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浅谈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良性引导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人在出生8个月时就产生了自我意识,但从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而重大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个体在生理、认知、情绪等方面的急剧变化,处在青春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由“客观化期”向“主观化期”过渡,他们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内部,开始去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科恩所说的:“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等于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为中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融入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做了前期的心理准备。本文就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阶段,由于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中存在片面性、肤浅性、情绪性,自我体验不稳定性,自我调控能力不足,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自我认识偏差。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角色认识和自我评价。在中学生当中广泛存在着年龄角色认识偏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幼稚型”和“少年老成型”两种倾向。前者的认识行为停留在孩童时期,常以“老师说”、“爸爸说”、“某某说”为口头禅,缺少独立的见解,更谈不上独立的自我评价。后者则趋向成人化,在语言、行为上模仿成人,在自我评价方面则以成年心态自居,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极力扮演老成持重的角色。自我角色认识偏差和自我评价的混乱,使中学生陷入困惑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也不能正确地分辨和对待别人的看法。

  (二)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者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认为他人也应对自己给予同样的关注。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顾及别人的喜好和需要;在处理利害关系问题时,只从自己的安危、得失出发等。这些现象在中学生集体生活或集体活动时表现尤为明显,甚至有个别学生在集体宿舍生活中因自己行为、习惯与他人发生冲突而感到痛不欲生。他们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需要,不能换位思考,结果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也影响了学习生活。人在婴幼儿时期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的感受、建议不屑一顾,当愿望不能满足时就大发脾气,这在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如果到了中学时期仍处于这一阶段就成了自我意识的一种缺陷。

  (三)自卑情绪。自卑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品质。一些中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视而不见,却肆意夸大自己的错误、缺点,认为自己在智力、外貌、身体、衣着、家庭状况等方面都不如人。伴随这种评价产生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情绪体验。面对竞争,认为自为自己总要失败,一旦失败又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能力差或命运不好;面对任务认为自己没有力量而不敢承担;在群体中常常回避他人,不敢正视他人,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不敢出头露面。自卑的根源其实是缺乏自信,是自我形象偏差在情感上的反映。其危害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还可能由此在性格上变得孤僻、抑郁,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

  (四)越限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这正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正如真理过了头就成了谬误一样,过度的关注自我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敏感。别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他许多联想,这种敏感再加上过多的思虑,就容易形成多疑的个性,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过分独立。许多中学生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喜欢成年人唠叨,不愿与父母同行,不想父母打听自己的事情。然而,过分独立者往往拒绝和排斥积极的建议和善意的忠告,是消极和危险的。有的中学生不顾父母、老师的劝阻,我行我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过分自尊。对他人的行为过分警觉,感到有损自尊,立即作出强烈的反映,伤及他人。这种情绪体验与自卑心理有着本质的联系。四是过分自责。对微小的失误、缺点反映强烈,放大失误和缺点导致的结果,甚至强迫自己接受不属于自己的错误,而进行反复的自责,严重时可能出现伤害自我的行为。上述种种误区如同无形的精神枷锁,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加以及时消除和扼制,必将给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二、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良性引导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和实施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99教基13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0教基14号)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越来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自我意识做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其发展水平影响着他们的个性发展、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以及自我教育的成效。为了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造福社会,我们必须给予及时、充分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健康、正常的自我意识

  (一)、有意识地让中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科研成果。

  自我意识的科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位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自此以后,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投入到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中。例如,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相似研究发现:一个人对良好品质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他人的评价;而对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则低于他人的评价。又如,有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人,对他人的言行更敏感,其行为反映更具变通性,更符合社会情境的要求,更容易自我调整,表现为明智、适应性高;自我监控水平低的人不太注意他人的言行,更容易被自己的态度和情绪所左右,其行为反映与其内部态度更具一致性、一贯性、真实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帮助中学生对照自己,观察他人,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自我修养,而且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矛盾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二)、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是接纳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确立恰当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被社会所接纳。要使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用正确的社会价值尺度来评价自己。其次可以教育他们通过与各种人相比较,在评价中进行综合、分析,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另外,让他们在他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一是通过创设环境,让中学生获得有关角色的权利、义务、责任,在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角色的过程中,了解与他人的关系;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三是通过与他人比较,鉴别和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四是通过学习、社会实践等发现自己的兴趣、才能及发展倾向;五是通过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适时调控自我评价。

  (三)、教育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测试,即对自己是否满意的客观了解。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情感丰富,自我体验的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高低及行动的方向对错。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保持积极的心境。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积极的心境可以维持内分泌的正常活动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的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应教育学生及时消除不良自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分析原因、倾诉、宣泄、转移目标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淡忘不愉快。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压抑自己,而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采取幽默、善意的自嘲处理尴尬的局面等。

  (四)、鼓励学生求助于心理医生。

   中学阶段常常出现焦虑神经症、恐惧心理、挫折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严重的后果。但由于中学生对于心理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同时害怕受到他人的歧视,因此对治疗产生恐惧与排斥。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在普及心理学常识的同时,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产生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困惑等心理方面的不健康症状时,勇于和敢于求助心理医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消除心理疾病。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