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创新与超越--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改革的探索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完善、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对于青少年而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外在教化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断乳期”,身心的巨大变化,社会大环境的多维冲击,使得对青少年的培养难度加大,因而,有效改善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人们特别是教育迫切希望解决的课题。教育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都需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变化的特点,遵循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改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的创新。
    一、中外教材对比分析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一是目标范围明显拓宽,不仅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作为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取向,而且把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培养健康、活泼的中学生作为目标取向;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开始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的各元素之间缺少逻辑线索,有严密的“系统”形式,却没有实在的“系统”构造,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哪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或法律或道德或国情的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已滞后于现实发展的新要求。
  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而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没有体现整体性原则,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的是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讲透彻某个概念,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去自我认识、体验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表明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和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
  4.阶段性定位不够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侧重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涉及,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缺少了神奇、渴求和探索的意趣,使学生感到乏味。而高、初中内容简单重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以及刻板化的痕迹
  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参与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只关注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的分量太轻,因而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
  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的、被动的,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纵观国外相关教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多一致之处: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量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而从教育部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来看,特别强调新教材编写要改变单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思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把学生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空间。
    二、新教材的创新与突破
  从对比研究中,我们得到很多启发;从国内教材及教学的现状中,我们体会到教材改革的实在性;从政府的决策中,我们感悟到教材创新的重大意义和深远价值。因此,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申报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并已被教育部批准立项,编写出的教材得到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较高评价,获准在全国的实验区使用。
  这套教材主要追求了以下特色:
  1.注重德性养成
  思想品德课必须有知识的传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基本国情,“法律”“正义”“诚信”“责任”等这些最基本概念的准确把握,这是丰富学生情感、扩展学生思维、最终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前提。本教材特别注意了知识的内化和性情养成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以知识为基础,充分开展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陶冶,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教材中每一个具体主题都以“三维”框架铺陈:知识传授(设计安排课程的知识点);方法获取(解决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问题);德性养成(情感培养、态度改变、意志锻炼、行为习惯塑造、德性提升)。
  2.紧贴学生生活
  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行操守都会受“大”环境的影响,映射大环境的内涵,体现大环境的需要。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人的学养、性格、观念、态度、情绪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小环境氛围的烙印。小环境的影响力是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作用力。我们的教育、教学特别关注环境问题,这是充分考虑到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生活的小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为此,教材中选取的图片、事例、范文,所设计的情境,所提及的问题等,都应来源于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熟悉、亲切、实在。书本不再是悬起来的范本,而是他们心灵的写照,行为的投影,思想的交流,情感的碰撞。学生是跳动的音符,教材是这些音符合成的乐章。紧贴时代、紧贴社会、紧贴学校、紧贴学生的编写理念,使得教材既具有广阔的视角,让学生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又具有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得到自然的感化。
  3.构筑挑战舞台
  教材的出发点是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不是简单地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框架的构建,板块的串接,文字的表述,问题的解答,都试图在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慎重选择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使课程资源的配置对学生思维、情感、智慧构成适当的挑战,唤起学生能动的抗争意识。
  4.美化呈现方式
  视角冲击是给予震撼、引起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有效因素,美的形式比任何语言都更直接引起人的内心波动。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表达的完美结合其实是包括教材在内的所有图书追求的一种境界。中小学教材理应提升艺术品味,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艺术气息,使他们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进入知识的殿堂。为此,我们给新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封面: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郁郁葱葱的树林装点着校园,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明媚的阳光里,意气风发的老师和青春活泼的学生一起欣赏着大自然美丽的图画。学生和小草一起长大,和树木一起成林,校园是他们起飞的摇篮,广袤的宇宙是青少年实现梦想的无垠空间。没有一点单调呆板的枯燥,没有一点严肃陌生的紧张,更没有朦胧虚幻的晦涩;轻松、亲切、自然、美丽、零距离,书中的主体内容、主要目标、主要思想都浓缩其中。书的内芯图文并茂,精心设计的补白式“笔记本”,提供给了师生互动的平台,留给学生用文字或图画去“填充”课堂上的设问与思考、课后的讨论与交流。美的文字、美的版式、美的装帧,使教材在完成教化功能外,还具有留存的价值。
  课程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充分关注了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自身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就单元整体设计而言,首先选取典型事例、情景,引入本单元的主要问题,以此作为本单元的引导语,然后依次分课展开具体内容,再配以单元活动设计;就单课设计而言,主要由本课引导语、相关问题简明扼要的理论陈述、典型事例与问题设计、补白式的趣味性阅读材料、拓展阅读材料等内容组成,使每课的安排既有踏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活泼的问题情景,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融教化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引导语和理论陈述尽量避免暗示过强的规范性话语,尽可能不使用“要……”“必须……”“应该……”等用语,而以简明扼要的说理为主;典型事例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不简单地印证理论陈述,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空间;问题设计避免对理论陈述内容的简单重复,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补白性阅读材料把原来教材中强暗示性的内容,变成参考性、咨询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弱暗示性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拓展性阅读材料选择了突出单元主题的优美而富于思想的短文,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意蕴,增强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升华。
  首先,淡化学科体系,按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生活拓展的需要,以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中心设计教育模块,模块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这样让每一教育模块所涉及的主题螺旋上升,贯穿在整个初中三年的课程中,使课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有一定弹性的系统,以利于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
  其次,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整体效应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广泛地吸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理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衔接,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辐射性,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引向更开阔、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文化视野和社会生活视野,形成思想品德学科对其他知识的整合。
  再次,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了只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倾向,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景,加强“讨论、探究、体验”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教材的内容,实践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编写教材是很神圣的工作,是泽及万千学子、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编写出一套合适的教材绝非是一蹴而就之事。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出版只是表明在现阶段有了创新和突破,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它既需要接受传统观念、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挑战,更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更何况,新课程标准才颁布,也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还有许多的课题尚待研究和探讨。为更好地创新和更高地超越,为造就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必然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