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教材改革的时代背景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教材即将投入使用,相信在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使用中,老师们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接受和使用《政治生活》这本教材就会相对容易一些。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的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年老师来说,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改变习惯,驶入一个全新的轨道,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反思、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所以,第一个问题我想和老师们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改革,课程要改、教材要改、授课方式要改……老师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也看过和听过了不少的理论,从理论上阐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弱项,所以我想先给老师们讲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这个事例讲的是这样一件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25年过去了,美国所谓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没有实现。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用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评价我们的教育制度,但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哪儿出错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有亲身的体会,我们做得最辛苦,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猫头鹰晚),投入尤其是身心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的产出呢?我们的效果呢?所以您说,不改行吗?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而我们的学校可能更看重一种,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大工业社会要求标准化,因此强调纪律,要整齐划一,现在强调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化)。

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前程,我体会必须要改革,不是为了我们不再辛苦,辛苦看来还是必须的,而是通过辛苦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而我们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1.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知识、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知识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材料、工具、资本,知识、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因此,二十一世纪主要依赖人的高度文化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一系列数据和事实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国际科技和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实力还不强,要培养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必须改革。

2.从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 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全国现有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000万人。他们活跃了城乡经济、满足了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了就业。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那么,在如何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方面,高中学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有各种正式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也有名目繁多的非正式组织。如同乡会、各种沙龙,也有带有宗教色彩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20多万个。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但是对于众多类型的组织如何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如何评价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作用,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方式多样化 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青年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淡化。加之下岗、失业,加大了对青少年家庭背景的压力。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运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就消失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或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情况也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益关系多样化 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调整这些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加重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分量。

分配方式多样化 拉大了贫富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特别是允许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引发了理论上探讨的新问题,冲击和消解着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最大的物质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工农劳动群众。众多的百万富翁和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激化了欠发达地区的矛盾。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某些领导干部为了追求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向堕落,在青少年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和党的威信。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宏观、全局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局部的、微观的领域一定要服从全局的变化。教育也必然发生这种变化。

3.党和国家的要求

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要的文件有: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4.思想政治课本身存在的问题

面对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在内容上:繁难偏旧,成人化、简单化、概念化、学科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相脱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理论、轻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在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很多的时候我们非常热心地、积极地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在教育领域中:重课堂、轻实践。目前政治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仍是“课堂为中心”模式,没有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时间,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脑去亲自感受、体会和提出意见、建议。从理论到理论,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比较西方的公民课,一般都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就一个课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口头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面对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目前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显现出了不适应,需要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教材建设之间研究、探讨、解决许多新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讲到的:

一系列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既引导未成年人借鉴吸收外国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又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坚持。本次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同时顺应整体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力图在社会需要、国家的要求、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的关系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二、《政治生活》的内容和结构

《政治生活》全书由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全书共九课内容,第一单元由两课组成。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内容是: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的生活不能回避政治的主题,本部分教材立足于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感可知并能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政治环境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如何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公民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使学生了解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必须履行应尽的政治义务,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都要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学习和实践中,明确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提升参与政治生活所应有的正确态度、理性思考和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由两课组成。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作为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在社会生活中,与我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自己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还要体会政府的职能,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同时,我们更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我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材讲了五大问题,一是我们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与服务,二是我们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三是我们的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四是我们的政府行使权力需要接受监督,五是我们政府权威的来源以及树立权威的途径。

第三单元由三课组成。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二单元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感受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那么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用什么来保障呢?第三单元讲的就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本单元在内容上既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

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我们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单元由2课组成。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本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越出主权国家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学习有关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其立足点是讲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但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必须了解其背景和依据,这就需要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当今世界已联成一个整体,任何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不了解世界也难以全面认识中国。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关注祖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中学生的兴奋点之一,培养学生形成和平观念、国际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必须培养公民形成具有国际责任的心态,因此本单元讲述了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和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我国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关心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本单元的知识与前三个单元知识有密切联系,如果说,前面主要讲的是公民参与国内政治生活的内容,主要了解我国国内的生活、政府的内政治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那么本单元则主要是讲我国的外交活动和引领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这两部分的知识构成了全书的完整体系。

三、《政治生活》的特点

1.在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上,更加鲜明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性

政治性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特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本学科的核心价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学科内容的灵魂;本模块是学习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学习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从本教材培养的目标看,通过对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党观、政府观、民族宗教观、公民的权利义务观等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合理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从本教材编写的内容看,在如何突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的科学观点,提供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其中特别注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把它渗透到教材的相关部分中,凡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都加强了对此的宣传和教育。②在教材的内容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贯穿着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③突出关于国家意识,尤其是国家利益的教育。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④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注意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从本教材编写所追求的标准上看,也体现和突出政治性。一是力求准确、到位地表述政治观点,因此基本概括和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为突出政治性并保证准确性,教材中的许多语句就直接来自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如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三是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对有关问题的论述和讲话。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政治性。

在处理政治观点和知识点的关系上,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

举例:从政治观上看:《致同学们》中有关政治的含义,一方面注意了从学生身边的、能够感受得到的政治现象入手,让学生体会政治生活和他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生活之中,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对政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到理论和本质的层面上去,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阶级的关系、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去把握什么是政治。在政治与阶级的关系中,还要落脚到:

邓小平同志讲过的:我们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这样讲并不是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上去,阶级分析方法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有着原则的区别。如果把政治仅仅等同于简单化了的阶级斗争,难免会造成对政治含义的狭隘理解。

随着我国政治实践范围的扩大,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斗争”扩展为“阶级关系”,是正确把握政治概念的必要前提。应当说,阶级关系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既包括阶级斗争,也包括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同盟、合作的关系,还包括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显然都属于政治的范围。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指出,即使在今天,阶级斗争仍然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指出,政治从来就不仅仅是指阶级斗争,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阶级关系。

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关系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关系”扩展为“利益关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经济问题说到底是利益问题。有利益,就会形成包括阶级在内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从而形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些利益关系中,我们经常论及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居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典型、最尖锐的利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而不能说它们是政治的全部内容,更不能由此推成一切政治活动都是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的关系看,当前我们讲的政治,一是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这也是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坚持这“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政治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基本路线:虽然在初中已经有这部分内容,这里还要出现,因为政治生活,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及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当今讲政治,不可能脱离开党的基本路线。

二是现代化建设之所以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在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国内政治的角度讲,就是指通过合法、有效的政党政治途径、政权力量和政府行为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调整好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使人民群众过上日益富裕、安定、祥和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这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题,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在讲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时,突出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教育。

在国家观上,民主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观上都旗帜鲜明地凸显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彰显价值导向。也就是说我们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2.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上,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

本教材的学科知识背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这是其与初中教材组织方式的不同之处(有自己相应的学科知识背景);同时它又不能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是与高校教材的根本不同之处。那么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偏于知识的理论性,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概念化、抽象化;如果完全等同于生活,又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弱化或淡化,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构建教材内容,学科逻辑服务、服从于生活逻辑。

过去的教材其实已经淡化了政治学的学科痕迹,但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是政治是国家的事,比较注重国家政治制度本身的介绍,从培养国家观念的意义上看,这是不错的,但从和学生的距离看,从有关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树立政治观点的教育来看,显得相对比较疏远。

新教材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抹去了学科体系的痕迹,以学生将要面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中国公民不能回避政治生活主题。表现在:

“以我国为主”:适应总体“繁、难、偏、旧”删减的要求,也由于课时总体的削减(由原来的一学年削减为一个学期),但主要还是从学生政治生活的主要背景和环境出发,(也有选修课的原因)我们原来教材是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一般,另一条是中国特色政治观点的特殊,现在的教材内容则主要侧重对我国政治生活的描述,(当然其理论背景还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全书主线: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制度)──当代国际社会。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感受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具体观点的呈现顺序上,也是从学生可感、可知的政治生活中的案例出发。

新教材在每一框的开始都选用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图片,如第一课第一框的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第二框反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图片、第三框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四组镜头……这其实透视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新的学生观。

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教材和教学遗忘的角落,教育与生活脱离、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及其经验。因此我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实施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无知的;学生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经验以及某些不相关的知识,因此知识应该是完全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的,这样的认识实际上认为学生是承接知识的容器,教育和教学的方式主要应该是灌输式的、接受性的。

新教材强调:学生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发展着的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没有接触过,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生活中的学生”首先是指学生是处在社会的日常生活背景之中的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存的一种背景,因而,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教育活动应反映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

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3.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上: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同时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贯彻了中央的最新精神:包括2004年新修改的宪法、政府工作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的讲话……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例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宪法修正案(草案)把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等内容。

使用了最新的素材:许多素材是最新的,体现时代特点。

采用了理论创新的成果: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例如,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讲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所以本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专门讲了“四大民主”:关于民主选举,有选举方式的选择,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在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投出自己理性、神圣的一票。

关于民主决策:根据十六大“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精神,要学生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例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涉及公众利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这取决于你是否获取了最新的知识,取决于你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了解、吸收、体会和积累,那么能否同历决策过程,就需要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增强关心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责任感。

关于民主管理:主要是从基层民主自治的角度进行介绍。要学生了解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简单过程,并鼓励学生在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中尝试参与民主管理。

关于民主监督:介绍了民主监督的几种方式,如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另外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监督权利,并能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关于党的领导:

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来召开的第一次专题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会议通过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很快成为学者和普通百姓讨论的热点。“执政能力”一词很快成为社会的流行语。从股市的稳定拷问股市的执政能力、矿难拷问政府执政能力、足球拷问中国足协的执政能力、甚至有人把这个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用到家庭稳定中的执政能力问题,专家表示,“执政能力”很有可能入选2004年下半年的综合类十大“流行语”,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引起广大民众和理论学者的关注说明其重要性,这一点当然要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这次四中全会在时机上有一系列的巧合。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主席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逝世而撰写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我们党执掌新中国政权55周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召开专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并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这表明,我们党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因骄傲自满而遭败亡的历史教训,牢记毛主席关于“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伟大教导,牢记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伟大著作中阐明的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我们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抓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从执政理念到执政方略,从执政体制到执政方式,从执政骨干到执政基础,从执政本领到执政素质,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抓住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分别从党的执政宗旨、执政方式、执政队伍素质和执政的根本保证等方面,集中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以及如何长期执政等根本问题。

这个总体目标,表述为“四个成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要为谁执政的问题。“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问题。“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解决的是我们党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

《决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是第一次。我们要认识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总结党执政成功经验的必然结论,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地执政的根本要求。能否做到这“三个执政”,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这些内容在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建设(第三单元第六课)部分,和原来教材的提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吸收了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4.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学的过程。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要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现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所以本教材内容的展开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以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或深入。

例如,在第一课的第一目,叙述完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案例后,提出两个问题: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问题呈现)

学生要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我国国家性质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特点、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当然教材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实际上是把观点、结论放到案例中、问题中,而不是先出结论,简单地、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表达。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学习、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接受新知的条件和基础。

注重实践性: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指的就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但这里有对活动化和实践性的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问题。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还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新教材在这方面增强了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性,有多种表现方式。

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对比、观点的辨析、选择、阐明、归纳、归类、列举实例、谈看法、提方式、评估、填表、按重要性的程度对当选者应具备的条件排序、提出建议……

针对学生行为活动的:模拟听证会、调查、制定监督方案等。

针对改变学习方式的:倡导研究性学习。重点有两个环节。

一个是每个目导入部分,都有一个栏目,叫探究与共享,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进行思考、探究、与学生或老师交流共享;一个是每个单元,都要求要搞一个综合探究,通过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例如,第一单元是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要列举案例、要分析比较、要尝试制定规则。

第二单元是围绕政府的职能展开的活动──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活动中要求学生要列举新的事例、比较有无权威政府行使其职能带来的不同结果,还要能够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第三单元是围绕我国的政治制度展开的活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修宪的具体过程,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关系。

第四单元是围绕世界的两大主题展开的活动──中国的和平与发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搜集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主题班会。

注重开放性:注重开放性,是为了提供给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主要表现在:

一是背景资料的开放性。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政治生活中的素材,每个单元、每课、每一框中都有两三个案例,力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抽象的概念和观点。

二是资料呈现的开放性。教材提供了一些供学生感受、理解和学习的情景资料,但并不要求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而是倡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搜集到更多的、更恰当的资料,以实现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教材很多的地方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还能提供其他的事例吗?”

三是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有的是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例如,第一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角度看、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看、从警惕国内极少数敌对分子和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的需要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进行阐明;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有,参与居委会或村委会的管理、参加“双拥”活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参与选举等列举了五种,要求学生继续加以补充;有的是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对同一个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答案不固定、不唯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从而在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开放性材料及问题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它们必须是在预设的框架内,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轨道上进行。

5.呈现方式的特点

编排结构: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单元:全书一共四个单元,以生活主题建构知识内容,每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

课题:全书一共九课,每课都有导言,说明本课要讲述的主题,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框题:全书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例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一方面,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本框的学习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政治观点,彰显了所要倡导的价值导向。

目题:既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又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内容。每框均由三目组成,全书共72目,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第一目是情境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第二目是情境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不够的在情景回归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第三目是情境回归:有多种类型:①有的是着力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同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引导其升华;②有的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③有的是践行性的引导,如我们总会参与,我们总要参与。总体上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延续和拓展。

不同文体:本教材有正文和辅助文两种文体,各自要求不同。

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字,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就是在虚线框内的内容),这两部分虽然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的。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或拓展性说明,例如,第5页的专家点评,就是对国家性质(国体)的拓展性说明,什么叫国体?由什么决定?国家的分类,国体这个词学生在媒体和其他书籍中会见到,这里做简单的介绍,一是为正文的观点阐述做理论上的注解,二也能学生释疑解惑。

“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或解释。

“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例如,第5页的相关链接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资料的补充,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包括哪些人,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三个栏目的设置不仅使教材的版面更加活泼,也会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文字表述力求实现准确性和通俗化有机地结合,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教性

教材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教材应反映客观真理的要求,因而准确表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编写政治生活课本的最基本要求。同时,政治生活又是具有常识性特点的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编写,因而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表述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力求通俗化,可以说准确性和通俗化是编写中学政治教材的双重要求。准确性与通俗化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就是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对深奥的理论问题,通过降低理论难度和减少理论层次,扼要地表述其基本观点并辅以生动的材料,达到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本教材力求把准确性和通俗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既能准确表述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力求准确表述教学内容,使它具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①对概念、原理、观点的表述持之有据,一般依据权威性的著作,如中央文件、经典著作等,对于理论界尚有争论的内容不写入教材中。②我国政治制度和若干重大政策的内容依据宪法、有关法律的规定或中央重要文献资料进行编写。③分析问题时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力戒片面性。④对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力戒简单化,防止以偏概全。如对政治概念的表述就是从多角度进行的。⑤对带有动态性的知识尽可能选用最新的权威资料进行编写。

另一方面,在保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理论问题采用化繁为简的措施,使之降低理论难度,适合中学生学习,这表现在:①运用分解化简的方法,化繁为简,使之降低难度,易被学生理解和把握,例如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仅仅阐述一些最重要的观点、最基本的政策。②突出关键性的问题,不追求理论的完整。③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用具体事例说明理论问题,使理论浅显化,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四、总体教学建议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

在教学中要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向其传授、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而在社会转轨时期,多元社会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这大增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但切忌简单化,要讲究灌输的方式方法,以理服人;纠正学生的某些认识偏差,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事例的分析、比较、鉴别、探究等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的政治观点。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表现,提高德育实效性

课程标准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反映了由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活动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上的三维价值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政治生活这本教材就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这方面的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它所要实现的目标特殊于或者说复杂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要触动学生的动情点,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共鸣中使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教师在施教中,要加强学生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作合格的公民。

3.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目前顺应课程标准的变化和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适宜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时,多样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主导的活动形式。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中,许多教师采用了网络教学的方式,它相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前进了一大步,例如,将一个主题内容做成网页,网站上有文字、图象、音像资料,有练习、有反馈,有方便学生讨论的聊天室和BBS,有拓展和延伸学习内容的相关网站链接,这样,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实现更强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的线性顺序结构,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页上的任意一点进入学习,还可以方便地到达其他相关站点,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观点和文章,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而打破了教室、围墙、课堂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强,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开动中,提高了能力。

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要加以辩证地分析和应用,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采用说明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传递信息的经济、系统;可控性强等,但同时也有学生主动性欠缺、不能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侵占学生活动的时间等弱点,若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其启发性、精致性、直观性、感染性,并有机地与其他活动形式结合,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形式的认识上,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地选择和整合,以取得更佳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中提出的许多活动性建议应尽可能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儿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学生的能力不是我们教会的、讲会的,也不是他们自己听会的、看会的,而是在这些种种实践活动的设计、参与、总结中生长起来的。

4.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非常广泛,按其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源、信息化资源与实践活动资源。

文字与音像资源:文字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其他涉及政治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重要的资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著、经典文章,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有引导性的出现,应成为重要的文字资源。古今中外思想家、革命家的传记、名篇和美文也应该进入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和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电视节目以其短平快、生动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焦点访谈、社会调查、对话、实话实说、时事大讲堂等,如能及时录像,恰当地选择使用,便是非常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向社会推荐的“三个一百”即“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都是重要的文字和音像资源。

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的讨论、辩论、演示、模拟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还包括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集会、报告、演出、经济活动、司法活动、科技活动等,因此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中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情景创意、活动成果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网络课件等。因其独有的共享性、互动性、智能化、容量大等特点,在拓宽视野、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使教学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我国重大的政治生活,联系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事件,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实际,跟上时代的脚步和节拍,增强本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