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德育课题>>正文内容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08---2009年研究性学习课题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  

   

   

指导老师 陈宏毅  

   

第一小组:组长:吴丽红  

组员:黄明华 黄金完 尤彬玲 许长源 黄俊兴 杨志彬 黄梅华 黄瑞珍 尤锡伟 林美玲   

杨伟生 陈华辉  

第二小组:组长:黄宝华   

组员:黄玉香 王瑞勤 黄东明 卢小婷 黄婷婷

黄姻缘 黄小娇 卢秋茹 黄文强 杨端红 陈清泽 黄海龙

第三小组:组长:黄秀宝  

组员:黄巧红 傅春荣 黄淑春 陈文强 卓修亮

黄丽清 周国波 杨来进 卢志达 江玉秀

黄彩云 黄志良  

   

研究课题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的课程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第一,这一课题的选择,符合研究性学习选题的一般原则,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真实世界,同学们在生活中遇见到生活困难群体的状况,或邻居或亲友,甚至自己家人,因此对本课题涉及的问题有兴趣、有感情,乐于参加。  

其次,这一课题有价值,生活困难群体,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学生选择这一课题,关心他们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是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  

第三,通过这一课题的调查研究,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深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加深对贫民的感情。还可以初步学会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韧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二、研究过程  

(一)课题组成员  

第一小组:组长:吴丽红  

组员:黄明华 黄金完 尤彬玲 许长源 黄俊兴 杨志彬 黄梅华 黄瑞珍 尤锡伟 林美玲 杨伟生 陈华辉  

第二小组:组长:黄宝华  

组员:黄玉香 王瑞勤 黄东明 卢小婷 黄婷婷 黄姻缘

黄小娇 卢秋茹 黄文强 杨端红 陈清泽 黄海龙

第三小组:组长:黄秀宝   

组员:黄巧红 傅春荣 黄淑春 陈文强 卓修亮 黄丽清

周国波 杨来进 卢志达 江玉秀 黄彩云 黄志良

(二)研究背景: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活化了当今社会的竞争机制。  

近几年,“下岗”问题一直是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竞争如此激烈,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成为大批困难群体出现的原因之一。其次,天灾人祸等原因,也导致了一部分人步入“困难群体”的行列。  

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全社会人关注的。因此,我们开展了这次关于“嘉兴市困难群体生活状况”的调查,以便更好地关注这一现象。  

通过这次调查,希望能使广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困难群体,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富强。  

(三)研究过程:  

此次研究主要分六块内容:  

1.南安市困难群体一般状况,包括:A. 数量 B. 分类 C. 生活状况  

2.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  

3.这些困难群体曾做过何种努力去摆脱困境  

4.困难群体有何希望  

5.政府和社会是否给予过帮助或补贴  

6.如何解决困难群体问题  

(四)研究步骤:  

此次研究可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10.511.23)  

  选择课题,理解课题,深入课题,讨论课题的内容。  

2.实施阶段(11.2412.23)  

A.查资料:主要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困难群体的大体资料和评论,以便更好了解情况。  

B. 通过 老师的帮助,组织去市民政局调查。  

3.总结阶段(12.241.15)  

   (1)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总结,完善结论;  

   (2)每位成员对调查的过程和所得的结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4.后期制作阶段(1.161.25)  

  最后得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困难群体问题,写成论文及调查报告  

(五)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以社会调查方式进行,并通过上网查资料为辅。在老师指导、组织下去市民政局调查情况;在课余时间采访困难户;课间借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上网查资料。如遇到困难即向指导教师求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写成论文及调查报告。  

   

   

   

   

   

课题论文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措施浅见  

  

指导老师:陈沦星  

   

生活困难群体(以下简称“困难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他们往往被人们忽视,但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得不受到社会的关注。  

困难群体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高理想是共同富裕,因此,困难群体是一个迫切期待解决的群体。首先,困难群体无论是从经济、生活上还是从其他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妥善了解,必定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困难群体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其中的人们必为生活所迫,甚至被逼走上犯罪道路以获得经济来源。因此,困难群体的问题应该为我们大家所重视、所关注。  

就南安市而言,困难群体大致包括以下几类:失业人员;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收入微薄的人员;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部分进城难以就业的农民工;年龄偏大、身体较差、劳动技能少的双缴双保职工;“三无人员”(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部分优抚对象。  

据统计:南安市人均日收入低于252元的贫困户有16464012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病情不仅使之丧失就业的基本条件,还需要开支大量的医药费;另一个原因是缺少劳动技能,丧失就业机会,影响生活来源。  

据调查: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20%以内家庭(人均月收入210~252之间)中,市区483人中有290人的贫困原因是生病,约占5996%。失业人员中初中文化以下占80%左右,困难残疾人中的小学文化占了60%以上。  

了解了困难群体概况之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市对困难群体所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一直把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执行“三条线”的保障制度。政府分别从就业、就医、助学、住房、用电、用水、法律援助等方面,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进行帮扶,有效地缓解了困难家庭、低保户、特困人员的生活困难。  

近年来,市领导率先垂范,与困难户结对助贫,由此带动市级机关、企业、青、妇、残联等群团组织各自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在市区结对帮困达到了1000多户。在重大节日期间,全市上下从转变作风,服务基层,联系群众要求出发,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组织慰问组,走访困难户,发放救济款、慰问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体人员的心中。深入调研,各级协调,通过行业帮扶、单位扶助、社会互助等形式,帮助困难户解决一些特殊困难。  

尽管我市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十分重视,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也尽了很大努力,但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等因素,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还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由于对困难群体的工作的认识还不足,导致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投入还相对不足,尤其是还缺乏长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开展工作。有些单位和部门片面认为,对困难群体的扶贫帮困是政府的事,是民政、工会、残联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政府对此也缺乏强有力的引导,没有形成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有的低保对象一进入低保,就不想“出来”了,不愿自己去奋斗,整天无所事事,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困难就找民政。  

二是财力有限,筹措乏力,资金紧缺。虽然我市低保金的发放是及时到位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资金紧缺的问题仍是相当突出。  

三是多头运行,机制不顺。各级政府、部门、行业,都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展扶贫帮困,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沟通,尚难形成合力,有限的扶贫帮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  

四是组织薄弱,队伍不齐。困难群体社会保障面广量大,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种救济款、救助物资最后都要通过乡镇、街道发放到困难群体手中。而现在乡镇、街道中仅设民政助理员一名,有的还要兼管其他工作。困难群体社会保障的摸底调查等大量基础性工作都要由社区、村去做。但社区、村却没有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组织不全、队伍不齐,造成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基础不稳,难以建立长效动态的管理机制。  

五是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无论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和救助体系如何完善,一旦这些困难人员失去了这种保障和救助,就完全难以生存。而且仅仅靠这种保障和救助生活,那么他们的生活水平永远无法改善,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勉强温饱的状态,实质性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困难群体永远无法摆脱贫困。  

针对困难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境,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一)从困难群体产生原因看,救助措施应强调针对性  

1.很多人成为困难人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劳动技能,知识贫乏,丧失就业机会,因而影响生活来源。解决这些困难人员问题,我们应该创办各种成人夜校、技术学校,让这些人员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其实,我国现在专业的技术人员还不多,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能够为自己就业提供一定的后盾,帮助自己脱贫。  

2.有些人因病致贫,国家应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如今的医疗制度下,不要说困难人员,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一旦生病,都难以承担昂贵的医疗费。因此,国家应完善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宏观调控,控制医疗价格,从国民的实际出发,使医药价格控制在我国人民能承受的范围内。  

3.有很多残疾人也成为了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他们在很多时候是很难完成平常人的工作的,因此,找工作成了一大难题。政府应创办一些专门给残疾群体提供就业的工厂,并且安排残疾人工作,使他们也获得就业机会,拥有生活来源。  

(二)从政府职能看,应该构建和完善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1.要构建好政府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上统揽下整合”的救助机制,即由政府建立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揽各项政策;在社区建立社会事务站,配备社会事务员,将市与区有关部门的社会保障和救助职责,归并重叠职能,理顺各种关系,建立起与市区机构职能贯通,把以“条”管理为主的社会保障与服务转变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  

2.构建好社会救助体系。鼓励和支持工会、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团群众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开展救助工作,发挥他们参与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加慈善基金总量,提高慈善总会的救助能力。  

3.政府应号召一些企事业单位、集团,创办一些企业,专门为困难群体、下岗工人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拥有工作。  

(三)从社会环境看,全社会都要关注困难群体  

1.营造困难群体社会保障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认识到帮助困难群体脱贫的重要性。全社会团结起来,共同营造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的良好氛围,共同帮助困难群体。  

2.建立和健全各级慈善组织。在一定的区域内,特别是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慈善机构,完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多方面、多渠道开展筹资活动,为困难群体提供救助。  

3.建立长效的救助机制。在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工作中,形成生活帮困、生产扶贫、就业服务、社会助学、结对救助、爱心助残、医疗互助(合作医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发扬和光大“造血型”的扶贫方式,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困难,让困难群体走出贫困。  

综上所述,困难群体不容忽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的已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下,渐渐摆脱贫困,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有的却还处于困难之中。虽然他们一直满怀希望,努力使自己脱困,但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行动起来,多一份爱心,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的反思  

指导老师:陈沦星  

生活困难群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恐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消除这一问题。综观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一特殊人群。而我们国家在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救助困难群体的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生活困难群体)是国家的主人,享受着平等的权利,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救助生活困难群体,关键在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力量的增强,为救助工作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救助体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长效动态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转高效的救助组织。企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也是救助生活困难群体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发扬我国扶贫帮困的优良传统。  

我们对南安市困难群体的现状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生活困难群体的范围,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在肯定我市救助困难群体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指出还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存在的“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国家财力有限、机制不顺、组织队伍不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三大建议。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的总结  

   

一、我市生活困难群体的类型及特点  

  1.收入贫困型群体。
  这些人大多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或收入很少,难以维持基本温饱,无力承担生老病死、子女教育等开支,而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人群,更是长期靠每月的低保金和政府的救济生活。三眼井社区的石某一家,祖孙三代无职业,可谓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拮据,全家仅靠夫妇俩晚上摆摊做水汽包子维持生活,两个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谋生。工农路社区的特困户彭某一家,长期靠政府救济和社区救济,住房因年久失修,加之养女长大,更是无栖身之处,只好在简易窝棚蛰居。河滨社区的五保老人丁某,年过70岁,靠市民政局每年发给生活费800元生活。
  2.失业型群体。
  这些人大多因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造成失业而形成弱势群体。他们有的夫妻双双下岗;有的是半边户家庭,一人下岗全家歇业;金街社区的赵某是轴承厂下岗职工,妻子黎某,无工作,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年迈的母亲随其生活,每月仅靠赵某踩三轮车的三五百元度日。  

3.残疾型群体。
  这类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他们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弱,生活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民主社区的陈某,先天残疾,由于自身的残疾障碍和劳动技能的缺乏,先后多次找工作未果,仅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  

4.疾病型群体。
  这类群体因病返贫而加入弱势群体。中山社区的陈某,38岁,家庭原也殷实,因患严重肝病多年,需长期治疗,把这个殷实的家庭整得一贫如洗、债台高筑,每月就指望200元低保金生活。金街社区的张某,患癌症常年住院吃药,家里已无值钱变现的东西了,生活十分拮据,靠社区救助以继时日。
  二、新形势下生活困难群体救助工作的思考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工作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生活困难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劳动知识和技能缺乏,以及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加之就业竞争加剧,造成生活困难群体就业困难,收入微薄,生活困难。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弱势群体救助工作。
  1.进一步完善生活困难群体救助工作机制。
  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生活困难群体救助工作的领导,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要有领导牵头,有专班负责,相关职能部门要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承担起救助生活困难群体的责任;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救助氛围,关注弱势群体,捐款捐物,减轻政府压力,生活困难群体要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自食其力,为社会贡献力量。
2.
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承担着解除贫困人口生存危机的责任。在城市,可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建立一个有效的家计调查系统,居民受助的标准不仅应以当期收入状况为条件,而且应当考虑其资产及其他收益状况,以便在确保有需要者获得援助的同时杜绝不符合条件者分享;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关程序,明确贫困居民申请救助的法定权益,在严格监管中维护受助者的尊严与体面。
3.
建立城市贫困人口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贫困人口的疾病医疗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疾病不仅使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乃至陷入绝望境地,而且容易使一般城乡居民陷入贫困之中。因此,建立一个面向贫困人口的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既是缓解其生活压力的必要举措,也是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当然,在选择型的医疗保险制度下,面向贫困人口的疾病医疗救助的目标只能是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而不可能是免费医疗。针对遭遇天灾人祸的贫困人口,还有必要建立紧急救助机制。
4.
广泛筹集捐助资金,建立社会捐助体系。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舆论引导,发动全社会力量援助生活困难群体。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公益性民间组织在社会捐助中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
5.
切实加大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工作力度。
要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多渠道促进生活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一是充分挖掘就业潜力,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公益性岗位作为生活困难群体就业机会,帮助生活困难群体就业;二是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提高生活困难群体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三是转变生活困难群体的择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劳动意识;四是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更多地吸纳生活困难群体;五是鼓励生活困难群体自主创业、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  

   

   

   

   

   

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陈宏毅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比较完整,整个调查研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研究性学习的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  

在准备阶段,同学们进行了课题、资料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选定了课题、收集相关资料、编制了调查访问表,同时,加深了对课题的感情,并积累了克服课题实施过程中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实施阶段,同学们确定了调查研究的内容,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制订了研究计划,走访农村、城镇的生活困难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做法是符合科学的,得出的结论也是有自己的事实依据的。但从调查对象的典型性和普遍性而言,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结题阶段,学生们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也制作了展示交流的多媒体课件。在小组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谈了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通过整个调查研究过程,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学生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为可贵的是,接触了社会,对生活困难群体的认识加深了,感情深厚了,培养了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对自己的认识更理性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的调查研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