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根据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上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性的观点,尝试在政治课堂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上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正在不断渗透于学科教学领域。本文拟在概述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谈谈建构主义对政治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传统的认识论把知识看作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常常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观点相反,而是把科学知识看作是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2、学生观:建构主义不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把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为了确立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和“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制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认知个体能用已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已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打破,这时就要通过修改或重建新的图式(即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认知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这样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4、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具生成性和建构性。所谓生成性有以下三层含义:其一,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此,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其二,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断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三,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比较适合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是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现举例说明如下:

  1、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进入情境→搭建支架→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教学评价。如“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政策”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1)进入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就中国佛牙舍利去泰国供奉一事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这是中泰两国佛教交往的一大盛事”。以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搭建支架。这一环节本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定向;其次,要围绕当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该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本节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概念框架包括:宗教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我国宗教的概况和特点,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打下基础。

  (3)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看教材,查找文献资料,搜寻信息,采访身边的宗教界人士。初步把握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

  (4)协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或是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讨论在自主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最终实现对宗教政策的意义建构。在教学中针对如何全面正确贯彻执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我让学生根据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自选题材、自编小品进行表演。第二组的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一个信佛教的母亲和上高一的女儿。表演结束后,围绕母亲和女儿的对话,同学们进行讨论: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不是只保障信教的自由?为什么政府要采取措施保障宗教活动的安全进行?既然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什么还要坚持无神论?二者是否矛盾?学生到东林寺宣传无神论或母亲去学校宣传宗教教义的做法对吗?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师及时给与点评

  (5)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层层设问,分析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观点碰撞,就会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全面正确地、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我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经过测试,没有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却成功的将知识纳入原有体系并运用于实践

 2、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师生交互,评价矫正→强化训练,巩固提高。下面以“公民个人存款储蓄的作用”的教学为例: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政治学科实践性、时代性强与政治课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存款储蓄的作用”时,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我国存款储蓄的数字变化,经济增长情况及央行的几次降息情况”。提出问题:是否“现在还要坚持鼓励储蓄的政策?储蓄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整理出教材的思路:货币流通顺畅以及适当的作用;公民个人存款储蓄怎样调节货币流通。第一,增加储蓄存款。第二,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投资,又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从而增加货币回笼,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货币流通不顺畅、流通量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教材说理是否都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有哪些?

  (3)小组交流,协作学习。他们主要围绕当前"公民储蓄过度"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讨论异常精彩,有些观点超出教师的意料之外。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老百姓信赖银行,而且有存款储蓄的习惯;公民存款储蓄太多而不用于消费,使供求失衡;使货币流通速度缓慢,不利于生产,也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过多存款储蓄就没有起到有效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有一部分同学谈到:要从两方面看问题,公民存款储蓄过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款储蓄过度说明市场缺乏活力,内需不大。同时存款利息也是国家的一大包袱。因此,存款储蓄不是越多越好。还有一部分同学谈到:老百姓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国家应采取措施,如降低利率、征收税金、鼓励贷款……学生的讨论已大大超出了教材内容,并且对教材的不足基本分析到了。

   (4)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组织学生补写教材,使思维从发散走向聚合. 课堂讨论,已为补写教材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求学生想办法解决教材存在的不足,即用精练的语言在50~100字以内补充教材内容,将"公民个人存款储蓄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中的"怎样调节"的两种形式,完善为可行的三种形式。在此展示几份学生的作业。

  生甲:存款过多,使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造成物品供大于求,使企业陷入困境,不利于国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存款过多,导致国家利息负担过重。可以用贷款、降息等方法调节货币流通。
  生乙:过度储蓄会减少投资和消费,不利于生产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银行可以向公民发放贷款,将积累资金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资本,促进正常的货币流通和生产的发展。
  生丙:不能过量储蓄,这样会造成货币流通不活跃,社会经济发展减缓。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应考虑降息或其他措施,以刺激消费,便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业之后,同学们都为他们能参加"编写"教材而甚感兴奋,虽然不能将此变为铅字,但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创造性劳动。

   (5)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储蓄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