他探索现代教育的胆识和智慧的光芒。他的一生,短暂、艰难、曲折,但是,却充实、精彩、辉煌,他用一身心血写就的光辉业绩,是全中国教育界、也是全民族和全国人民的福祉。

百年余后的今天,他,双眼投射出睿智的目光,又在向我们走来:他的学说和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尤其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伟大精神和光辉实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颂和推崇,“学陶”基地和典型正在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横看祖国神州大地,到处都有不断壮大的“学陶”“师陶”队伍,到处都有“陶花”盛开的地方。

然而,就整体而言,“学陶”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不少单位还仅停留在初步的宣传和实践,难于深入发展,更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展望“学陶”和“研陶”,想到我们的责任,心头更感忧虑重重。

影响“学陶”深入的原因很多,但笔者感到主要的是那几座难以逾越的山。

阻挡我们前进的第一座山,是“认识”之山。在对陶行知的认识上,大致有以下三个“不”在挡道:

其一“不知晓”。在教育界,至今对陶行知仍茫然不知的还大有人在(在全国,这类人数量之多就更惊人了)。或许,那些对陶行知几乎无知的人照样在当着他的教师,但是,一个身处教坛、肩负教育重任的人,却对这教育界的巨匠圣人全然不知,这既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也隐含了日后铸下教育大错的悲剧因素。这一大面积的“不知晓”,对于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队伍、对于祖国的教育事业究竟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也许谁都无法估计,但是,毕竟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兴亡、民族前途和孩子们命运的千秋大业,是掺杂不得一丝一毫虚假的,谁又能保证,今日人们之无知,不会酿成明天民族的大祸!

其二,是“不重视”。这些人的学习仅是为了装点一下门面,由于没有出自内心的渴求而缺乏根本性的重视,这样,仅存的一点知识也会在敷衍和搪塞中遗忘殆尽,有限的一点了解会在繁忙的借口下湮灭在不尽的教学事务中。一种缺乏内驱力、没有真正自觉性推动的“学陶”是断难长久和深入的。

其三,是“不认可”。我们知道,陶行知是武训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此,早已逝去的他,在“文革”中仍因批判武训而遭受株连。另外,陶行知又是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优秀弟子,尽管陶行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导师的学说,但杜威的学说并不为所有的人都认同,而这就成了今天少数人怀疑陶行知、否定陶行知、拒绝陶行知的口实。评价武训是学术界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武训那“毁家办学”、为办学劝学甘愿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已经激励了陶行知这一类人、一代人献身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武训精神又怎能轻易否定?对杜威学说的评价,同样是一种学术界的事,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今天,为什么不能把杜威学说拿来为中国教育所用?何况,陶行知对自己导师的学说不也采取了继承和改造、创造并举的态度?遗憾的是,这种误解与偏见不仅成为这些人在“学陶”上的心理阴影,也成了推动群众性“学陶”“师陶”的巨大障碍。 阻挡我们前进的第二座山,是“行动”之山。就教育界基层情况看来,“学陶”“基本空白”和“积极扎实”这两头均属少数,大多是“学陶”一阵子后就搁浅不动,难以深入了。其中虽然也有一部分本来就是敷衍了事、走过场的,但确有不少单位是属于要深入,而不知如何深入;想行动,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使我们不能不剖析一下影响“行动”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是“应试教育”的阻抗。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不仅挤占了“学陶”“师陶”的时间,而且从思想上挡住了人们“学陶”的前进脚步。人说应试教育是块“臭豆腐”,闻闻是臭的,吃起来却是香的,此话一点不假。君不见,从上至下表面上人人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深恶痛绝,而实际上,个个心知肚明、心照不宣,时至今日,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挥舞何曾停止过!“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成为不少学校最“实惠”的做法,也成为百姓对目前教育现状的绝妙讽刺。曾经喧闹一时的“减负”运动,不久便销声匿迹,更重的学习负担又压到了学生肩上,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孩子们的身心,成为一种可怕的“反弹”。可以说,“应试教育”就好比一列在高速下作惯性运动的列车,似乎没有人可以让它停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它呼啸行进的车轮,任何要想跳离列车或阻挡列车前进的,只能是毁伤自己。在这种氛围中,“学陶”“师陶”又如何能突破它那牢固的桎梏?可以说,应试教育的根子一日不拔,“学陶”“师陶”便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推进,因此,任何一个想挣脱“应试教育”罗网的教育工作者,有理由提出,能否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对各级教育领导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让我们上下一致同心干,擎起陶行知教育思想这根金箍棒,去闯一闯这块禁区、打破那千年的神话。决不能在若干年以后,当人们又一次议论起教育热点难点的时候,话题仍是这永远不变的“应试教育”。那时,我们将前愧对陶夫子, 后愧对小孩子——我们的学生和子孙后代。

其二,是浮躁、虚伪的影响。在当前的“学陶”“师陶”中,人们最为厌恶、也是最为常见的,是功利主义充斥的浮躁和弄虚作假遍地的虚伪。这些现象,较多地出现在课改研讨的公开课上,出现在撰写教学心得的论文中,出现在“学陶”“宣陶”的图片里,出现在课题研究的材料中。他们在学习陶行知的时候,却恰恰忘记了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待人处事、求学求进的最根本准则,也忘记了陶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向世人发出的一声警告:“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①“学陶”伊始,粗浅一些并不足惧,实属正常,可怕的是虚空和假伪,因为它们彻底游离了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在物欲横流、几乎“金钱万能”的今天,也许最应敲响的警钟,就是“精神”,最为有力的武器也是“精神”。最当写在我们旗帜上的大字,还是精神,毛泽东同志早就忠告过国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先生也说过:“我们要晓得做教师的如不能放弃权利争斗或不能维持专业精神是最可耻的。”②是的,一个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精神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人的精神之所以不可或缺,因为它就是一个生命体里的血液,血液一坏,犹如得了白血病,精神道德的防御系统就会受波及而被彻底摧毁,什么样的坏事也就都能做得出来。在今天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刻,最应上的第一堂课,那就是“明确专业意义,树立专业精神”,然后才谈得上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评价和其他。我们要牢记陶公的教导:“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③

其三是认识水平的制约。一个人“学陶”的方向对了头,还不足以保证“学陶”“师陶”就能深入下去,因为“学陶”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人们认识上的广度和深度,这就注定了我们必须注意经常吸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群众性“学陶”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认识世界的角度,充实认识事物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活到老、学到老,常学常新,日新日进。

阻挡我们前进的第三座山,则是我们“自己”这座山。人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试场拼搏、奥运征战、手术台上、谈判桌旁、商场竞争、股海浮沉,无一不在用事实佐证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已成为人们不断前进的目标和口号,成为人们塑造美的心灵和人格的永恒主题 。在“学陶”“师陶”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去糟粕,难学伟大,不除杂质,难成真人。要求得自己人格上的纯粹和完美,必须彻底去除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就当前而言,首先,要去除“功利”之心,树立事业心。金钱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也是熔铸真善美人格的大敌,我们要“清心寡欲”,即扫除心中一切功利性的杂质,戒除拜金拜物、追名逐利的物欲,学当真人,学做真事,真正做到“去除功利心,走出名利场”。其次,要去除“浮躁”之心,树立科学性。一方面要以诚信为本,追求真实、诚实、踏实的学习研究之风,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学习一点辩证法,摒弃一切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努力提升思维品质,不断提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去除“怠惰”之心,树立进取心。一份计划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半点行动,仍将是一纸空文。而影响“行动”的一个劲敌便是我们身上的惰性。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以勤奋、踏实和坚毅去创造成功。

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未必有陶行知那样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和精深的学问,但是,我们可以学呀!不见海洋,不知溪流之细微;不见伟人,何知自己之渺小?差距来自比较,进步也来自比较。

面对陶行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我们是否为在应试教育中“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摧残我们的学生感到难过?面对陶行知倾家办学、“以私济公”的壮举义举,我们是否感到了那些“办学兴家”、见利忘义行为的卑劣?面对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诲,我们是否为曾经有过的虚假行为而感到脸红?面对陶行知知行统一、手脑双挥的实践精神,我们是否为自己的固步自封、知行脱离感到可怕?面对陶行知永不言旧、日新日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是否感到了自己的迟暮和落伍?面对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精神,我们是否为自己教学行为中曾经有过的功利色彩而感到羞愧?透过历史的尘沙,穿过时空的隧道,我们是否感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教育思想的搏杀,是否看到了不同义利观、不同学生观、不同教学观的两军对垒?

毛泽东同志说:“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今后的“学陶”“师陶”中,我们绝不否认自身应有的努力,但我们也寄希望于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因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为“一个领导就是一面旗帜”,因为“一点红,红一片”,因为如果只有群众的积极性,而没有领导的积极性,任何工作都不能持久并提到高级的程度。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那里的“学陶”“师陶”就蓬蓬勃勃、扎扎实实,就出现崭新的局面;事实也在证明,一个地方如果缺少行政领导的有力推动,那里的“学陶”“师陶”就必然“火”不起来,就难有真正的推进。

陶行知——这“前无古人的教育家”、“一代人师”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是一座高耸云天的山,一片深不可测的海,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瑰宝。“陶学”这瑰宝,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这瑰宝,如灿烂的星辰,照抚着我们的家园,给后世指引着人生的去路,照耀着教育改革的漫漫历程。愿这“教育之光”普照中华大地,“民主之魂”永存人民心中,愿“学陶”“师陶”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再度掀起,并健康地向前发展,也愿所有为人之师者永远对得起他——我们心中的陶行知。

“翻过那难以逾越的山”——既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的决心;既是难为之事,又是必为之事。

[注释]

①《孟禄博士与各省代表讨论教育之大要》《陶行知全集》 第1卷 第395页 ②《四年前的这一周》《陶行知全集》 第2卷 第294页 ③《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陶行知全集》 第2卷 第275页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