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关于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的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内容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的“应试化”现状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改革滞后。本文从危机入手,对当今中国的时事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根源进行了剖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与变革作了一些具体化、科学性的思考,以此作为现实的启发,展望未来。

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工业、商业还是服务业都在经历着各种创新与变革,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教育产业同样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创新与变革。从某一意义上来说,教育产业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一时代中,占据着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地位。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是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面对当今社会道德制度的失范状态(旧的道德制度基本消解,各种形式的道德观念互相冲击,新的道德制度不处于一个在不断修正中逐步确立的过程当中)、道德问题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下,怎样上好中学时事政治课,使其在中学教育舞台上起到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政治教师对学生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一直采用“教师全盘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式教育模式,而不家务事们对于时事政治,也普遍存在着“应试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对教育质量好坏的评价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的优劣。而以前无论是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级会考还是中专、高考中,有关时事政治的试题无非是学生回答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现了什么人物,总体上考试的试题如此地简单机械,而政治科目又被认为是“副课”,其考试分数在毕业、升学考中的比例又在不断下降,为了在其它“主课”上多花些工夫,为了应付一下政治考试,许多教师(包括大部分学生,不管其主动还是被动)都愿意选择这种“最经济”的方式:置人类最宝贵的“思维力”于一边,弃之不用,而只单单使用一下自己的“记忆力”。教师发一些有关时事政治的资料让学生去看、去背,不需要学生运用其观察、判断、推理、评价的能力,只要他(她)的记忆力足够好,肯多好时间,就可以在成绩单上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这种教育模式所导致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它无法做到让坐在教室内的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基本需求(无法为社会提供它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引起了各方面的紧张(如时政课与其它科目之间的关系成了单一地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围绕学生考分所形成的特殊关系结构与心理氛围);或是在部分满足了社会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却牺牲掉了许多不应该牺牲的东西(如学生的自由个性、创新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国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形势的能力,更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他人。然而,事与愿违,学校、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片面强调时政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基础道德的养成教育;学生为了考分死记硬背下许许多多的时事内容,但对于这些国内外大事为什么会发生、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应当怎样评价等等问题,并不能真正地领会,而且背过、考过就忘,甚至还导致了他们基本伦理道德知识的贫乏,更难“理论联系实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的教育往往会诱导学生产生人格的分裂,其语言、行为所依赖的正在成型的价值标准将会与国家、社会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比如有些学生在看到一些有关控诉邪教、恐怖主义等人类公敌的恶劣行径的资料的时候,对这些恶行不但不感到愤怒、震惊,反而会产生诸如好奇、兴奋和向往的情绪),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都是极其不利甚至是危险的。


弊端——是创新与变革的必要性的根源,现今中国的时事政治教育需要进行创新与变革。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地、批判性地再次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何上好中学时事政治课?
这个问题是每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政治教师都曾经思考过的,或者现在也正在思考。但我们这里强调的,是要在新形势下、在全面批判自己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任何一种创新与变革的起点都是一个理念。这于这一点,上个世纪末期,国家教委早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都是了解的。但时至今日,我国在时事政治教育方面的“素质化”进展与其他学科的改革进度相比呈现出严重滞后。
作为政治教师,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的思想是有惰性的,现在的大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中,总体上讲,仍然习惯于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还是喜欢用现成的、熟悉的方法、答案去解答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这样一来形成的思维定式禁锢了自己的思想。那么,在自己的时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就必然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而无法摆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可能真正达到社会化和人性化的要求。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没有真正在我们政治教师中引起重视,更加无法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表面上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仍旧是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那么,要上好时事政治课就必须在这一点上要有真正的突破。
诚然,在近几年来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政治教师,他们对如何上好中学时事政治课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诸如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时政辩论等等教育手段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教育手段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而且不能长时间地被教师以及学生所坚持。政治教师在运用这些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地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去检测其效果、没有及时进行反馈、没有进行系统地修正与完善。到最后,这些好方法往往会不了了之,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损失。
所以,要加快我国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素质化”步伐,我们广大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认知”的程度,而且更要在实践上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克服当前时事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不利环境,持之以恒,刻苦奋进。“知道做什么是重要的,但关键的是要去做,要做下去,而且要做的完美。”

(三)
那么,我们就具体来讲,“素质化”要求下的中学时事政治课,我们应当怎样上去呢?
政治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看重学生的想法,与他们平等合作,并要结合目前的教育条件,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去演绎时事政治课,要巧妙地将学生对自己的依赖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这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首先,传统的时政课堂教学必然要向“自主式”时政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整理时政资料→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的传统教学过程固然“简单方便”,但它注重于所发生事件的内容,过于强调接受式学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整理时政资料→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得出合理的多样化结论”这几个步骤进行。它既能保证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把握住“大方向”,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调节控制,而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能够诱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开拓精神,走向“开放式教学”。比如教师对于教材的看法就要作一改变,不要以教材为唯一的标准。对于一些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时政资料,教师要能创造性的使用,甚至打破这些时政资料的编排顺序,重新设计出更科学、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程序。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加以拔高引深,或降低难度。在指导学生时,设计的问题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尤其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世界上发生的许多大事,我们并不能很明确的用“对”与“错”去判断,因为许多事情非常的复杂,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涉及到不同集团的利益,而且一些事情的后果可能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才能有所定论。假如教师对某些时政事件轻率地下结论,把一些事说“死”了,学生未必会信服教师的结论,长此下去,学生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确认,也就会失去上课的兴趣,时政课必然又会走到以前“死气沉沉”的“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所以,时政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开放”,其结论也要“开放”,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勤于发言,使“一言堂”成为“群言堂”,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政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范围涉及广、时效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时政信息。今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要今天了解,如果过几个星期、几个月我们再来学它,学生肯定没有什么兴趣。比如说一颗青菜,新鲜时不吃,放一段时间后,就会干瘪,我想是不会有人再愿意去吃它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时政教学往往都是平时不讲,到学期末才把本学期中发生的大事罗列之后放到一起来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何而来呢?因此,能否及时获取大量的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学空间要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延伸,向电脑网络延伸。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在纸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尤其在时事政治教育方面,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开放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当然学校及教师要确保这些信息来源的积极性,健康性),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要让学生去“看电视、看报纸、上网”——不能再把这些作为学生的禁忌,也不能再把学校的图书馆、电脑房当成“摆设”。全面开放了这些教育资源,学生才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事政治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自己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以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各个媒体(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才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才能真正用现实的事件去影响、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会使时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最后,在时事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绝对不能单纯地以其考试成绩为标准。学生的智力只是全面发展要求的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时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都应当是我们进行评价的切入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等可见的学习状况和成果,学生的优点,对学习的欲望和态度及进步情况等作出适当的评价(以长远来说,今后学生对社会的效用也应占适当比重)。对于一些在学习过程中提问较多的,收集资料较多的,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学生,教师应当经常表扬,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对于那些仍然“死记硬背”的学生应当给予批评,即使其考试成绩很好,也要同样对待。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普遍的中学政治教师对于我国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的一些思考。时事政治教育的落后状态必须得以改善,“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有效化”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试化时政教育”的种种弊端。
时事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是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开展的,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评价方式都会与旧的时政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立。在变革中,也必然会遇到许多内在的和外在的种种困难、阻力,这需要我们新时代的政治教育以百倍的精神与意志去开拓。

参考文献:
1、吴铎、彭承福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2、王岳庭:《双响反馈教学法》,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3、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于《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4期。
5、邓卓明:《国外面向21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趋向》,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年第8期。
6、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载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7、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于《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9日第1版。
8、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9、高峡等著:《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时事政治教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