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对历史讨论法教学功能与原则的探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功能与原则两方面探讨了讨论法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历史讨论法教学 功能 原则
  现代教学观提倡尊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讨论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不少教育研究者所提倡。本文就讨论法教学在历史教学(主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体现的功能与原则进行探讨。
  一、历史讨论法教学的理念
  历史讨论法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遵循的理念为,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帮助学生实现智力和社会的发展,以一种开放、平等、尊重个体意识、触发独立思考的方式展开讨论,重视学生思考、互动、实践、创新和语言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因素的整合。其所蕴含的是一种学生合作、尊重、平等的价值取向,旨在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历史讨论法教学的功能
  1.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能力提高。
  历史学习需要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其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互相作用有关。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参与思考的状态之中,一些相似的、比较模糊的、不确定的概念容易在讨论中清晰起来,如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维新派和洋务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的认知处于活跃状态,头脑中的信息被多方面触及,这种多角度考量、辩证的状态使信息处于立体凸显状态,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同化建构后,新的知识体系结构更清晰,在大脑中存在的时间越久①,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的建构学科知识的能力越强。
  2.思维水平与交流技巧提高。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思维的缜密性。讨论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惰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发言。在讨论中,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梳理和再组织,从而促进思维发展。当学生讨论同一个问题时,学生由于各自知识结构的不同,因此往往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对李鸿章是否卖国的讨论,学生对“卖国者”、 “爱国者”、“国家间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等概念均有思考,这样在彼此讨论中就很容易迸射出思想的火花,在讨论中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及判断能力,在表达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批评、尊重、参与等交流技巧。
  3.应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正如之前所说,讨论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判断力,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惰性。通过对不断出现的不同观点的正确评判,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事件,在遇到问题时迅速做出多方面考虑,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指导行动,即应变能力。同时由于多视角的思考和讨论,认知的积累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在遇到问题时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4.平等、合作、包容与理解等公民素质素养意识明显增强。
  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目的一样,都是要培养合格公民。纵观各国的历史课程,无论是社会学科的历史教育还是独立的历史课程,都不再单纯地将历史知识灌输作为历史学习的唯一目标(尤其是高校《史纲》课),而是关注历史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等。讨论的合作形式及讨论中体现的平等、尊重、倾听、批评等技巧也是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历史课上运用讨论法教学最终也回归到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上。
  5.知识与现实联系密切,学生更关注社会
  讨论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课内外知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使得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密切,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如在讨论苏联模式时要求学生采访调查当时时代经历着对中国借鉴苏联模式的回忆,并对“模式是否都是正确的、可以一成不变的”提出思考,有的学生引出农业学大寨模式以做对比,有的甚至引出一些地名、建筑、工业布局的对比。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调查讨论,学生不仅关注历史对当时的影响,还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影响的长期性与深刻性。这样就把学生的眼光从课本中引向社会的广大天地中,学生拥有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能力。
  6.促进教学相长。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让学生掌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教学本身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参与进去,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和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教师同样如此,学生迸射出的思想火花或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很多时候对教师是种挑战,教师可从中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激发教师的求知欲与上进心,促使教师学习与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
  三、历史讨论法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将学生置于一个平等、尊重的讨论环境之中应该是建立一堂讨论课的基础。讨论组中地位的不平等、话语权的不平等容易引起某些发言者观点被忽略或处于弱势,最终可能导致跑题或者一面倒,讨论者彼此之间不够尊重则会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在良好的讨论中,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彼此尊重对方言论有助于学生发现、总结和修改彼此观点,是智力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旦有论据证明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学生迟早会讲出自己的想法②,这对于讨论中比较沉默的学生尤其重要,由此可见平等与尊重对于讨论的重要性。应该说,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无论观点正确与否都是讨论的组成部分,都是引向真理的铺路石,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2.挑战性原则。
  在针对历史的讨论中,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所说的挑战性并不是要将问题难度设置得极难,而是要达到促进学生思考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要保持这种平衡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相对的了解,保证问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产生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学生的发言应该“探讨了问题的复杂性,并以此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③。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喜欢迎接挑战,对于挑战性问题的征服满足了其对成就感的要求,激发讨论热情,反之则讨论气氛显得沉闷、兴趣索然。
  3.参与性原则。
  讨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其表现在“每个学生发表的观点都是和讨论题目或他人看法紧密关联的,并且学生的发言是以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进行的”④。在讨论中,学生各说各话和照本宣科都不是真实参与讨论的表现,沉默和没有根据陈述的学生都站在讨论的外围。学生参与讨论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学生有没有主动地思考讨论的问题及在他人发表观点后主动判断其观点的合理性。当学生针对不同问题激烈讨论,当学生的意见增强讨论的深度和准确性时,当学生发言引起其他参与者的思考时,学生的参与度就体现出来。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进去,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善于发现问题,将不同发言人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不仅表现在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而且表现在讨论者是否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讨论,而后一点决定了讨论质量。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一般以“怎么样”或“为什么”提出问题(而不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回答的方向较多,容易提高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挖掘思维和情感方面的潜力。这样可避免讨论陷入史实的陈述之中,而史实的陈述仅是历史讨论的准备阶段而已。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开放性的心态能够让学生不断思考和琢磨有价值的观点,经过对问题的怀疑、争辩、反驳及释疑等过程后,学生当听到其他学生有说服力且论证充足的反对意见时能够自然地修正自己的意见。当反对意见不足支撑其观点时,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开放性的心态在讨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性原则并不一定要达成意见一致,当各种不同意见都找到适当理由时,讨论就更有价值。
  5.价值性原则。
  历史的讨论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在讨论问题的设置上必须遵循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有讨论价值。如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提出的“如何把握现代化与西化的辩证关系”、“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洋务派的对外和戎主张”等⑤。讨论问题的价值性对讨论的影响很大,讨论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毫无进展,也可能因此变得深入和精彩。价值性原则表现在所设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难或者过于简单。因为过于简单无法提起学生讨论兴趣,无法使讨论向更深层次进行。问题过难会让学生探究的阻力加大而使讨论难以持续。同时,问题的价值性还要求问题反映历史事件背后的多个方面或者多种矛盾,体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事件背后的多种矛盾张力。这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可能讨论历史事件背后存在的东西,有助于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促进小组讨论的学生不断地思考和参与。最后,讨论的价值性的评判标准应该是是否在对历史的讨论中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多方面的思考,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其中(讨论是大家的讨论,如果只有少数人思考或参与则是不成功的)等。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和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将学生置于一个开放、平等、尊重个体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的历史讨论中,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历史讨论的价值由此得到体现。
  注释:
  ①刘立新.对中学历史讨论法教学的探讨.历史教学,2003,1.
  ②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著.罗静,等译.实用讨论式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5.
  ③④Michael S.Hale,Elizabeth A. City,著.刘雅,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7,31.
  ⑤杜艳华,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难点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1,151.
  参考文献:
  [1]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著.罗静,等译.实用讨论式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5.
  [2]Michael S.Hale,Elizabeth A. City著.刘雅,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7,31.
  [3]杜艳华,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难点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1,151.
  [4]刘立新.对中学历史讨论法教学的探讨.历史教学,2003,1.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学生|讨论|历史|问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