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动感课堂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即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即性格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任何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语文,数学且不说,《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在学生心里早就无足轻重了,使这一学科的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迫的。如今,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落实到课堂上,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同样要充分挖掘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

一、 激发学生“动”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他们生活实际的联系,让他们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从学生们的关切入手,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兴奋点、焦点……上展开教学。

例如教学《男生女生》这一试验课,教师如果从男生女生生活交往的真实事例切入,引导学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身边的朝夕相处的异性同学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们正需要这样的引导,但往往又难以启齿而成为成长中的烦恼,因此在课堂教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话题,他们参与的兴趣是十分高涨的。

二、 丰富学生“动”的形式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品德与社会》教材采取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课文中还设置了许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我们重视教师教的方式的研究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但有效的教育就必需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调查、实验……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屡见不鲜。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也有他们自己喜爱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不同年段的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有些方式可以“百试不厌”,但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参与方式多样性的需求增强了。因此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方式需要不断创新。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例如在上《我们共同进步》这一课时,为了实现这堂课的目标,我给学生设计了多种活动形式,让他们去发现伙伴身上的美。首先,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谈谈对班里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的了解,说说他的优点,这就激发了他们参与的欲望。在第二个阶段中,我便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击鼓传花。当鼓声停止后,鲜花落在谁的手里,就由其他同学去找找他身上的美。这样,很多没有成为“靶子”的学生就很乐意站起来去对其他同学“品头论足”了。站起来的同学虽然很腼腆,但总是面带微笑坐下去的。然后,我还安排大家制作小卡片,给班里的一个小伙伴写上一句赞美的话,并交到小伙伴的手里。这时,我随机请出班里个别同学来当小记者,采访并询问每个同学的想法。被采访到的同学有的说:“我觉得表扬别人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有的说:“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棒。”还有的说:“谢谢,我以后会做得更好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里,学会了用心去体会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发现身边同伴的美,享受着做一个播种快乐和收获快乐的人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动”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要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我们的老师习惯于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一定要有结论,有观点。有时为了得出一定的结论、观点,教师还会生硬地取代学生的参与……殊不知,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正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的成长历程。在课堂教学中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无异于“买椟还珠”。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这个过程成为课堂教学主流,避免学生的参与和老师教的流程脱节,就必须懂得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在这方面,教师要善于对这堂课进行科学的预设,在准备教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学,要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成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例如教《我们自己做主》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为整堂课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问问大家对班里的班干部有何意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选举方式。2、让同学们制定了一个较好的选举方法,对班干部进行重新选举。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面对这些思维活跃的小精灵,我只起到的引线的作用,帮助他们找到课文的落脚点,由他们充分地自主活动。这样,既选出了班级里大家信得过的班干部,又能让他们完全的活动于课堂中,活跃的学习活动也使整个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四、让学生体验“动”的快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快乐不仅仅是活动形式的有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丰富生活经验的历程,也是他们逐步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能够找到自己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共鸣,能够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这样也就让学生体验到了课堂活动的快乐,而这种参与的快乐又大大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并逐步在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我们自己做主》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同学们踊跃地向候选人提问、提要求、投票、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不仅体验到了主人翁的快乐,而且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们还懂得了下次遇到类似的事该如何自己做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将《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成快乐的“动感课堂”,让学生从中得到品德的内化,这已成为大势所趋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使用、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总之,只要使课堂时刻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活力,学生就一定能在这样的“动感课堂”中真正得到情感的升华。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