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网络传媒对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的影响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网络传媒,以其无孔不入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心理。如何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避免其负面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将网络传媒反映的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选择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在尊重个体人格和个体自主的选择中,在青少年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塑造青少年的主体性人格。

  关键字:网络传媒 道德 人格教育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后的又一大众媒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媒介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影响。网络的媒体是指互联网在传统媒体领域或类似传统媒体的应用部分。它是信息科学的产物,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在广大青少年的道德人格教育中也不能不考虑到网络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所以网络大潮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传媒

  网络传媒是指网络的媒体部分,即互联网在传统媒体领域或类似传统媒体的应用部分,它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后的又一大众媒介[1]。自20世纪末兴起的电脑网络,是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媒介。[2]这种复合型媒介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从而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限制,日益成为文化活动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网络传媒对青少年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心理、行为方式也带来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二、青少年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就是人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3]。其实质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青少年期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有着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人格特点。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逐渐形成。青少年在道德人格发展方面,表现为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尚未成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也没有定型,因此他们思想活跃、敏锐,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都比较强,可塑性比较强。现代青少年成长在一个不断变化、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中,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公民责任感。然而青少年自青春期始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是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又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所以对事物的评判往往不合逻辑,对各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常作不成熟的批判,甚至有时会将谬误当作真理。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少年道德人格有正确的引导,防止出现一系列由于道德认知不足导致的道德行为偏差。

  三、网络传媒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2%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4]。有知识的青少年人在娱乐、学习、社交活动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满足,并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告别,过渡到“网络化生存”的时代。网上交往与虚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信息时代青少年发展能力、培育思想品德的一种新形式。

  1、网络传媒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

  我国的青少年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面临着升学尤其是高考的巨大压力,所以每天要在成堆的作业里挣扎到深夜,学生没有很多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实践,于是网络传媒成了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切入点,以其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宣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信息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不同的认知价值。所以网络传媒不仅为未成年认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使学生们的智力和心理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2、 网络传媒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和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强,善于观察模仿,想象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善于接受新知识与信息,所以他们很容易从接触媒介信息中模仿学习新的行为方式。网络传媒的传输快捷,信息海量,形式多元,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使青少年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情操。

  然而,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媒介的负面社会影响在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越发凸现出来。

  首先,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因为媒介信息效能没有充分开发,在主流媒介、新型媒介的信息效能受到种种制约的同时,青少年还面临不同倾向的信息内容的引导。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泛滥着色情、凶杀、打斗、盗窃、诈骗等,非主流的各类信息内容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青少年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其次,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青少年期重要的是发展人格的自我同一性,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就逐步形成了忠诚的品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爱和关心他人等品质[5]。而网络中的“虚拟性”,往往使青少年以不同的身份,年龄,性别出现在不同的“虚拟社会中”,人格之中忽视别人的存在、打击贬损他人的侵犯行为、消极冷漠冷眼旁观、偏激自夸寻求赏识等不良因素在聊天室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网络技术虚拟和现实的矛盾容易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由于部分青少年过分迷恋网络,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造成心理“闭锁”现象,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发展为自我封闭,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所有这些,都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四、正确看待网络传媒:学校德育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再塑造

  一个教育过程就是使人产生可贵品质的过程。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6]学校道德教育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培养青少年的可贵品质为目标的教育。学校要培养出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青少年,就要实现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是体现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7]。笔者认为对青少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当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在正确的引导下使个体人格尊严的得以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这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趋向的传播日趋多元化,给每一位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然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他们有时会将谬误当作真理。所以此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不如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因此, 在教育性的活动中、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 塑造出具有自主选择和展现个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学生就显得有为重要了。

  1、学校应开设网络道德课,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实现主体性道德人格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在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教育的内容进行选择,对冲突的价值取向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事实也表明经过学生自主选择的道德是牢固的持久的,比那种不加思索、不经选择的“听话道德”更有价值。所以学校首先应进行网络道德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能有效自律,有效地在网上学习中自我管理;有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提出新行为准则的能力和勇气;能学会自我调节;能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青少年应在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中健康成长,学校的德育应对隐性课程予以关注。科尔伯格强调,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念很大部分是从隐性课程中潜移默化来的[8]。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是使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前提。如果学校的道德气氛越好,隐性课程就越能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所以学校应建立校园网或者局域网,宣传或介绍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或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焦点问题的争论中,使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青少年应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人格

  学校应使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如美国,重视活动和学生的自由选择已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传统。他们十分重视利用现有的历史纪念碑、历史纪念馆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教育。在这些场合下,每个学生都会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其次可以设立研究性课题,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迷恋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问题,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观看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影视作品或开发有关游戏软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情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日益走向开放和现代的时候,我们应当为青少年提供更有益的环境和空间。网络传媒作为广大青少年了解社会、进入社会的切入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学校德育应坚持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即尊重个体人格和个体自主的选择的基本前提下,主动向家庭辐射,向社会辐射,形成教育互动。在主动关注、研究和增补大量与学生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问题相关的内容,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P3,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允若:对“第四媒介说”的质疑[J]新闻实践,2002,6.

  [3]、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5]、 罗明 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J]广西社会科学, 2001.

  [6]、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8]、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