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内容介绍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共设两框,即“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设“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三目。

第二框设“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火炬”和“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三目。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与全书其他各课的风格一致,本课的引言也是一段概括性的论述。主要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方面作了简略的说明,以开启全篇。

第一目“中华民族之魂”

第一目目题下是活动导入。活动用两个镜头引发学生感受、思考,接着,承接上一课“中华文化的力量”这一层意思,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这就逻辑地点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教材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这也就是说,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那么,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力量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材讲了三点:即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三点从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几个方面展开,内在地包含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但都是从精神动力的意义上讲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巨大支撑作用密不可分。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请老师结合后面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和感悟,不宜毕其功于一役。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民族精神是永远的中华民族之魂”,带有总结的性质。这里的“魂”就是精神之魂、不竭精神动力之源的意思。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可以看出,这一设问意在承上启下:“根本原因”这一点上一自然段已经回答,“重要原因”这一点正是这一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永不泯灭”的意思是从贯穿始终、绵绵不绝的意义上讲的。教材从古代、近代和当前三个阶段立意,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这三个阶段既相对区分,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第一个活动中所选取的两段材料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民族发展全过程的意思。从过程性的角度安排这一自然段,有利于开启下文。

“专家点评”从民族精神的概念、表现、特点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了说明,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专家点评”主要结合这一目的内容展开,而不从学科性质上讲。如讲民族精神,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一点上落笔,而没有涉及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准则等方面内容;突出了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特质及其重要作用等。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请老师们把这些内在关联性揭示出来,以引导学生理解,但不属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第二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这一目采取由总到分的方式编排有关学内容,首先从总的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概述,然后分别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方面进行分说。应该说明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点放在第三目集中加以说明,一是有利于更加突出其地位和作用,二是有利于从总的方面加以归结。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

教材主要对其形成过程、表现、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教材围绕土尔扈特远离故土140多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历史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利于学生感悟,从而加强对团结统一民族精神的理解。

爱好和平。

教材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说明爱好和平这一特性。

教材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这一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集中体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材用一个相关链接进一步说明“勤劳”、“勇敢”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加深对勤劳勇敢的理解。

自强不息。

首先介绍“自强不息”的出处。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为了凸显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富含的自强不息精神及其激励作用,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他们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考验、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

从以上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都是从古代历史讲到现代特别是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另外,教材特别注重凸显民族精神的精神力量这一点。

第三目“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这一目主要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等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这一点,教材用了“文化名人”和一个探究活动。

关于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教材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二是进一步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三是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四是点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四个方面的意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请老师结合生活与哲学、近现代历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道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便于学生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一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之后是一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所昭示出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教材指出:“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可以看出,这句话既是本目的总结,也回应了第一目的目题。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本框共设三目,即“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和“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第一目下面是活动导入。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也是开启下文之意。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教材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两个阶段进行论述。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浩然正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讲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时,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请注意把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情景化、过程化、具体化。为了说明这一点,教材以点带面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感悟。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不仅弘扬而且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弘扬与培育辩证统一起来。教材中列举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体现了弘扬与培育两方面的统一。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

第二目“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第二目主要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采取总──分的方式加以阐述。

首先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始终保持全体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点提出“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接着,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个方面加以分述。

第三目“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于这个新的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教材围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两个务必”和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考察学习两个镜头,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意在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风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实践,贵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的探究活动

第一框共有六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设计了两个镜头,一是引用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一段话,二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后,祖国各地人民欢腾喜悦的情景。结合这两个镜头,引导学生联系百年来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感悟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蕴藏在其中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以引起下文。

第二个探究活动。

本活动意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怀抱的历史过程,感受各兄弟民族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个探究活动。

本活动结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总部赠送世纪宝鼎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交流的民族品格。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材料或事例,启发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相互交流。

第四个探究活动。

活动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丰富的表达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名句,从多个方面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五个探究活动。

本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意在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历史上一些反映爱国情感的诗词格言的出处,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第二部分意在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祖国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形象、维护祖国统一等。通过该活动使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

第六个探究活动。

活动提供了两个镜头,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赵忠尧、彭桓武等一大批科学家,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报效祖国;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百废待举,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而像钱学森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如果在国外工作,不仅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而且能过上相当富裕的生活;如果回国,不仅要放弃这一切,还要面临各种难以想象的考验。是什么力量吸引他们回到祖国?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回国?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作用?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何内在的关系?这些问题徝得我们探讨。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们国家还相当落后,经济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形,无数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不是选择呆在国外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为什么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他们图的是什么?他们所作出的抉择与钱学森那一代人所作出的选择有何一致性?

第二框的探究活动

第二框共设计了五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

通过聚焦千年交汇之际中华世纪坛万众欢腾的情景,折射出曾经创造出无比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采自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圣火火种,象征着民族精神之火薪火相传;世纪坛熊熊燃烧的圣火则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活力,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无穷的力量。同时,通过启发学生谈谈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体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个探究活动。

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两首歌颂延安的诗,启发学生解读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歌颂延安的诗很多,教材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在延安生活过的诗人贺敬之的作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品,意在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力量。

活动的第一部分重在昭示中华民族精神将更加发扬光大,第二部分重在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引起下文。

第三个探究活动。

教材用了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不但感动了特定时代的中国人,而且至今仍在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将来也必将如此。事实上,新中国的大厦就是靠这种精神力量支撑起来的。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多少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默默奉献。那么,这些精神有哪些共同的内涵呢?我们可以说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赤子情怀,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答案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第四个探究活动。

本活动是一个辨析性的活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都离不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就谈不上发展经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单打一,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培育好民族精神,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那种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忽视或否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观点是片面的。

进行这种辨析性探究活动,要对辨析性活动中所涉及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然后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五个探究活动。

本活动提供了两个镜头: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二是2002年岁末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这两个镜头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党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发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请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形势、党的主要任务等进行自我探究。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