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它触及素质教育的灵魂,自古以来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知识再渊博,如果没有一种积极正确的思想,他终究将被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作为一门新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对保障这两门课程的顺利实施尤为重要。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所不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的第三条就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未能很好做到这一点,较为典型的情形是,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问好,有的老师视若无睹者,扬长而去,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这一细节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这种观念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无法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平时应该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上多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学调动生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样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强调民主参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尤为重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强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了课程的活动性。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有了不同。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同时,民主参与理念还要求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参与性是天性活泼的儿童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二、善于运用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较,有以下特点:一、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协调发展。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既体现课程目标对活动的引导,又为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留出空间,避免活动设计的程式化。三、重视生活情感与美感的陶冶。主张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说教感。针对教科书的新变化,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我认为,教科书只是一种工具,是引发主题、生成问题的工具,而不再是传统的教育理论所认为的教学之本。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它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教学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其他活动的作有弹性的延伸。要鼓励儿童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事实上,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开放性教材已经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情况,具体设计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科书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教师不必刻板地以教科书上的语言、活动为教学的依据和教学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读。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努力做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的统领和指引下活用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应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同样体现于教学方法上,开放式教学方法具有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能够促进教学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认识世界和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放式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明理反馈模式

这是一种由传统教学法演变而来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直观演示、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多种手段,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测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从而进行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二)“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它与儿童学生天真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