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孝教育的价值

1、家庭培育的道德是一切道德之根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家庭道德的专著《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众所周知,自孔孟开始,中国伦理将所有的人伦关系归结为五种基本关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夫妇,此即所谓“五伦”。“五伦”之中,父子兄弟两伦属天伦,即家庭伦理关系,君臣、朋友两伦属人伦,即社会伦理关系,夫妇一伦介于天人之间并联结着天伦和人伦。“五伦”的结构原理是:人伦本于天伦,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根基。由“五伦”的原理,便自然而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要求,所谓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此即“五伦十德”,在所有的德目中,孔孟认为仁、义、礼、智四者是最基本的,“四德”是道德的基德,“四德”之中,又以仁为诸德之根。仁的核心是爱人,而要做到仁,孝悌最重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爱人之情从家庭中发育,即“亲亲”,由“亲亲”而“仁民”,由家庭道德扩充为社会道德,最后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在这个境界结构中,没有“老吾老”之德,就不可能生长出“以及人之老”之德,没有“幼吾幼”之德,就不可能生长出“以及人之幼”之德。因此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之根,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首先要从家庭生活特别是孝敬父母做起,由此可知孝道德教育是学生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 2、孝教育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奠定道德素养基础

首先,从孝的起源上,孝最初的含义是对先生命的崇拜和尊敬,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普遍敬爱,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人类的敬重,有了这样的敬爱之心,就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孝是建立在对父母对亲人的爱心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而爱心是可以扩展的,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对他人对社会甚至是对自然在内的一切生命的仁爱,而且由亲亲之情还可以扩展到对国家的忠爱,我们通常把祖国比作母亲,这是孝亲观念延伸的结果。林语堂先生曾断言:家是中国文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堡垒。黑格尔也发现: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是又是国家的儿女。进行孝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从而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奠定道德素养基础。 3、 孝教育是处理好现代家庭代际关系的需要

在我国,传统的“四世同堂”大家庭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核心型的小家庭,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成功的必然结果是“空巢人”越来越多,随着人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明天的“空巢老人”可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在物质上可能不需要子女的帮助,但在精神上则倍感寂寞,更需要子女的慰藉。但随着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加大,个人利益的看重,使得许多人开始变得冷漠和健忘,不惜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很多珍贵的东西,孝心就是其中之一。还记得有一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歌能唱遍全国而经久不衰,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对孝道德的期盼。尊敬、关心老人不仅是对老人的安慰,而且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家昌盛,正如朱熹所言:“我老老幼幼,他亦老老幼幼,互相推及,天下岂有不治”。因此孝道德教育有助于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实施孝教育的途径

学校德育是实施孝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和德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孝教育的成效。但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会对学校德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孝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1、 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是加强孝教育的关键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必须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 难的规律。在前苏联巴甫雷什中学校门迎壁上有一条校训:“要爱你的妈妈”,这条校训是该校校长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制定的,他提出进行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学校的教育中逐步提升。所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德育的目标,应避免高、大、空,体现近、小、实,从具体的、最基本的规范抓起。例如,浙江德清县探索和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孝敬长辈为主题,在全县7万多名学子中开展“让长辈高兴、放心、给长辈关心、爱心”的特色德育,全县近百所学校制定了《学生孝敬常规》,印发了《孝敬实践笔记》,并通过评选“孝心娃娃”等活动,把特色德育引向深入。因此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是加强孝道德教育的关键。 2、 学校要改进孝教育的方式

学校要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把孝道德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系统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开展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结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学校在进行孝道德教育和制定孝道德规范时,应结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就如朱熹提出的“小学学其事,大学究其理”的教育内容顺序,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孝道德教育体系。其次要倡导参与生活实践。孝道德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实施教育时,不仅仅是讲清孝亲的道理,更应该是道德情感的激发和组织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如开展孝敬父母的讨论会,演讲比赛,小鬼当家,敬老院的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强化孝道德情感,养成孝道德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再次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孝道德教育只在思品课和政治课中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应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如在语文课选取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作阅读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写读后感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学校要重视家长和家庭在孝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首先属于每一个家庭,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是激励孩子孝道德行为的榜样,还是学生实践这一道德规范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这一资源,发挥他们在孝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家长应发挥孝敬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中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训:有其父必有其子。因此父母自己应该是孝敬长辈的实践者,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第二,对子女的“非礼”行为不能视而不见或忍耐迁就。父母给孩子的关怀让孩子感觉到幸福固然重要,但父母也要让孩子懂得这份关怀并付出爱,让孩子觉得付出关怀让父母开心也是件幸福的事情,以激发孩子对父母孝 的情感。第三,为孩子孝道德实践提供机会。父母要尽量多为孩子尽孝提供实践机会,这是深化孝道德认识,强化孝道德情感,养成孝道德习惯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经过反复的孝道德实践,孩子心中孝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 4、 学校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孝教育氛围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营造孝道德教育环境氛围方面,要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提供全方位的渗透式教育。例如:“感动中国——CCTV2004年度人物评选”,38岁的田世国把自己的肾脏换给了自己的母亲,从而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一个家庭内部的举动为什么会引起社会上那么强烈的反响?个人的行为蕴藏着怎样丰富的社会的内涵?很显然,田世国的举动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孝亲的最好诠释,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不敬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的最响亮的回应。大众媒体对孝道德行为的鼓励和宣传,对不孝行为的曝光和谴责,有利于全社会养老敬老的道德风尚的形成,从而为孝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应该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再现社会上的孝敬与不孝行为,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觉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个伦理的文化,而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核心是家庭伦理,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学校开展孝道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在当今全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学校德育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孝道德教育,来夯实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作者:张燕红,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