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思想政治学科课改实验教学总结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02年秋季我县做为省级首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至今已三年。三年来,在实施新课程实践中,我县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走进新课堂,感受新变化,颇有感触、体会。为了给即将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提供借鉴、参考,现将三年来我县思想政治学科课改实验教学感悟和反思做个抛砖引玉。

新课程实施确实带来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实验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正发生悄然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开始把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放在同样重要地位上,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在备课教研中,教师不再仅仅是谈论如何把握教材,而更多话题是教学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案例,从学生自身经验、社会实际出发,联系发生在本校、本班、本身及社会周围的人和事,拉近学生与教材知识观点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教态自然流露、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

2. 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多数现象是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多数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传授)为主,向学生“灌知识、装观点、给结论”,致使“教与学”、“学与做”相分离。课堂上学生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三年来,由于思想政治学科实验教师执着地学习,不断接受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和洗礼,开始领悟到:“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布鲁纳语)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本质是互动性、互惠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信息与情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现在课堂教学,教师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小品表演,讨论、辩论、分角色朗读,由学生充当主持人、“小老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特别是有的教师巧妙的设计模拟实践教学情景,把教材有关知识、观点改编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开展情景表演,使教学理论知识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活灵活现站立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把思想政治课上得“活”起来,“趣”起来,“乐”起来。对教材例子或创设情境、案例,有的教师善于开拓多条思维之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思考和探究。淡化“结果”意识,强化“过程”意识。不少实验教师以平等、伙伴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在语言上多用:“某某同学,你有不同意见,请讲”“我认为”“我觉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创见,允许异见,宽容误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理念逐渐在教师中萌发。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理论。实验教师逐渐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开始意识到,尽管有的老师对问题解答相当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总之,我觉得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给教学带来了两个明显结果:学生说话、思考和活动机会逐渐增多;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平等对话、相互沟通也逐渐改善。

3.实验教师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如有的教师设置问题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每节政治课均安排授课前5分钟演讲,让全班每位学生(包括学困生)至少有一次上台演讲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中,教师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她)的问题”、“还有其它答案吗?”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注意给学习困难的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使用“你再想想”“让我们都来帮助他(她)”等鼓励性语言。对回答好的,还用掌声鼓励。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实验教师深深感受到艺术运用教学语言,对激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习信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实验教师逐渐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不少教师形成这么一种共识: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当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时,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的再创造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在总结经验、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反思,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应是三位一体,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从一种极端走到另一种极端。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可测量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去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不少教师对知识技能这一维目标照旧关照有加,至于其余两维目标只是装潢门面,点缀应付一下而已。这种跟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倾向,应加以克服纠正。另一种倾向,也要引起我们警觉。我们知道,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中应考虑用什么方法,通过怎样途径,并在获取这些知识、观点过程中,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针对目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弊端,新课程把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突出提出来,以引起我们的省悟。但应清醒认识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目标之一。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没有知识学习,内化,哪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没有知识,即没有通过旧知识学习去获取新知识,知识的迁移,你用什么去分析、解决问题,用什么东西去提高思想觉悟。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是思想政治学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没有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是指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能力、觉悟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上完一节课,学生究竟获取什么重要基础理论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落实了什么行动,不知所云,那是对课改的误解。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创设情景,所举案例,并不是为创设情景而创设,为举例而举例,而是通过这些手段、方法使学生获取、领会、感悟知识、观点,明白道理,并升华、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懂得如何做人,提高做人的素质。因此,我们反对那些抛开应该讲授,学生应该掌握的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借口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需要,一味地搞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逗笑取乐的庸俗对话,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这是一种学风浮躁,教风花俏形式主义,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浅薄和低俗的拙劣表演。

如何把握“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即“三维目标”如何整合问题,值得探究。有的教师上的课牵强附会,课堂教学实施“三维目标”给人家有一种三张皮互不相关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做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许三者之间度的把握还有很大难度,但一定要去尝试,去探索。如果教师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处。那么,凭借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舆论界应该深入反思的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使用教材,处理教师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我们必须屏弃把教材抛在一边或把教材当作“圣经”的错误做法和观点。首先,我们认为教材是一种文本,它的背后是一批专家学者,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与专家对话,因此,我们必须理解教材,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运用各种方法,巧妙的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可以说,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超越教材的过程。师生对话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话就成了漫说,违背了教学的要义。据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如果把教材抛在一边,使教学活动游离于教材基础知识、基本观点之外,结果会使学生学的不到要领,一无所得。这是不可取的。其次,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教材永远具有滞后性,在它编制成书的一刹那就落后了,因此,我们必须有批判的精神,提倡“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的思想,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评,不要死搬教材,要使教材与时俱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妥善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酌情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思想政治的“大课堂”。在遇到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鼓励学生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继续查阅资料解决课堂教学中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最终使新的学习需要、新的学习目标在开放的教学中不断得到生成。“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已成为流行世界的课程观。正确的教材观应当是把教材当作“活教材”突破教材禁锢,开放教学内容,真正让教材走向学生。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不背离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这才是妥善之举。

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与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部分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多样的活动形式,忽视了教材中“双基”的落实。如在课堂教学中,把社会上一些吸引人的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一些时髦方式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力图改变思想政治课“师讲生听”单一教学模式的愿望,但时髦的活动形式替代不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过分注重热闹的活动氛围,使活动效果得不到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使课堂活动与知识教学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干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价值、德育功能的发挥。同时,流于表面的教学活动和教师指向不明的提问,使学生往往处于活动无目的、思考无方向、学习无效果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重新审视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把积极开展多种活动与科学合理地运用活动结果服务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背离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只是课堂活动的堆积是不对的。应正确地认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科学地为我所用。

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做到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值得探究。有些教师创设情境,案例给人有一种假、大、空、远、旧、死的感觉,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作为教师应尽量以事论理,寓理以事,所选事例必须恰如其分精心选择。用新、近、小、趣、活的案例充实教学。特别要倡导所选事例要接近学生。所谓接近学生,是指空间上、时间上和心理上接近。空间上的接近是指所举事例要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近一些,最好是学生身边和学生关心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忌舍近求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时间上的接近是指所举事例应该是现实中发生的事,要有新鲜感、时代感,教材上的一些事例,由于客观原因,有的会过时或显得陈旧,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补充些新的材料,这样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心理上的接近是指所选事例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

教师知识储备及教育观念尚难以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开放性,虽然教材难度相对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知识、信息,同时要与时俱进,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此之快的观念加知识的转型,如此之高的方法和技术要素,使多数教师难以适应,教师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沉淀,更何况农村的现状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居多,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教育观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表现在课堂上的问题,要么紧扣把握教案,不敢放开,要么一旦放开,又难以驾御,课堂上经常出现因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因缺乏教学机智而出现的难以适应学生尴尬局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现象是,课堂上较好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师生互动热烈,很多学生喜欢动口,总体感觉课上得不错的教师,但期末考笔试结果,其所教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在当今评价尚处在以笔试成绩论英雄情况下,在教师的观念上还有滞后的时候,评价制度作为一种极为重要导向,将起到强制的规范作用。我们呼吁相应有效的评价制度应尽快研制出台,减轻教师后顾之忧和社会家长的压力。当然,我也很赞赏这么一句辨证的话语:专家不能单方面地把观念抛给教师,教师也不能期待专家来解决一切问题。新课程将是教育工作者与专家共建的过程。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