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提高课堂实效 回归儿童生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提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关键词】:回归 儿童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对此,我结合教学实际,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提高课堂实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可视为提高课堂实效必然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实施层面;从儿童现实情境出发;从儿童现实生活“三级跳”进行教学;回归生活提升儿童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一、从儿童现实情境出发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教学提高实效,要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从儿童现实情境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儿童现实情境出发。

(1)、教学主题及素材生成于儿童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而我们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主题及素材的取舍更要贴近儿童现实生活;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营造德育氛围和契机,激发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自我更新”。下面是我其中一节课《对手也是朋友》教学主题的确立定位过程。本课原教材意图在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既有竞争、也要合作才能促进发展的道理。而教材在内容上比较突出竞争意识的培养。但是,我在确立这节课的教学主题及素材时,首先我对本班的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从六(3)班学生的情况看,属于高年级段的学生。他们已有过一定的竞争和合作的经历,知道要达成一定的目标就有一定的竞争,参与竞争符合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而在他们班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不敢或不愿参与竞争。据调查该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个人意识较为突出,而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普遍比较缺乏。对“只有学会合作才更有竞争力”的生活道理缺乏体验和感性积累。因此,我认为对于本班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开展合作教育。所以,我调整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探讨如何合作。通过巧妙的“两人三足跑”合作又渗透竞争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感悟合作的必要性,达到初步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我们明白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不仅能为儿童的学习注入极大的乐趣,而且将使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步形成。我们这些思品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给课程教育注入更鲜明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切合儿童活动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目标也会根植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预设目标是基础,如果连预设的目标都无法基本达到,就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

比如,我在上《和平,我们共同的愿望》一课时,我在他们学过《不能忘记历史》的屈辱感基础上,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倾听和平的心声”“和平使者”“为和平服务的组织”三个活动。其中“倾听和平的心声”游戏活动是请学生们看插图和投影(其实每张祥和的和平图片是一面镜子),目标是让他们从中了解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憧憬;“和平使者”教学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和平使者”故事会,将自己搜集的事件和故事等讲给大家听;目的让大家熟悉他们的事迹,尊敬他们,体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为和平服务的组织”活动是组织学生们到武警总队共建单位采访,目的是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过去和现在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引发出学生的生成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目的让他们了解和平的意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和途径,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体会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美好心愿。但在这整一系列活动中,我始终以了解和平、珍惜和平为目标导向,精心设计活动,层层推进活动目标,从而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分享、交流,启发他们对活动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活动内在及深层的意义。

(3)、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因为《品德与社会》源于生活,教学要回归于儿童生活;要关注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特别是要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而且有助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学都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把握好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到教学内容上来。比如,我在上“感受新生活”这一主题时,我充分考虑到我班学生的童年生活和家庭特点,他们基本都是在省城里出生和生活,很少脱离城市社会,因而他们了解的是社区的新变化,而不是家乡和农村的新面貌、新发展。所以,我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我组织学生们分小组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行调查、采访。让他们深入生活,获取“感受新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另外,我还请某小区德高望重的离休干部到教室现身说法,让学生真实感悟我们新生活的变化。

所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要以他们的生活为依据,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巧妙地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的组织教学。

二、从儿童现实生活“三级跳”进行教学

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才能学习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需要强调不但要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并且不能仅停留于简单的生活回忆,而是要从儿童现实生活“三级跳”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对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体验和反思,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能力。

(1)、通过儿童生活“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

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所选入课堂的例子学生都会听得到、摸得着……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发挥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引领他们对当前的真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从而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例如:

激趣的故事、谜语: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如在《品德与社会》“共享合作的快乐”一课,我为学生讲了‘5个矿工自救逃生’的故事,还有一些合作双赢俗语格言,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里我也留给学生一个探讨的空间,开展合作实践活动:组合成“术字型”“梅花型”人造图案并展开探讨合作带来的创意。

贴近生活的话题:如在《品德与社会》“幸福的收藏”一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生活的感受和感激家人、同学、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帮助。我在教学中平等的与学生们讨论同一个话题:如何举办“家庭同乐会”。我们师生共同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我就依据他们的创意,指导他们做出有计划和活动方案。到第二节课,他们给我带来了家的温暖和他们幸福。

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全来源于活动。”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上《品德与社会》“小小少年”一课时,我引领学生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丰收节”,有“朋友档案”“留言卡”等活动。让他们把幸福和有意义的六年成长经历与父母亲、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回忆快乐,感受幸福。

学生喜欢的游戏:美国教育家帕克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知道,学生从小就是在玩耍、游戏、实践中学习的。”而游戏是一种特有的儿童文化,它蕴涵了儿童的兴趣爱好,体现出特定时间儿童的关注焦点,折射出他们的个性风格,思维特点。我经常巧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拉近我们的距离,又创设和谐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发展。如在上《品德与社会》“齐心真好”一课,我和学生共同做了一些传统的游戏‘找朋友’、‘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等。使他们在游戏中又认识知己,体会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友好相处。

等等这些“准真实生活”的模拟系列活动都生动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化学生体验,扩展和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生的真实生活非常有意。

(2)、再现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生活即教育”。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真实生活过程之中。例如,《品德与社会》中的“守望碧水蓝天”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我们小学生也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各种方式为保护环境出力。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周边调查”和“主题队会”两课时连续上的方式。

在第一节课前,我把预先制作好的绿色行动调查表发给学生们,让他们走入学校周边社区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社区的露天烧烤摊点情况统计表,社区焚烧枯草和垃圾统计表,你的家人和邻居的出行方式等等的统计表,并且我们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然后安排一节课,带领全班学生到实地对证,现场说法,让他们醒悟的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在第二节“地球是我家 环保靠大家”主题队会中,我通过他们的观察、调查和了解活动,帮助他们扩大、深化他们的直接经验。我对队员进行了环保教育,通过观看录像、阅读书籍、听环保专家讲座等了解环保知识和方法。通过队会活动,重新树立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懂得一定的环保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以说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它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我们交流的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体验,因而他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也充分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回归的真实写照。

三、回归生活提升儿童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照相式”再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局面。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使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回归,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

例如,我在上《小小少年》一课中有一个片段,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我就请学生谈谈:那么,你觉得你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献计献策。在他们的献计献策中我指导他们开展一次“让我为你分忧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亲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而且我为了使活动真正落实到位,我还为每人发一份活动记录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长大了许多。有位家长说:“最近,孩子老是问我累不累,还主动给我捶背……”另一位家长说:“前些天,孩子让我教他做饭。现在,他一放学回家就用电饭煲煮饭,并且自觉写作业等我们下班。” ……同时,学生们也从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亲对他们的爱和工作的辛劳。

我们经过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将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只要我们持而不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并有效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会促进他们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实践品质和发展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试教通讯》品德与社会专辑(五)2006\2 第19—23 页。

[2]邬冬星:《品德课程中活动教学的几个问题》,《试教通讯》品德与社会专辑(五)2006\2 第38—39 页。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