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哲学教学举例的辩证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选择合适的事例运用于哲学教学,对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选择出合适的事例呢?我认为,哲学教学的举例应进行以下辩证思考。
一、“熟”与“生”
所说的“熟”,即熟悉,是指学生原有知识网络中固有的观念和材料;所说的“生”,即陌生,是指不了解并难以理解的知识。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精辟论断。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论》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地理知识、生物知识、寓言故事及其他各种知识,这是我们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料库。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述它,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引导,概括出哲学道理来。这种学习方式,奥苏伯尔把它叫做“上位学习”,是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由于哲学理论的抽象性特点,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原有的知识基础,找准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切入点,以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避免用陌生的事例讲解哲学理论,因为对这种事例的了解亦需耗时费力,何况还要根据这些事例理解新理论,可谓是难上加难,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
二、“新”与“旧”
所谓“新”,是指当前的各种新资讯;所谓“旧”,即陈旧的、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易于接受。“求新”“向新”是他们的显著特点。教师要有感知新事物新变化的敏锐性。世界处于变化之中,新概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最近报刊杂志上频频闪耀登场的“纳米技术”、迅猛发展得最“火”的行当IT产业、美国华盛顿高层建筑被袭击事件、“库尔尼克”号核潜艇打捞出水的过程、巴西第五次捧得世界杯……对于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作为一名“学高为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理所当然要扑下身子,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认真研究,至少应该是粗线条地把握;必要时,应积极主动地引入课堂,结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加以剖析、评判,还学生们一个“明明白白”。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提供一些新的事例,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切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僵化、落后,知识陈旧,钻在象牙宝塔内鼓捣那点干巴巴的学问。毕竟世界在变化发展着,对于那些陈旧的或者已经被遗忘了的事例,人们已经失去了再谈论的兴趣,所以用这样的例子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趣,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三、“近”与“远”
所谓“近”,是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所谓“远”,是指与我们距离远,或者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关较大的事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事情体验深刻,并有着浓厚兴趣。而“远”的事情往往由于其对我们影响不会很大,通常不会注意。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一个物品、一种观点、一项技术对主体诱惑力的大小,取决于这一物品、观点、技术的价值即实用性。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教材观点同自己关系密切、有价值,就容易产生兴趣,并愿意接受,否则就不那么关心。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尽量就地取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周围发生的事例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把所学的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体会到学哲学的用处。例如,我们都有去看医生的经历,知道医生看病总是先做检查后开处方,在讲唯物主义时,用这样的例子是很有效果的。有一个学生就对我说,她相信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在进行重大事情前,她有时会忍不住去请人为她算命。在学习“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时,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和那些不信“命”的同学们一起给这位同学解释:这不是“命中注定”,而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承认机遇的。对机遇应当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机遇带有偶然性,但它是必然性的表现。机遇、命运这个东西并不神秘,它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是客观的,是可以解释的。如果看不到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把偶然性夸大了,就会陷入宿命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命运观。许多同学根据“机遇总是照顾有准备的人”的名言,说明命运是可以改变、可以把握的。最后,我们用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引用过的一句名诗“人人都有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建筑师”,对这场专题讨论作了小结。而对于“远”的事例,一方面我们往往不会很留心它,另一方面了解起来也不是很真切,难免会出现“空对空”现象,这不利于理论的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应避免采用它。
四、“奇”与“平”
所谓“奇”,是指古今中外那些很巧妙或者很奇特的事例。所谓“平”,是指“平淡”、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事例。如果事例过于平淡无奇,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要运用前面提到的“生”“旧”“远”的事例,就必须要“奇”,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对事例的好奇,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国古代医药家孙思邈在医疗实践中就曾经无意害人,只给了些干草安慰老婆婆,结果老婆婆把干草与儿子带回来的鱼一起煮了,儿子吃了后,还真的被毒死了;孙思邈的妻子错把砒霜给肚子痛的病人服用,病人却被治好了。我用这两个例子给我校学生讲“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他们既感兴趣,又能理解。因此,只要启发得好,学生就能给教学提供许多这样的例子。
五、“小”与“大”
所谓“小”,是指材料篇幅小或者事情小、不起眼。所谓“大”,是指主题重大或者影响大。哲学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弄清大是大非问题。例如,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等。但是,在注重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的今天,强调哲学教学关注“小事”、运用“小事”、“以小见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街上的每一块石头,阳光中的每一粒沙子,都包含着历史。”同样道理,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小事,我们所熟知的事物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用了中国文字学的知识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分析这个问题。他从“鲜”字的结构说起,然后出示三个问题:一是结合古代中国黄河流域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及地理学的有关知识,回答古代中国人为什么会用鱼肉和羊肉这两个字来表示“鲜”字?二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三是你能举出其他中国文字中这样的一些类似的例子吗?这样,在学生们热烈而轻松的讨论中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六、“正”与“反”
所谓“正”,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所谓“反”,是指从反面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选择正面事例进行讲解,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顺利掌握哲学原理和观点;而对于那些反面事例,教师应主动把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进行对比,并用充分的论据证明反面事例的错误所在,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我就把正面例子“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反面例子“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进行比较,从而既使学生明确了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又帮助学生明白是非,坚持唯物主义,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不能臆造联系。
以上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我们在对事例作选择时要对以上六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从而实现哲学教学举例应有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