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2000--2005高考题(认识论部分)

1.(2004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B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2003江苏)“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D)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2000全国)“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B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4、(2003江苏)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D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5、(2003春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B )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6、(2004北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C  )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回答7—8题。
7.(2005全国卷三)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B )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A )
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
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9、(2005全国卷二)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D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2000全国保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C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1.(2001江浙)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B )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12.(2002全国卷)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B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003全国卷)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3~14题。
13.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D )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14.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C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5.(2003)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C )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004全国卷)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16-17题。
16.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17.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A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
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
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18.(2004全国卷)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A )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2004老课程)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因为( )
A.艺术创作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 B.艺术创作不允许主观虚构
C.艺术创作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D.艺术创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002全国卷)2001年11月19日凌晨,许多天文爱好者观察到壮观的狮子座流星雨。与先前几次流星雨预报相比,天文学家对这次流星雨的爆发时间和强度作了更为准确的预报。
20.上述事实说明(D )
A.流星雨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流星雨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流星雨现象
D.人们对流星雨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二、主观题
1.(2005北京卷)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0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2、(2000春季)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3、(2004江苏)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2003江苏)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2)、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2005全国卷二).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3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4分)
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2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