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新时代,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基础!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有高素质,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头等大事,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消除妨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1、消除定势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直沿用“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重视结论而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死板的教条,忽略了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排除对人格个性的熏陶与感染,忽视对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无视教学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忽视所面对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学生的内心世界,意识不到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把生动活泼的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隔离开来,使教学变得沉闷、呆板和程式化,缺乏生命的活力和兴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严重妨碍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定势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往往把课本知识当成定论,当成只要理解而无需检验的“绝对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死教条,以为只要理解了、记住了就可以解决套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实际问题却是千变万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只有真正活学活用,才能赋予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2、消除“师道尊严”的教育模式

“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必然要求以教师为中心相匹配。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工可谓分工明确、责任分明: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样一来,教学由共同体变为单一体。“教”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有时甚至走向学生的反面,成为制约“学”的阻力;“学”的创新性出不来,独立性也丧失了。学生不仅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创造和自主选择的乐趣,甚至导致形成有悖于人的本性的被动生存方式。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以知识权威自居,沉醉于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仅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能磨灭其与生俱来的探索世界的热情。因此,“师道尊严”教育模式的最后结果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也越不喜欢学。

3、消除“应试教育”的体制性束缚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使教育教学难以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因为应试之需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绕着考纲转,往往只机械地把整个课程切割为知识训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等。这不仅与学科本身的完整性与内在规律性相违背,更与学生内在的本质发展不相协调。由于应试的重压,使得思想品德教育这门极强,生命力信息特浓的学科因而不能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代之的仅仅为教师在课堂上对理论的枯燥讲解和描述,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而变得僵滞和单调,甚至有可能使学生滋生逆反心理。

二、创设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环境

1、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

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外在条件和前提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无拘无束地启动思维的翅膀。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和学走向积极沟通与合作,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自由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自由成长。

例如在教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家庭关系》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医生正和一个老农下棋。突然跑来一位小女孩,对着医生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架了!”“这小孩是你什么人?”老农问,医生答:“我儿子”。-----请问:这两位吵架的人与医生是什么关系?虽然一时间无人能说出正确的关系,但课堂气氛却顿时活跃起来。待我点拨该医生是女的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在这自由愉悦的气氛中,通过对小故事中几个主人翁之间关系和相互间的称谓,自然而自然地直奔主题。

同时,思想品德课还可以多种手段,如直观形象的录像,风趣诙谐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的典故等融入到教学中,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创设健康的心理氛围

生动活泼、健康的心理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内在条件和坚实基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意境能使思想的海洋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苦闷心情则非常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健康的心理,而影响创新思维形成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缺乏自信。所以,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真切地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健康。要努力挖掘学生积极自信的心理因素,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价值,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兴趣,增强自信;开展积极思维,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问,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乐于发表个人的见解,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真正使思想品德课课堂变成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自由成长的乐园。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心理学研究新成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我比较常用,比较喜欢用的心理学理论有“圆桌效应”(引自餐馆的餐桌上有一块旋转的圆盘,可摆放美味佳肴,它使就餐者容易产生亲切的关系和融洽的气氛,人们把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简称为“圆桌效应。”圆桌效应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获取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牛犊效应”(人们把自1981年10月以来,参加应试的中学生数次将高校入学考试标准答案的失误纠正过来的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简称为“牛犊效应”。“牛犊效应”能帮助学生打破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不轻易相信既定事实的结论,走向创造自信之路。)、“摩西奶奶效应”(美国艺术家摩西,75岁后才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人们把其称为“摩西奶奶效应”。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不去唤醒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转化或自行泯灭,这就是“短路理论”。“摩西奶奶效应”能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创新,自我剖析、自我实现,尽量早地避免“短路理论”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的潜力。)和“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雷森塔尔随机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测验,并暗示这些学生将会有明显的进步,具有“优秀发展可能”。结果在数月后,被测的学生果然成绩明显进步,这一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善于应用好此效应,能使学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等等。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遵循心理效应,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激活创新思维,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更充满生气。

3、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建构

培养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核心。这里所说的自主建构是指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和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则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设疑、情景、对话和协作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并在建构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我千方百计地增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为学生提供资料信息,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加强同学之间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及时指导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此外,还及时给予针对性的点评,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观点。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 学习思路更加清晰,理解更富创意。

三、建构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实践和机制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大千世界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传授给学生以书本知识,无论如何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努力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要根据实际的需要,突破教材局限,适时补充新知识、新信息和新观点,还要积极开发、利用多种资源,例如社会教育基地、影视资料、历史文献以及网络资源等等。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但要像前苏联大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使思想品德课与社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并且有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健全新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师生互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新的评价体系应着眼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评价方式可多样,评价过程应公平、民主,评价结果要科学合理。具体应做到:

第一,建立课堂表现评价。课堂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以及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表现,如听讲、提问、回答问题及思维是否有创造性等进行观察,并制订课堂表现观察表,认真记录和评价。

第二,建立学生成长足迹档案。目的是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的积累、发展与提高。教师可以从四方面收集学生的思想品德档案:一是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二是履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情况;三是课堂观察评价;四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小时政论文、时事论文、时事竞赛获奖证书、探究性学习活动记录等。

第三,应因材施评,设层次达标。教师应设法对不同思想品德水平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层次达标。教师在平时练习测试中,可准备难易不同的试题,或加分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以让不同思想品德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2、理顺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促成教学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有机构成部分,并互为作用的主体。按新课程、新理念和新认识,教师即课程、课堂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因此,教学就不只是忠诚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应是课程的创新!教学过程更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性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如此一来,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标志着课程观的改革和新课程观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进入教育改革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