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教育个案>>正文内容

言说教育之六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1、教育需要传授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传授知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但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这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悟方法,学会"思想",形成态度。

  实现这一点需要学生有生活的、生命的体验。

  今天开始,在我的哲学教学中,我尝试把思想史的内容引进了哲学课堂之中,构建过程的课堂,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希望能使哲学成为真正的"智慧"之学

2、如何传授"思想"呢?思想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让学生"产生",必须在教学中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

  在哲学教学中我就努力地把思想史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把人类思想结论的探索过程引进课堂,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发展。

3、高中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视理论的学科,而且理论的抽象程度是比较高的,要让这种课程的教学发挥教育功能就必须在科学性、生动性和趣昧性的有机统一上下功夫。

  科学性需要重视理论自身的特点和理论思维方法的"学会",而要发挥理论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意义,又必须让理论具体化,因此生动性、趣味性、具体化又是必不少的。

4、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如课堂呈现的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问题了。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过于直观化的结果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损害,离开了具体形象的帮助,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思维。这可不是件好事情啊!

5、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还带来一个明显的问题:由于技术的原因和教师课堂设计的原因、时间的原因,课件无法设计成多种分支思路并存的方式,课堂呈现方式于是就成为一个选定的模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就会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不是教师事先所设想的那样,这时,课件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束缚了,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维持自己教学设计的原有思路(课件一般是不可能随时可以进行调整的),要么回避学生问题,要么把学生的问题、思路更拉到课件设计的思路上来。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有违"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育理念的。

  而不使用课件的课堂,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来说,是可以做到根据学生反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的,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为学习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6、人与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以文化为中介的,基本上呈现这样一种方式:人   文化   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人利用文化这一人类所特有的工具作用于自然,使得自然人化,自然文化化;同时,自然事物通过文化而转化为一种"意义",从而对人的发展发生作用,自然通过向文化的生成而实现了对人的参与和提高。

  因此,有意识的自然环境建设,有意识地利用"人←文化←自然"这一作用过程,自然是可以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的。这也就是学校为什么必须重视自然环境建设,要赋予自然环境建设以文化意义的根本原因。

7、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读到了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论述,使得我联想到了杭州电视台今年开播的二档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这是二个以杭州方言为主持人用语的电视节目。在年初还有有关杭州人大代表和上海人关人士提出"保护本地方言"的说法。这些做法显然是在"保护本地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好象是非常符合"文化多样性"的。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在市场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当代,这种做法只会使得身陷其中的人们背离主流文化,而最终落后于时代。所以这种做法是一种自欺其人的行为。

  据说杭州人大代表的"保护杭州方言"的提案中还提出了在小学里开设方言课来实现其保护"本地文化"的建议。如果真的如此实行,则是完全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杭州人游离于市场一体化的大潮之外,游离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之外,导致杭州教育的落后,人才的落后,经济的落后,乃至社会发展的落后。这种主张不是在保护"多元化",而是在更快更彻底地毁灭"多样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本地的传统与当代的发展方向整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本土文化"、"乡土文化"才对。教育要做的是,在传授时代精神的同时,融合进当地的传统,让传统在当代精神中重生,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多元化的正确取向。

8、超越性是人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人总是想超越已有的认识和实践。而要超越,就必须对现实进行深刻地全面地批判与反思,怀疑已有的、现存的一切是实现这种超越和反思的前提。

  教育更是需要超越,只有具备了超越品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超越品质的人,所以教育本身必须具备强烈的批判精神才对。目前我们教育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这种超越精神、批判精神。把现存的一切理解为理所当然,是当今教育的最大的悲哀。

9、教育从其出发点来看,有二种类型:补短教育与扬长教育。

  大工业时代,补短教育占据教育的重要地位。因为在工业需要的是在标准化工作条件下的工人,对劳动者、人才的要求有统一的规格,于是就有了"制造"标准化"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地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教育对象,努力地把不符合标准的人,或人某一方面"提升"到标准程度。这是一种针对不足进行训练的教育,是以"补短"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这一教育眼中只有标准,而没有"人"。

  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生活中重视的是创新,创新是一种个性化的工作,需要的是个性张扬的人,因此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能创新的真正的"人"。在这种教育中,就必然地要以人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为培养目标,这应该是一种"扬长"的教育,针对学生的潜能,通过教育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补短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弱点,出于心理防卫机制,这种教育很难为学生顺畅地接受,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而往往会导致逃避、对抗、畏难、自信心下降等消极的教育效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扬长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潜能与特长、闪光点,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增强了教育的可接受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健康地发展自己。

10、一位科研型的、学者型的老师,应该有三种能力:眼力、魄力、功力。

  眼力是指科研的意识,有发现问题、观察现实、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并把握事物发展方向的敏锐的眼光;

  魄力是指在实践和研究中敢于破旧立新,有改革的决心,有承担可能的失败的承受能力,有坚定不屈的意志;

  功力是指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教学知识方面的修养达到比较高的综合、统一。

11、教师的眼力体现在哪里呢?

  教师的眼力道德表现在他能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困惑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并能通过自己的行动研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知识、教育知识;

  教师的眼力还表现在教师能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知识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能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中找到改进实践的思路和途径,把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与此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知识,构建起他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来。

  教师的眼力还体现在,他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并能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改造、运用,逐步地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

  提升教师的眼力,一是要在实践中做个有心人,留心实践中的工切方面,二是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有教育的问题意识和敏锐观察力。具备这二方面的能力根本的是要有事业心,实践中留心、细心。

12、教师的魄力应该是一种敢于创新,勇于改革的意识和行动的决心,他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不断地追求对自己已有水平的超越。在改造与超越的过程中,困难与挫折有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的魄力还表现为承担挫折的意志力。

  不过教育是育人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实践是不允许失败的,所以教师的魄力还应该是能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己实践的勇气和行为,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改革方案与教育教学实践,并最终取得实践的成功。

13、教师的功力体现在能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知识"。

  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它应该是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技能、观察与表达的技能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是这些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是合理地运用的技能,它是在不断地学习和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不断反思实践改进行为的过程中形成并优化的。

  

14、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理想。但是它能实现吗?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因为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总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人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生成物。又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束缚,当然不可能是自由的了。

  还因为人总是存在差异和个性的,而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根源所在,人只充分地发展他自己所能达到的可能方面,理想化的"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

  所以"全面自由地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的理想、社会的理想,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它有可能在无限地趋近,却不可能"到达"的。

15、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共识。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有二方面:

一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误,我们道德教育是不力的。重知轻德,德智失衡是造成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所在。既使是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也采取了"知性教育",道德教育成了知识传授,而没有了生命修养。德育的低效无力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一个信与行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知"的问题,这种偏差,对道德教育是致命的。

二是我们社会价值观上的偏差,审美观上的异化,导致了德育本身的错位。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对利益的追求成为人生的唯一的目的,利益原则成为了审美的标准,功利化的社会导致了对人生超越性的"抛弃",道德中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追求被遮蔽了,道德和德育的异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16、如何改进未成年的道德教育呢?针对昨日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有:

1、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并举,知情并重,科文协调,追求德智均衡发展。传统教育的最大的缺陷是只注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科学理性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对教育生活中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不重视人文精神与道德、价值在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这种只重教书,而轻育人的教育,忽视了甚至丢失了教育在提升人格和发展学生生命和人格中的应有的作用,推动了对人的生命的整体的关怀。不改变这种现象,教育就难以成为"成人"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把生命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做到德智并举,知情并重,科文协调,追求德智均衡发展。

2、让德育回归人和生活,重视德育的体验性与实践性。教育性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人格的提升,首先的养成是在生活中实现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而不应该以书本的、纯理性的世界来代替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3、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引导社会确立正确的用人观和人才标准。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一个净化的环境是成长、成人的需要。成长不是按一个标准"生长",而应该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需要社会确立用人所长的用人标准,需要确立独特性、创造性是人才的最好的标准的人才观。从而引导人们摒弃片面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而把目光转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上来。

17、当今的学校学科竞赛教育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为了学科竞赛中参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教师们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加深加宽,为此,学生们只得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人文学科。而到了竞赛考试的前,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事先一二个月,学生就开妈停课"专修"了,除了竞赛科目,其它的学科全都暂停。

  这样的教育教学只会造就一些"单面人",人文素养的的缺乏,基础的狭窄,成为"竞赛生"的致命的缺陷,这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我认为,竞赛国际金牌获得者中鲜有成年后仍保持高水平、高成就的情况,是这种片面的教育造就的结果!

18、今天买到一本书:《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肖川主编的。我手头上有他的两本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和《教育的视界》。他的书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读后总能引起人的深思,参考他的有关观点,我拟定了《杭十四中青年教师研修班计划》,想把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结合起来,在十四中的教育实践中尝试一下。作教师,作一个好教师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作一些奋斗,那怕一切都是白费,但是我努力过了,也就可以安心了。

19、教育是一项塑造心灵的事业和工程,也许用艺术更为准确些,因为心灵本身不是一个待加工"客体",而是一个有待引导的自己成长的主体。所以塑造心灵的艺术是一种沟通、引领的艺术,而不是"加工"。沟通、引领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共鸣与谐振,以心换心,以情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方法。

20、教师个人功力的提高应该是在有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结果,它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是师范院校无法传授的东西。

  教师个人功力主要的表现为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智慧(机智),虽然它是积累的成果,但是是可以有意识地得到提升的,反思型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行动研究应该是促进教师教学知识形成,提升教师个人功力的最好的方式和途径。与优秀教师的交流,从优秀教师的智慧中和成长经历中获得启示和经验教训,是可以帮助教师教育功力的提升的。

  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有指导的、有意识的反思型实践,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面对面、手把手的交流、指导。这也是我制定十四中青年教师研修班计划的重要思路。

21、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种超越意识,一种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追求。因此我们的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信仰的、理想的教育,而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做得很不到位,我们的思想教育关注了现实,却失去了超越性,思想教育因此而失去了引领人生,提升人生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以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现实原则来代替思想教育应有的超越性,是思想教育失效的根本性原因。

  针对这一点,我以为,在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加强理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对学生进行党的教育,加强高中学生中的党建工作则是一个重要的、可用的、有效的教育思路。

22、缺乏人生的动力,特别是精神动力,是当今青年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是市场经济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泛滥,人文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失落造成的。学校加强人文教育、理想教育是当务之急。

  可是当前教育的现实是过于功利化,缺少对人生的关怀意识,所以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失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3、要把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师特有的教学知识,经验积累是一个途径,但是时间太长。反思实践是一条捷径,这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能对自己的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研究型的教师。

24、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需要反思,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意义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是深入反思实践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所以,从上学期开始,我在十四中倡导并实施了教师个案研究与写作,以之取代年度论文。

  今天,我们组织了一场教育个案交流,倪望跃、费立、华琴、倪志香、汪莺、胡焰六位教师在会上交流了自己的教育个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直接面向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方式,应该是最有效的,应该坚持和完善之。

25、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教育能给他提供多大的空间,要想让学生自由地全面地发展,需要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自由的天空。

  可是我们教育实际却是,标准化的教育,划一性的要求,考试指挥棒下的有限天空,学生完全失去了"自由"。所经我们的教育出不了真正的人才,特别是大师级的人才。

26、保持好奇心,保持一种天真的对世界的惊奇,是一个人能不断在理性上超越自己的重要的前提。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句号走向问号,而不是相反。

27、在中国,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理应进行最合理的、最优的配置才对。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比如说近二年来,高校扩大招生的同时,名牌大学成了抢手货,一些学习上有一定基础的,当年没能考上理想学校的学生,往往选择高复,来年再去冲击名牌大学。

  而在高复的一年,学习上是在重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只不过是在应试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已。这一年,对家庭与社会来说,是一种经济上、教育资源上的浪费,对于学生而言,反复强化的教育方式,已经没有了"育人"的功效,既使能考上比较好的大学,但是学生在学习兴趣和思想独立性方面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经过高复的学生,对学习会产生一种厌倦,思维上会形成一种刻板化,这对这些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有害而无益的。

28、造成高复市场不断扩大的原因何在呢?

  关键的还在于就业问题,在于社会的用人机制。名牌大学的就业率高,找工作,特别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相对容易,于是导致人们把升学的眼光都投向了名牌大学。

  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失业,起码是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工作。因此,为了四年后的就业,为了今后的发展,许多已经上了大学分数线的学生选择了再复习一年,一些分数相当高,却没能在当年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也选择了高复这条路。

  这结果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造成学生发展的缺陷。这不是一条教育发展的正确之路!

29、教师的反思应该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做一个有心人,让实践理性化(科研化)、教研专题化,科研行动化,真正做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科研、反思的合一。

  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个案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应该是值得倡导和推广的操作方法。

30、教育是在育心,所以教育是一件特别累人的事业。

  育心的事业是需要心与心的交流的,做到这一点需要敞开心扉才成,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才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在知、智、情、意等方面的投入,这可是一件劳心又劳力的事!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改革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