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论道德两难法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在现行的中学德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空洞说教的现象,即使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很多学生却未曾有深入骨髓的思考,未曾与原有的感知进行真正的碰撞,因而只停留于表面的热闹。而不可否认,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着各式各样的影响,现在的学生面对“道德岔口”的机会比以往都要多,那么中学德育究竟又该何为呢?“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的教育重要的是,从小就要培养学生承担起对所应做之事的快乐与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而用道德两难问题或是关于道德两难问题的故事来引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道德两难法”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法”是基于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而提出的儿童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最著名的道德两难的例子就是柯尔伯格虚构的“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的故事:“不许偷盗”和“救人性命”两条道德规范不可两全,发生难以避免的冲突,而海因兹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抉。遵守“不偷盗”的规则必定违背“救性命”的规则,重视“救性命”的规便意味着必须去偷盗。任何行为决断都将违背其中的一条道德规范,所以“道德两难”。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在思索挣扎中会得到升华,而道德两难就是要创设苦苦思索的情景,其关键是如何创设和如何运用的问题。
  
  二、“道德两难法”在中学德育中的实施
  
  (一)两难问题如何确定。
  道德两难问题的确定需要一个积累故事和素材的过程。我们所提倡的“德育两难故事”教育中,并不涉及对学生道德(或是其它领域)所处水平、阶段的测量或判断。我们倡导的只是通过“德育两难故事”对于学生进行一个“生动”、“愉快”而“有效”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和“学会生活”的德育。这完全符合生活化教育的德育理念。所以,本文对于德育两难故事来源的要求并没有柯尔伯格那么的苛刻。
  我们认为它的来源有三种:第一种是根据假设情境编写的两难故事,如“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就属此类。这种故事是虚构的,却是有可能发生,或者说是有“影子”的;第二种是来自于生活真实的两难故事,如“屠杀犹太人”,“投放原子弹”等著名的历史事件。可以来自社会,如:2005年5月7日,新疆库尔勒市某农场住户家中发生液化气爆炸,一家三口受重伤,好心人魏某当即开车送伤员前往医院抢救……魏某事后回忆,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伤者中有一个4岁的小孩处于休克状态,大面积烧伤的张某情况也很严重,为了争取抢救时间,他将车开得飞快,一连闯了6次红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医院。魏某说,自己是一位老司机,知道闯红灯是违规行为,很可能造成事故。他说自己会亲自到交管部门解释。但他不知道交警会对他进行怎样的处罚。这次辩论的话题是:司机该不该闯红灯。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进行自由辩论。再比如时下讨论比较激烈的四川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很多人认为这位教师不顾学生安危,临阵脱逃触犯了教师的道德底线,也有少数人认为从尊重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角度为范跑跑开脱,认为他的行为是人之常情。显然这类问题,学生早已注意到,得不到解决便是困惑,我们应该适时组织讨论,明确道德提倡与道德允许之间的区别。像这样的问题生活中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组织讨论,那么学生就会在道德两难时,适时升华。当然更多的两难问题也包括人们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如同学要我帮他做他不会做的作业,我应该帮助他做么?同学要我帮他一起隐瞒师长在网吧打游戏的事实,我应该帮他隐瞒么?第三种是来自中学学科自身的素材,如语文课上,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便有道德两难问题,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羚羊木雕》中的“我”该不该从好朋友手中收回羚羊木雕?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中的《骆驼赋》,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威尼斯商人》,前者应不应该抛弃骆驼?后者夏洛克应不应该按契约与安东尼奥兑约?同样,对此回答也只能是“应该”或“不应该”。如生物课上,例如在讲到生物资源内容时,可向学生宣读这样一则材料:一条堪测设计已完成的高速公路路线上发现一千年古樟,如绕道则多花2000多万元,于是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砍树,不改修路计划,但具有文化古迹价值的千年古樟就没了;二是保树,公路绕道而行,但要为一棵树多花2000多万元。有关部门还未作决定。请讨论: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二)两难问题教学步骤。
  第一步出示两难案例,引发学生动机:教师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道德两难故事,但应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懂或听懂案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能真正明确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唤起学生的兴趣或旧经验,使其注意到即将讨论主题的积极性。
  第二步让学生察觉问题的两难性质:学生在读完后,应能立即察觉故事的两难性,若仍有学生无法察觉故事的两难性,教师应协助学生了解,并确定学生完全明白所呈现的两难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排除故事作者已作出的选择和情感倾向的干扰,针对设计的道德情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重新作出选择,并且根据一定的推理方式,陈述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让学生知道,选择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因为你遵守了一种道德原则,你必然违背另一种道德原则。
  第三步学生写下自己暂时的决定与支持理由,并据此对学生加以分组:虽然小组的形成是根据相同头定而分组的,但各人的理由却不尽相同,所以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使得思考能更深人全面。此外每个小组必须选取出一名主席及记录员。主席负责本组的讨论,记录员则将各位同学发言记下并做一定整理,以便向全班汇报。如上文所说《羚羊木雕》、《骆驼赋》、《威尼斯商人》中父母要“我”收回贵重的羚羊木雕是对还是错?葛队长作出抛弃络驼的决定对不对?夏洛克要求兑现契约是行还是不行?这样的问题揭示出使两难问题成为道德两难问题的特定情境要素。
  第四步全班共同讨论:各个小组发言完毕,教师就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就此展开讨论。目的是让不同观点的学生,通过积极投人讨论,察觉彼此观点互异,思考自己与对方立论的正确性:经由不同观点的碰撞,不断辩论的过程,希望学生能有更成熟的道德判断。此外,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若觉得对方观点的确比自己原先的立场更有理由,那么,他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加人对方的阵营,继续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也可作为反方代表的身份加人论战,以拓展讨论的范围和深度。
  第五步教师归纳整理:也可要求学生写下此阶段他的道德决定及所持理由。若学生的决定或所持理由有所改变,也请学生详细叙述。此外,教师亦可提醒学生在课后或平日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环境的道德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尝试对之加以推理。
  
  三、道德两难问题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在德育两难故事教学中是应该摒弃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推动者,推动整个德育两难故事教学的执行;是一个启动者,启动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想法。德育两难故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的。教师不是教授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奴隶。
  (二)教师要明确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对于两难故事作出真实的判断,在讨论时说出真实的想法,这是德育两难故事教学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了真实性,德育两难故事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这个真实从何而来呢?来自于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是相互的;还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和平等,学生才会愿意把真实的、不加伪饰的想法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仍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权威,长辈。那样学生只会把心灵拉得和你远远的。所以。在德育两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平等与信任的态度。当然,这个态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此的。信任与平等,其实本来就是所有社会交往的基础。
  (三)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具备引领的能力。对于两难问题的精心设计,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在学生直面道德认知冲突时,教师要能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数据适当讲解,唤起学生思考并澄清学生理解的误区。在学生作出道德抉择后能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从而作出下一轮的深思。在讨论阶段能营造良好气氛,最终教师的作用是澄清和总结,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最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综上,本文分析了道德两难法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个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了教师在整个过程应有的地位、应树立的观念以及应具备的能力。当然,道德两难教学法有效性尚待实践的检验,并且它本身也将在实践中得到逐步修正、创新与发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