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原创:扩大就业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社会稳定(原创)

一、背景材料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并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

2.2004年12月3—5日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其具体要求中强调: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3.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并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制定是为了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2004年9月12—18日,第28届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全球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宣言》(简称北京宣言)。大会强调社会保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2004年9月7日,《中国的社会保障和政策》白皮书全文发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

6.经过几年的努力,90%以上的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1800多万人的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30%,全国600多个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0多万城市低收入居民得到救助。

但也要看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承担着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的双重任务,负担过重,逐渐超出企业的承担能力;企业无力交纳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陷入财务危机;养老保险金主要由企业负责发放,拖欠、挪用严重,使社会公众对这一制度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覆盖率低,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职工、2000万事业单位人员和国家公务人员、3200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基本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二、主要内容

(一)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扩大就业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我国人口已达13亿,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是制约就业的根本性因素;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关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果调整,大量国企职工下岗,更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大,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劳动力结构问题:一方面,我国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和部分下岗职工,难以适应新岗位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有学历、有技能的劳动力又不愿低就。

2)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好就业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2.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方面的内容。

2)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必要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建立和健全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重要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深化企业的改革和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扩大就业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举措

1.扩大就业的方针、根本途径和具体措施

1)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根本途径:通过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3)具体措施:从劳动者自身来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配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企业角度来看,要加快发展,增强竞争力,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如何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原则:第一,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点应放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第二,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劳动者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具体措施: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实现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确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化解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风险,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形成比较健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与教材的结合点

(一)扩大就业

1.经济常识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扩大就业,帮助劳动者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既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落实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措施,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加大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增强再就业援助。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就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综合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经营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讲求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的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制度,是从我国目前城乡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同时,这一政策,又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有着密切联系。

3)抓主要矛盾。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是当前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这一观点。

4)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党和国家为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各级党政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是强调外因的体现;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是重视内因的具体体现。在就业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道理。

3.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2)党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并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等体现了中共的性质,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反映。

(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经济常识

⑴社会主义本质和全面小康的要求。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适当地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日趋完善,这是深化国企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

⑶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问题,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⑷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增加人民的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⑸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社会保障属于非按劳分配,主要体现兼顾公平的原则。

⑹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2.哲学常识

⑴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保障体系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立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⑵联系的观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⑶矛盾的观点。劳动者应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做到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也要看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这既坚持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也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道理。

⑷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3.政治常识

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⑵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

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思想和作风。

四、高考试题导向

(一)选择题

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补助资金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地方财政也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回答1—3题

1.材料表明

国家财政支出越多,社会保障性支出也越多 国家财政支出是社会保障资金重要的来源 国家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国家努力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环境

A. B. C. D.

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这说明

A.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B.社会保障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C.社会保障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D.社会保障既要保障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3.中央财政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属于社会保障中的

A.社会保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

2004年9月7日,《中国的社会保障和政策》白皮书全文发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回答4题

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各地全面推开。但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的参保者却寥寥无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针对国有企业的

B.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保险意识不强

C.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护劳动者利益而强制推行的一种保障

D.社会保险是国家赋予每一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该为职工投保

5.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这体现的哲理有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必须抓住事物有利联系,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 B. C. D.

6.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将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是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7.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民工因企业拖欠而拿不到工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并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制定是为了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国务院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重要意义。

8.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重视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材料二:2004年12月3—5日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其具体要求中强调: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1)材料一、二各体现了政治常识的那些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6.D

(二)非选择题

7.1)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2)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3)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4)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5)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农民增收的公平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1)材料一体现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思想和作风。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有利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ajin817编写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