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经济生活备考专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核心精讲

一、个人收入分配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方针: “提低、扩中、控高”

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要素分配的效率原则;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分配举措: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充分发挥税收、转移支付手段在收入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根据所属范围区分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2)按劳动要素分配只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等

(3)其他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分配广泛存在于各种经济成分中。

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收入;

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等获得的收入。

特别提醒:

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等。

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红、利息、租金、出售专利等获得的收入。另外政府转移支付、社会福利和捐赠也是非劳动收入。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

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主要是企业,再分配主要是国家或政府。

三看分配的手段:初次分配主要是市场评价要素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调整、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显著优势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另一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这种所有制在分配制度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充分释放发展经济的潜力。

2.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分配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四大在明确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明确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六大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践充分证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项好的制度,是一项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应当不断坚持、不断完善。

3.坚持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相统一

为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关键在于它能够有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和公平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实现的关系。社会主义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谁为先的问题,更不能以牺牲一个目标来实现另一个目标。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要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公平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主义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公平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有效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从坚持按劳分配开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公有制企业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分配,随着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多种分配方式也迅速产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样,按劳分配也必须为主体。党的历次大会的报告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都做了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保护各种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生活中的贡献如何决定?主要根据市场来决定,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评价作为要素报酬的客观依据,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显的效果。比如,对企业来说,用多少资本,用多少劳动,用多少土地,这些要素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有一个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问题。由于生产要素有不同的质量,有不同的供求,要素报酬也不一样。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具有更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企业家更为稀缺,其报酬必然更高。企业依据不同质量的要素支付报酬,对稀缺的优质的要素给予高的报酬,这不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动员起来,还能促进优质稀缺资源的供给。

4.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活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要鼓励劳动、鼓励创造,鼓励多劳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多种分配方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过教育等途径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直接劳动者的收入随着拥有更多的非直接劳动的生产要素而提高。

为什么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第一,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形式,有怎样的所有制形式,就有怎样的分配形式。

第二,这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通过积极发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市场经济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过程是:各类生产要素在要素市场通过买卖进入生产过程之中,生产出的产品在商品市场通过交换实现商品价值,最后生产要素按照各自对商品价值的贡献参与分配,实现各自价值。

第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内涵大为拓展的外在体现。

知识、技术、管理、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并且对生产的贡献明显提升,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分配关系必须与时俱进地体现这个趋势性变化。

第四,这是由我国由市场评价要素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实现尚不够充分,需要着力健全相关机制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总之,健全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对于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合法利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练习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激励导向的分配政策,不断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意见》着力完善推动形成体现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发挥科研资金、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作用,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激励导向的分配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科研人员收入增加,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打造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拉动经济结构持续升级;

④生产要素按照各自对商品价值的贡献参与分配,实现各自价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财政税收

财政的作用

第一,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①合理调节财政收支结构,在经济过热时应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下行时要减少财政收入,加大财政支出。

②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维护社会公平。

③通过财政支出促进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

④合理调节国债发行规模,保持合理的财政赤字率。

⑤加大财政对公共设施、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如何正确认识财政转移支付

(1)含义: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的制度。

(2)基本形式:有三种,一、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横向转移;三、纵向和横向转移的混合。一般我们讲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构成: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自主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和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4)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如下几大类:税收返还、体制补贴和结算补贴;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其他转移支付,包括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

我国近年来结构性减税的表现及意义

①对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减轻相关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促进生产专业化发展,提高社会化生产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起征点: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③减免进出口关税:优化进出口结构,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刺激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

④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减免中低收入者纳税额,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练习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经济发展困难和风险增多,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要大力提质增效、突出结构调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适应客观形势所需。尤其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给企业生产带来困难、造成财政增收压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这进一步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今年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和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持现行脱贫标准,聚焦重点发力,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质量。进一步利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提高资金使用成效。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落实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巩固脱贫成果。

结合材料,说明今年财政政策如何提质增效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减税降费,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体现,财政把更多资源让渡给市场主体,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内生动力。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短期内财政收支矛盾会凸显,但从长远看,随着企业效益改善、税基扩大,财政收入形势会逐步好转。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即使眼前困难再大,也要坚决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

(2)推进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实体经济是大国根基。针对我国实体经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结构性调控优势,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3)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并保障重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今年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政策和资金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精准发力、补上短板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作。

(4)编制好预算,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倒逼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为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分配部分历年高考题

(2018·全国卷Ⅱ·T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9 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略)

资料来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2017年)

材料二: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实施了全面推行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截至2017年底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为企业降税减负,全年要再减税8 000亿元。

近两年,国家在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2016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8%,2017年比上年增长7.4%(同口径)。

(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10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产收入与税收收入”为切入点,考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即比较客观地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分析国家政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企业生产经营、财政收入的来源及其作用、增加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解答本题时应抓住进一步为企业降税减负对企业和国家财政的意义,运用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回答。

第(1)题,材料一的表格是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产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情况,围绕财产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两方面回答包含的经济信息。

第(2)题, 抓住关键信息“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利用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的知识,分析降税减负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1)近5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

(2)降低税负,能增加企业所得,扩大生产规模;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能激励创新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最终能够扩大税收来源和规模,增加财政收入。

启示;这类关系传导题路径

降低税负---企业发展(答题的重点)---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2015·全国卷Ⅰ·T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材料二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14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财政资金的使用和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财政赤字的作用。

【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首先需要指出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侧重于强调财政赤字在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次说明在使用财政赤字资金时,如何解决监管和资金的分配问题。

答案:(2)财政赤字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加财政赤字能够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我国目前财政赤字率虽然在提高,但低于3%的警戒线,是适度的、安全的;优化财政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财政赤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财政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9年我国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

2019年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推出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的优惠范围,增加有关优惠税种、实行减半再减半政策和叠加享受优惠政策。作为我国新个税的亮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实惠。

材料二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2019年将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区别于普惠性减税)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说明这一政策对我国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意义。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经济|复习|不详|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