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探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04年秋季,我县七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使用前,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者意图和专家、学者点拨介绍。在新课程理念滋润、熏陶感染下,教研员进入思品教学课堂听评课,组织、主持县校际教研活动,与第一线思品教师共同开发校本教研——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教好德育教材的思品课程对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意义重大,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了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近一年来,对思品课教学中几个重要问题,我们进行了较为集中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有所感悟和体会,现抛砖引玉如下:

、怎样写好和使用思品课的教案?我们认为,思品课教案应写成人文教案?而人文教案最为关键是应突出人文意识和课程意识。众所周知,当今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把学生放在智育成绩的竞赛场上,以升学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结果是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开发和启迪,而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教育,导致了传统教案突出的是知识层面,热衷的是知识数量和知识逻辑、体系。课堂实施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管“讲”多少,不管“学”得好坏。教案成了教师课堂的“剧本”。而人文教案的定位,不仅仅是“教”案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学习的“学”案,既是教“书”的方案,更是教“人”的方案。人文教案的生成,可以包括教材的处理方案、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或目的)、课堂师生互动记录、课后感(或教学反思、感悟)五大部分。无论哪一个部分,都要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思考教案的设计,着眼于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习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生命意识的教学。当学生遭遇学习和成长困惑时,能得到最为广泛的人生关怀,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案、“活”案。

突出人文意识是人文教案关键之一。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千教万教都要教人求真,教会做人,教会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人文的魅力。老师劳动的对象都是学生,教什么课都是在教人。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决定了教案必须承载厚重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教案的关注的首要问题不能只是知识本身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人文责任,让知识生命化,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并善于利用知识为自己的未来乔装打扮;把技能生活化,教会生存,教会安身立命;把课堂社会化,致力于课堂与社会,个人与生命链接,引领社会化,满足学生的终身需求。所以,盘点人性教案是为了不弱化教师脑中的学生意识,促进教师的人文积淀,以制造课堂的人文感动。

突出课程意识是人文教案关键之二。课程专家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老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因素的整合,它是独特的、变化的、系统的,有多少个班级、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观的这种定性说明: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合作探索的生动过程;课程的外延不只是教材与大纲材料的静态之和,而是一个动态的资源系统。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就要求教学不应拘泥于教案,教案只是一种课前设计,而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的反应也是复杂多变的。无论教师再怎样精心备课,都难以适应课堂上的千变万化,都无法跟上全班六、七十位学生的需求,它更需要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以一个固定的框架,以一种预设好的结论要求学生或评价学生,如果学生只能也只愿意按照老师的标准去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学会了看老师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行事而失去了童真......那么教育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或能力,而是可能失去一代人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悲哀。

二、思品课教学为何需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看出,关注情感体验的教学,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活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早就强调:“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这里说的热情在心理学中称为强烈稳定、持久的情感。所以,在思品课堂中能够融入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情动人,以情化人,认知目标就能在“感动”“感化”中得以顺利实现。反之,缺乏情感体验会消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认知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新教材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一个突破点。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道德高分可能是行为上的道德矮子。教师讲解得再好,但却不等于学生理解、掌握、消化了,更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回答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今天在初中使用《思想品德》新教材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品德修养的过程。“教师在上课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画龙点睛,妙趣横生;师生在课堂上谈论古今,纵横东西,左右逢源,上下贯通;教师的教学令学生茅舍顿开,豁然开朗,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这是多么迷人的境界。当老师在开放的心态中,以令人温暖的接受性的方式聆听学生的倾诉时,他就使自己与学生的心理由于情感的贴近而获得了理解;当教师褪去权威,放下架子,与学生就学习、社交、情感等方面的话题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时,他就使自己也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印证了彼此的存在;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向学生展示出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理性、世界的浩渺、宇宙的无限、而且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对生命存在的内在价值时,他就以细腻的人文关怀走入了学生敏感丰富的心灵;当教师执着地、专注地、投入地、深情地在教育舞台上耕耘、体验、品味、沉醉时,他就为自己寻找了一个美仑美奂的意义世界,并使自己的人生获得了“爱”的延伸。它使教育的时空充满着生命的韵律,使逐物的私欲获得灵魂的洗涤,使主体的心灵在交融中超越小我,使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得到升华。于是,师生在美好的人生意境的浸润下走向崇高,走向新生。

三、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究竟如何定位我们认为,思品课堂上,学生是主动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当是课堂设计者、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平等中的首席者。教师任务是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比较充分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教师此时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慰籍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教师应清楚认识到,教学中确定的思品知识内容对于不同学生主体而言,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情感世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自然会有不同感悟和认识。教师要努力和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则是弹拨人的心灵的艺术家。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举足轻重。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益方式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赞赏的信息、期待的信息......这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心理,原有基础等不同情况提出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去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潜能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不止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更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满的激情,用自己活跃的灵魂在从事教育。与学生“和平”相处,教书育人。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这是“为师”的职责。

四、如何创设生活化和活动化的思品课堂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教师的教学起点、过程都是从学生需要和学生的现实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当中,从本班本校和本地实际出发,联系学生耳闻目睹的身边事例来启发引导学生,易于引起共鸣。这样的课,学生听起来感到亲切,讨论起来有话说,课堂就会活跃。将知识教学与价值观的教育紧密渗透,把理论问题注入了情感生命和灵魂,我们要的是这种融入知识内容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正生活典型化。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思想品德规范寓于形成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到这些规范于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不妨仔细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从学生从事的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兴趣和动机。确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思品课堂教学要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尽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事论理,寓理于事。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需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生活之中,就在于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与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漫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从而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认知过程。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坚持内容活动化同时,决不可忽视活动内容化,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如果设计的活动化及其形式过多,提出向题后又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零乱。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要通过学生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检验老师教和学生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学生成功感受更多是来自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一个新的解决问题方案提出,而不是满足于一问一答,仅仅满足于前人提供的思维成果。

五、思品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倡导构建对话平台?我们应当明确思品课教材编写者意图:学习者与教材的关系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教材不是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教育意味着师生的对话。对话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语言的交谈和对话就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姿态。“真正的对话或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这样的对话不仅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由于师生的视界从外部转向了自身,转向了双方的心灵互动,就使得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这就是师生同往的含义,这才是审美化教学,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带给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曼妙丰盈的审美人生。自我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样丰富多彩、勃勃生机、人与人心灵相遇的对话或教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48月第2

《对话人生与教育》,夏正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年第4期。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