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正文内容

从文化建设入手建构班级教育操作系统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班级教育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
  
  系统论表明: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任何系统的变化及发展都有其操作的规范。当构成系统的每个子系统都能充分地发挥功能、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进行和谐运作时,该事物便进入有序、联动、规范的运转状态。同样,班级教育系统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在班级教育过程中会从不同的维度、侧面、角度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实际上,每个子系统都是一个操作要素,当这些要素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时,便形成激励学生发展的班级教育系统。我们认为,班级教育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导向系统,二是以活动为枢纽的运作系统(主要包括班级建设活动、班级管理活动、班级文化营造活动),三是以组织为基础的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班级组织、班级制度和班级评价),四是以环境为支撑的驱动系统(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四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及其有效连接便形成高效的班级教育系统。
  班级目标是学生群体行动预期达到的结果。社会心理学把群体目标定义为一种社会期望。班级目标与班级群体水平之间的矛盾是班集体运转的动力,这个产生矛盾——解决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促使班集体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外,明确、合理的班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当班级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相一致时,班级目标的期单效应便激活了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的心理需求,形成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班级活动是由行为构成的主体与客体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和班级发展的基本机制。班级活动既可诱发、培养、满足学生参与、表现、成就、发展等心理需求,又有利于班级成员的团结合作,增强班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级活动是班级运转的枢纽,班级目标与班级群体水平的矛盾大多是通过班级系列活动解决的,没有活动就没有学生及班级的发展。班级活动主要包括班级建设活动、班级管理活动、班级文化营造活动等。
  班级组织是班级的指挥中枢和“火车头”,是班级发展的主体骨架。班集体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优化的班级组织机构,它是班集体的结构要素,是班集体最为重要的条件和特征。没有班级组织机构的优化,就没有目标、活动、人际关系、班风等要素的优化,也就无法形成班集体,更谈不上班集体的发展。班级组织通过对班级活动的调控及以评价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从不同角度制约、影响班级的运转,由此形成班级运行的保障系统。
  班级环境是由班级物质环境(硬环境)与人际环境(软环境)共同构成的。它实际上指的是班级环境(教室的设施、布置、标志等)与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由人际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班级氛围。实践证明,能够体现、支撑班级奋斗目标的教室环境以及由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而形成的积极的价值取向会对班级成员产生情绪感染、价值导向、行为制约的作用,于是便形成班级教育的驱动系统。
  
  二、从文化建设入手建构班级教育系统的依据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班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规范、有序的操作模式。但从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看,班集体建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只是一个模式,有的可整体推进,有的可局部切入,有的可从这个子系统切入,有的可从那个子系统切入,不能一刀切。这就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丰富性、操作的多端性、切入的多样性。承办全国第16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的昆明市教育局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就介绍了“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建构班级教育系统”的经验。他们认为,面对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这一巨大工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是十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这是因为,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底蕴、一种育人环境,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其教育效果远远超过一般的说教。显然,他们的探索很有借鉴意义。在建构班级教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天津市红桥区也是以班级文化作为切入口来推进、深化班集体建设的。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整体优化的基本观点看,系统是整体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它特有的意义,而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没有部分则没有整体;系统的变化总是以整体联系为前提的,整体的变化总是在局部的变化中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可表述为:着眼整体——局部优化——整体优化。近年来红桥区班集体建设的成功实践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从班级文化与班级教育系统的关系看,班级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对于学生和班级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但它们的影响毕竟是独立的、局部的,而班级文化产生的影响则是整体的、综合的、统一的。不仅如此,班级文化的建设必然牵动并促进目标、组织、活动、环境等其他子系统的运作。为此,班级文化作为整个班级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营造、建设的过程就是深化班集体建设的过程,这对于优化整个班级教育系统,提升班集体建设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文化是班级教育系统产生整体效益的集中体现。另外,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发挥其功能的聚焦点。班集体有诸多功能,如组织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发展功能等,但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类。一类是本体的,即通过集体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换句话说,只要有了班集体就会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另一类是载体的,即班集体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上,这种功能并没有具体的价值取向,而只是作为教育的载体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实质上就是班级文化的影响。
  第三,从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看,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可概括为凝聚功能、驱动功能、同化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吸引作用。凝聚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以集体成员的共同需要为基础,包括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班集体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青少年学生多种积极的心理需求,如被尊重、归属、交流、发展、成就、参与等。这是班集体产生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驱动功能是指班级文化的影响能使集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势,形成内部驱动力。驱动效应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是集体中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汇聚、融合便形成班级自身的运转动力系统。
  同化功能是指班级成员在班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下,自觉不自觉产生的与班集体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规范,能够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希望模式、活动模式,这些模式通过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使班级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产生协调和默契。
  综上所述,以班级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深化班集体建设,建构班级教育系统,是完全符合整体优化的观点的。而日,无论从班级文化与整个班级教育系统的关系看,还是从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看, 都证明了班级文化的营造是深化班集体建设、建构班级教育系统、提升班级育人水平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三、班级文化系统的优化策略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中,班级成员所共有的相对稳定的思想作风、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班级文化的本质是班级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环境。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教育运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生成与发展都有其有序、规范的运作模式。同班级教育系统一样,班级文化系统同样是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即:以目标为中心的导向系统,以活动为枢纽的运作系统,以组织为基础的保障系统,以环境为支撑的驱动系统。整个系统也可以概括为:目标导向、活动生成、制度调控、环境熏陶。具体阐述如下:
  目标导向:班级文化的建设目标就是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主导价值取向,它往往通过凝练、简约的班训体现出来,班训所体现的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为此,适时提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认同性的与校园文化相互支撑的班训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体现乐学的“快乐让知识微笑”,体现自主创新的“挑战自我、敢于超越”,体现优良传统的“向联大人那样,刚毅坚卓”以及弘扬志向的“特别有礼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等班训,都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时代气息及其独特的个性,其导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活动生成:提出目标、确定班训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但它并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文化是在互动中形成的,对班级来讲,活动是师生、生生、学生干部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人际问进行交往、互动的平台。不参与活动,就没有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也谈不上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开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利于践行班训精神的系列活动,并通过活动中的情感触动、人际互动,才能把班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全班师生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制度调控:班级制度、班规,尤其是评价可为全班师生提供品德、行为的价值尺度,具有鲜明的框范功能。在班级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有利于践行班级精神的各种制度与班规的激励与规范,特别是通过对各种规则的认同与内化,对于形成班级主导的价值取向——班级文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如一些地区开展的“班级文化展研制度”“班级文化诊断制度”“班级文化检查制度”“班级文化评价制度”“班级文化研讨制度”等对营造班级文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环境熏陶:班级环境实质上是由班级的设施、布置、标志与班级成员的相互作用以及班级人际间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氛围。班级氛围的形成,一是班级物化环境对班级成员的熏陶与浸润(就是让“墙壁也在讲话”);二是师生、生生围绕着教育、教学、管理在相互交往、互动、交流(在对各种文化信息进行认知、分析、评价)中,借助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而逐渐产生的群体所特有的共同心理。
  建构班级文化操作系统的策略主要有四个,即主体参与策略、课题牵动策略、正向强化策略、典型示范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班级文化是主体建构的实践活动。班级文化的主体是指导、策划、参与营造文化建设的人。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学生以及任课教师、家长、学校的管理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离开了以师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班级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为此,班级精神的形成,班训的确定,践行班训活动的开展,班级制度的确立与执行,班级环境的优化都应自始至终在班主任的引领下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实施、总结、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是营造班级文化的重要前提。
  课题牵动策略:一些专家预言,如果说20世纪的教育是靠行政引领的话,那么21世纪的教育则要靠科研(课题)来牵动。这话不无道理。许多地方的经验就是最好的佐证。天津市教委在“九五”“十五”期间就是通过独立承担国家级课题来研究、深化班集体建设的。“十一五”期间他们又通过独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来优化班级教育系统。一年来,他们以课题为中心,形成一支跨地区的由行政领导、研究人员、班主任广泛参加的研究队伍,坚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研究态势喜人,在天津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从营造班级文化入手,建构班级教育系统”的崭新操作模式。
  正向强化策略:强化指的是人们的行为受到一定的刺激而获得继续或中断的过程。班级舆论、班风、班级礼仪、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是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强化而逐渐形成的。积极的强化可使学生获得奖赏性体验,消极的强化可使学生获得惩罚性体验。强化可以是舆论的,即通过班级媒体,如黑板报、板报、手抄报等为形成、传播、彰显班级精神服务;也可以是制度的,即通过奖惩的手段对班级成员落实、贯彻有关制度的态度、效果予以评定,以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并最终形成与班级精神相一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论是舆论的还是制度的,都应遵循以激励、表扬、期待为主,以适度的惩罚为辅的强化原则。
  典型示范策略:文化形成一般总是遵循熏陶、渗透、影响、暗示的规律,一个人影响一部分人,一个事件影响一部分人,更多的人、事再影响其他的人。久而久之,便形成集体共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最终形成文化。因此,在营造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典型的示范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典型示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丰任的示范,这是形成班级文化的关键。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和掌舵者,他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思想学识决定着班级文化建设品位的高低和文化根基的深浅,共至一些班级的精神、风格就是班主任人格的缩影。二是学生典型的示范,它包括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这是形成班级文化的催化剂。所以,我认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育、宣传体现班级精神的典型,对于不断扩大班级文化的半径并最终形成班级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班级教育操作系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深入发展的里程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将会有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从班级文化入手加强班集体建设、构建班级教育系统,仅仅是一种尝试,各个地区、学校、班级都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推进策略,从而使我们研究与探索的视角更广阔,内容更丰富,个性更鲜明。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