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历史课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当代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改革要立足于教学实践,采用课前十分钟讲故事、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论辩等措施,是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生讲解;指导阅读;课堂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57-03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仅把教科书上现有的知识灌输和转让给学生,还要创造一定条件,提供一定的辅助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潜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因此,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所关注。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设计目标为标准。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能动性、创造性、创新性等因素出现积极的变化。为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就应该在教学目标上思考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教学设计的问题。 
  一、课前十分钟讲故事——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这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喜欢历史,作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才会好学、乐学、并且学好。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大多是讲述,板书和读课文,学生只要通过机械的看、听、读、背便可达到相关要求。但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我们知道,每一节历史课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精彩而完美的人物或故事,鉴于此,我们尝试了课前十分钟讲故事活动,看谁的故事讲解得精彩、视角新颖,看谁的故事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例如,我们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根据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既要安排学生对郑成功这一人物进行全面了解,也要对收复台湾这一单独事件进行详细了解。要求学生搞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起因、经过、结果怎样,对于其中的重要内容还要搞懂其历史意义、谈心得、说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讲解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课文内容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针对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指导学生阅读——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大减,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各项内容外,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机器。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题和目题——明白全课的知识框架 
  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为例,课题是《秦王扫六合》,其“目题”由三部分组成:①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②巩固统一的措施;③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根据课题,要让学生明白秦始皇是谁,“扫”是什么意思,具体到本文“六合”又是指什么,“扫六合”以后,秦始皇又做了些什么,这就引出了与课题紧密联系的三个目题,让学生做到课题清晰、目题明了。可以说,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目题是课题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要将课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以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以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全课的知识重点 
  书最终是要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体现的。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在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要掌握什么;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我在每讲一个章节的新内容前都会为学生印发一份导读提纲,如对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导读提纲是这样设计的:一、学前分析:①本单元共计八课,重点是16、18、21、22四课,考点颇多,要求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②课题重点:15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17课的重点是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19课的重点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20课的重点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二、演讲的内容(可参考相关影视作品、网络传媒等):①绘图讲述郑和下西洋;②戚继光抗倭;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四大文学名著的作者、内容、主题及成书经过。三、探究的内容:①清朝与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有何不同;②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这一远航有什么历史意义;③有关澳门相关资料的探究(包括回归与被掠夺的情况);④为什么说台湾、西藏、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既为学生点明了本单元每一课时的重难点,为同学们课前10分钟的精彩演讲指明方向、内容,又设计出了这一单元中几个有代表性的疑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为学生上好探究论辩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探究论辩——让学生充分互动起来,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关键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上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重点创设一些探究性的讨论,在讨论和论辩中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这种开放式的探究和论辩,需要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尚未形成定论的或教材上讲述不很清晰,但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社会调查或通过时代眼光来做出判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课堂讨论,形成思想交锋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争论的某些问题不要轻易作结论,应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余地,督促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独立获取结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探究、分析、总结的能力。如对历史人物秦始皇的论辩,在大兴土木上,农民战争一节中说这是秦暴政的表现,但在秦经济中又可以说正是秦的大兴土木使咸阳城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促进了秦经济的发展,正是大兴土木才造就了今天不朽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等等。我们说他焚书坑儒,说他统一度量衡,说他统一文字,既有他残酷暴政的一面,也有他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这些都是有争议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在教学中你不难发现,人物如隋炀帝、武则天、李鸿章,事件如戊戌变法、原子弹空投日本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论辩的主题。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历史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呈现开放型、多样化和弹性化,需要我们创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型,如上文提到的学生讲解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型、学生论辩型等等。总之,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研究,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主要阵地,一定会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历史教学也一定会在创新教育的园地绽放出艳丽的奇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学习|学生|历史|主体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