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浅议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渡性与发展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初中阶段是11—12岁至14—15岁,在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称为少年期,是人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状态,这种情况为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欲收到德育的最佳效果,必须掌握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过渡性是指人的发展从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向另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的转变。标志着人生发展正在从不成熟向成熟、由不完善向完善“发育”的过程。“过渡”蕴涵着初中生巨大的发展潜能,也是增强我们对教育学生的可塑性信念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特点是承认学生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自己特定发展规律的进程,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应该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和可接受的。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服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同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一样,是一个有顺序的自然发展过程。美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 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服从和惩罚为定向。阶段(2):朴素的工具享乐主义。2. 习俗的角色服从的道德水平。阶段(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受别人称赞的好孩子的道德。阶段(4):维持权威的道德。3. 自我接受道德原则的道德水平。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以及民主接受法律的道德。阶段(6):个人良心原则的道德。科尔伯格在习俗水平与原则水平之间又界定一个过渡水平,他认为这是一种后习俗水平,但尚未达到原则化水平。过渡水平的社会观点是:这一阶段采纳的社会观点超过了他所在的社会,把自身看成是一个个别的决策者,而不受任何普遍化的社会义务或契约的束缚。这种人能采用和选择那些由特定社会所规定的各种义务,但没有进行这种选择的原则。初中生正是处于这种过渡水平,他们既不像小学生那样对成人老师“百依百顺”,也不像成人那样“明白事理”,做事有原则。初中生常常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或者是“说的明白,做起来糊涂。”处于人生观萌芽时期的初中生,认识能力还很局限,社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还没有成为个体的理性的自我意识,道德理想很容易发生变化。因而,他们时而会为自己崇拜歌星影星,帅哥靓姐激动不已;时而又因自己的某些不尽人意而烦恼自忧。如,因成绩不佳为学习烦恼;因同学矛盾为友谊烦恼;因青春问题为初恋烦恼;因生理缺陷为形象烦恼。这些莫名其妙的烦恼,常常让他们进入一个左右不是、心绪不宁的境地,成为一个阶段性的象征。然而,恰恰是这种心绪不宁,使他们做事不知所措,甚至出现过失行为,现实中的离家出走、自杀等不良行为,不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发生的吗?初中生随着成长的递进,不再是无忧无虑,“多愁善感”不可避免地会潜入人心。因而,容易冲动的现象时而发生,做错事也是常事。实际上,初中生做错事,大多数属于愚蠢和智慧的区别,或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应该说这是人生成长中不可逾越的现象,“吃一堑,长一智”就揭示了这个道理。在这里成长就意味着发展,意味着一种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学生的成长是一种自然现象,无论他愿意不愿意,都会沿着自身发展的轨迹从幼稚迈向老成、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情绪化过渡到理智化、从梦想回归现实。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正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走向成熟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