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教改新论>>正文内容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主持人: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请来了课程与教学专家张天保先生来这里做客。让我们欢迎他。

张天宝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问:请问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有哪些?

张天宝: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问:过去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现在新课程来了,好多老师很不适应。现在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手提、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张天宝: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到“机灌”而已

问:我觉得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有一个过程,有的可能适应得快一点。

张天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同,过程的长短也将会有较大的差异。

问:提倡教育者办公信息化意识教育。办公信息化其实最终还有一个人操作的问题,所以,我们永远不能抛弃以人为本的思想。

问:不知参加过培训的老师们反映如何?目前有些地方的新课程培训有点走过场,老师感到收获不大,没有发挥出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较被动。

张天宝: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感觉实现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人改变自己是不容易的,就像改变自己的一个习惯一样。

问:培训者本身是否合格还是个问题。

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加快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进程。目前不少人对国家级培训颇有微词。现在的教师培训水分太多。

问:随着不同思想的交融、碰撞,以及民族优秀思想的发掘,一种民主、公平的意识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显现。能否请张老师具体谈谈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证?总感觉很模糊,是一种理念。新课程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其理论基础或者说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尤其是教育的对象。当然是的,但教师同样包括在我们所说的“人”当中,如果在教学或教育中只提倡教育对象的人本,教师必然会变得非人,那么半边天失去了,还能看到光明吗?

问:您说的有道理。教师和学生本就应该是互动的,谁也不可偏废。

问:有些地方开展新课程参与式培训并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可以借鉴和推广。我对参与式培训(暂时没有更好的词替代)和教师发展学校有不甚了了。听说首都师大开展得不错。说实话,“培训”这个词不太合适,给人一种“我掌握真理,我培训你按照我的意图教学”的感觉,听起来不舒服。当然,我们的老师都习惯被“培训”了

问: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有哪些可取之处?新课程改革强调多样化,为何不提倡优化?

张天宝:优化的前提首先是实现多样化。时间太短,推进速度太快,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培训滞后年,评价考试制度不配套等。

问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培训者本身素质不高、不了解中小学教学现状、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者及培训单位以此牟利,参与培训的教师有让人代替的,等等,花样很多。

问:新课程改革中有什么弊病?据我所知,只强调多样化而不提倡优化。教材中如果有与优化有关的内容,教材审定就通不过。新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理念是否存在问题?比如建构主义,只提好的方面,而不提该理论的局限。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张天宝 :应该说,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我们需要避免是的重要问题是不要“矫枉过正”,不能把我们以往的优势和特色抛弃,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要把洗澡水与婴儿一块儿倒掉。

问:据悉,台湾10年前就依据建构主义进行基础教育改革,10年后得出结论:基础教育改革是失败的。

张天宝 :其实,建构主义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它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主观性,忽视了知识的客观性,容易导致主观主义。

问:据个人感觉,现在新课程培训走过场的成分较大,是否说明首先要解决的是培训制度问题。校本培训是比较理想的培训方式,不过首先要在政策上、物质上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张天宝:教师的培训,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师被动、不积极,这主要是培训体制造成的,比较理性的办法是倡导教师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的能力。

问:同意。比如顾泠沅老师所进行的改革就很有成效。最新一期《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了老教育家吕型伟《学点教育史》的文章,发人深思。

张天宝:进行任何一场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应注意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能伤好就忘了疼。

问:关于培训,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其实培训的市场很大,但市场大的背后或者说原因是校长、教师真正想转变呢,还是迫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我想应该首先明确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是后者,流于形式是必然的。校长的观念是大问题,尤其在落后的地方。

问:应该不能总是以培训者身份出现在教师中。应该走进生活,我建议应该去中学听听课。

问:培训有时成了利益的再分配,赚钱的工具。

张天宝:现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解决的首要前提是解放我们的教师。

问:其实不能单独谈教师怎么怎么改变,这是牵涉制度、教材、学生、教师等很多方面的改变。

问:解放教师的意思是不是让他们从应试教育的背景中解脱出来,实践科学的教育理念?但似乎不容易。

张天宝:没有必要“拉大旗作虎皮”。只要符合教育规律,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应该得到肯定。其实,解放教师的主要意思还是应该为我们的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问:目前关于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图书不少了,但是还有老师反映不会教。看来,这些图书可能是针对性、操作性不够。应该针对学科编写,这样会有可操作性。

问:许多老师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否都与新课程挂钩?有些实验已进行多年。

问:同意,教育理论和改革发展到今天,尤其要强调操作性,我感觉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很先进了。实践落后。

张天宝: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操作性之间的矛盾,只片面强调任何一面都是不对的。

问: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探索教育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百花齐放。

问:有的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书太笼统。

问:我想过去可能不太注意对教师解惑答疑,而是比较注重宣讲。要把教师的需要作为前提。

张天宝:比如,不要只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我们的教师,而是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问:为教师创造好的环境,比如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应该更科学有效。

问:这个环境不仅指校内,也包括校外社会环境 。

张天宝:非常正确,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课程改革也很难达到目标。

问:校长的办学思想很关键。

问:新课程改革要改变专家学者学院派主导型的现状,让第一线新课程教师也有话语权。这两支队伍往往脱节。

问:最近看到魏书生对其学校教师的评价很有感触,他重视科研,而不已考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指标。比如某班比另一个班成绩好,量化中只多0.5分,而教师发表一篇文章却可以得到1分。

张天宝: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就是一个“施工队长”,其观念和素质如何,至关重要。

问:这个比喻好,校长的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可以这么说。

问:如何评价很重要,操作不好也会造成新的问题。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因地制宜的问题。不能以先进地区“抹杀”一般和落后地区。教学方式没有简单的好或差,只有是否“适用”。

问:说的对,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问:一些办学有理念的学校,校长必定思想进步、超期,是研究型的教师。

问:同意。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但重要的是发展和前进。

问:同意。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与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人员的科研应不同

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否分步骤、分区域?东西部、城乡有差距。

问:目前对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有一个误区,就是以发表论文数量而不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此风不可长。

问:这也许是“浮躁”时代存在于各领域的通病。

问:是啊,这就涉及评价问题。有的教师写不出文章,只好请人代为捉笔。

张天宝: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人们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但如何才能教好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以研究促进教学。

问:同意。教学实践与研究二者需结合起来。

问: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当以校本研究为基础。

问:同意。现在有的高校教师提出“到中小学去科研”的口号,以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张天宝:确实如此,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更重要的是应用研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问:大学老师也应当走出去,接近中小学

问:科研与教学要相长。所以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还是值得提倡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了。

问:咱们国家就是缺少教育实践家。

张天宝:只是实习过,但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密切的合作。

问:理论家其实也没几个,多是自封的或是互封的,把国外的东西搬来而已。

问:现在的风气不太好。随便互封或自称专家之风太邪乎了。

问:看看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哪一个不是战斗在中小学教学第一线。

张天宝:这同样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应该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下学校、下基层。

问:大学与中小学校结对子进行科研是双赢的好事,尤其是教育科研,这对中小学新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益处。

问:的确,实践先进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我们国家的现实告诉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您对新课程中师生关系怎么看?现在需要做什么改变?

张天宝:我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的一句话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

问:新课程在全国推广的怎么样?

张天宝:今年在全国已经达到了50%~60%,2005年起始年级全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

问:我觉得现在的新课程其实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可怜地挣扎着。

问:大中小学合作进行教育研究已经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目前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新教育实验研究”等都注意到了面向实际。

问:这是一个趋势,实证研究、质的研究需要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的一线也就当之无愧,这是很好的互惠的双盈的现象。

张天宝: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是人们对新课程改革存在微词的一个原因。

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张天宝:可以简单概括为: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否具体举一些例子,拿一门学科的教材为例。

问:那新教材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呢?

张天宝:比如,在内容选材上,更加注重那些密切联系当前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更加注重以活泼多样的呈现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问:那么现提倡研究型教师,会不会忽视教学,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当然科研也重要,但不能忘记教师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啊。研究型不能只是多写论文。

张天宝:确实如此。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发表论文。

问:所以现在有些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就有问题,以发表文章作为评价标准,这个我不反对,但权重失衡就不行了,尤其是对中小学教师,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真的很重要。当学生感觉到你是真诚待他时,你的方法才是最灵的。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

问:现代教育技术游乐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哪些挑战?

问:张老师,新课程目前的市场是50-60,你估计何时能全部普及,以及请预测一下实施的效果。

张天宝:全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大约在2010年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应该说在整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教师观念落后问题、评价考试制度改革问题等。

问:到那时,新课程是不是已经不新啦?

张天宝:确实如此,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在今年7月,有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了一套“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我撰写了“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一书。需要进步了解的,可以到人教网“一般图书”栏目中。

问: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

问: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是否也会与时俱进,背离初衷。

张天宝: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是在中国。

问:对呀。新课程听起来很好,可会不会起效果还不如以前的传统教学?

张天宝:就目前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地差别很大,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成效大,经济落后地区面临诸多困难。

问:那对经济落后地区是不是有一套特殊的标准?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

问:那当然最好,不过我估计不会。毕竟我们的落后地区还比较多,落后地区的情况也大相径庭。

问: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特别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大发展的年代。

问:新课程之所以新,主要是我们过去的教育模式太传统,如果和国外的教育比,或许我们的新课程也不能算新。当然,我们有我们的现实,要实事求是,如果发展到我们现在的新课程都不新了,说明我们国家进步了,我们的教育发展了,可喜可贺。

问:新课程实施也好,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好,这都是内因,您认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做出什么配合?

张天宝: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任何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问:对呀,所以才更需要针对他们制定标准啊。现在的改革,好得更好。可是落后的地区却没有起色,恐怕是个大问题吧。

问:五四时期陶行知等人倡导“新教育运动”,因受时局影响,成效打了折扣;现在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各方面的掣肘与陶行知时代比要少一些,应该作得更好。

问:应当有一个课程评价机构和体系,对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最好是独立的,独立于教育管理部门这样才客观。

张天宝:现在只是进行了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调查和评价,其他的尚未进行。这一方面应该在今后会展开的。

张天宝:这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曾经设想分为城市版、乡村版,但经过调查,最后放弃了,因为谁也不想选择乡村版。

问:你说的当然是正确的,也很需要,但就是没有人去做这件事,所以,还是不人本。

问:问题是,很多落后地区根本达不到新课程的标准呀。

张天宝: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国情导致的,又由于我们实行的是教育集权制管理。如果像美国实行教育分权制可能就会好一些。

问:如果条件不成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反而更合适些?至少学生可以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高一级学校实现?

问:我主张城乡的教材要统一要求,不能造成新的不平等。起码在起点是平等的。

张天宝对*美丽江湖说:但这不是改革的方向。就像整个国家的改革一样,我们不能等到条件具备了才进行,那可能就晚了。

问:可是如果教师本身达不到要求呢?

问:教师需要进修,需要再教育。

问:虽然我们已经提倡了教材多样化,但这种多样化是一个层面的多样,如果它有能力,每种教材都可以在全国推广,但依然没有解决地区差异问题。有些落后地区起码的义务教育都实施不了,何谈课改?

问:有的农村地区的家长想方设法送子女到城区去读书。

问:只要高考的根子未动,不统一看样是很难的。

问:是啊,还是高考,这是个跟根本的问题,攻破它,全盘皆活。

问:可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啊,改谈何容易!

问:同意,我们应该把高考转变成为一个育人的合理工具,不一定要把它废除掉。选拔还是应该存在的,否则就没有了标准。

问:据说有些落后地区要求与发达地区一样。

张天宝: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就要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区差异特别大的国家,进行任何改革时,必须处理好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张天宝:就目前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地差别很大,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成效大,经济落后地区面临诸多困难。

问:地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发达国家也有地区差异。教材在总的要求上应该一致,但不同地区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问:有统一有差异这是客观实情,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个途径。

问:我觉得新课改其实更多的是一些表面文章,实质性的东西没多少变化。

问:是有一些表面文章和政绩工程,但广大教师从事新课程改革的愿望还是真诚的。

问:新课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除了建构主义外,还有什么理论?

张天宝 :就我个人的理解,建构主义的一些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肯定和实施,但不应该把建构主义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或者唯一的理论基础,毕竟它还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

问:那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张天宝: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广泛的,它应该是一切经过实践检验了正确教育理论,而不是哪中具体的理论。

问:理论的最大价值恐怕不在于直接指导实践(也难于“指导”),而在于使人们更深刻的反思现实。

问: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有何要求,能谈谈吗?

张天宝说:概括而言,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以往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

问:新课程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今后仍是一个热门问题,涉及的教育问题也很多,我们今后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交流。虽然专家就在身边。

主持人:很感谢张老师的光临。有问题以后可以继续请张老师。正式讨论到此结束。有兴趣者继续聊。

张天宝:感谢大家的支持,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进行交流,大家辛苦了。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