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原题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最佳选择题:

1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A. 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B.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C. 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 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辅相成的

[破译思路] 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的识记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故应选BA项有一定的迷惑性,虽然A项也强调了宏观调控,但说“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本身说法错误,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如果以宏观调控为基础,那就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C项说法不妥,低通胀并非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低增长也可以高通胀,高增长也可以高通胀。D项的说法也有问题,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只有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达到低通胀,并非是高增长本身促成了低通胀。

2、针对当前商品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的状况,国家计委决定在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12358”。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商品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A、信息不灵渠道不畅 B、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C、企业的竞争不公平 D、商品的供求不平衡

[破译思路] 题例2、题例32001年高考题中一材两用的套题,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的理解。市场经济秩序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和混乱的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价格违法事件屡禁不止,这严重危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当前和今后几年要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题设问十分明确,问的是:“商品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显然,“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企业的竞争不公平”和“商品的供求不平衡”都不是“商品价格违法”的原因,信息不灵,供求关系都会影响价格变化,但并非必然商品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AD都不能选。商品价格违法必然引起企业的不公平竞争,C项因果颠倒,应舍去。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一个方面是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有法不依;另一方面则是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的,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只能选B

3、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是政府运用——­进行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  B、舆论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题目利用“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这一事实,问政府运用什么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这一简单的,考查考生对“国家宏观调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科书上讲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管理经济的手段。”国家计委决定在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很明显这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不是经济手段,也不是舆论手段,更不是法律手段。(国家计委是行政部门,它通过自上而下在全国各地的计委开通价格举报电话,这体现了国家依靠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为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互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观点有 

A. 加强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

B. 加强宏观调控才能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C. 两者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不能割裂和对立

D.宏观调控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基础

                        (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的相关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此可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故C项当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宏观调控必须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基础。故应选D项。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弱点和缺陷。需要由计划来弥补,加强宏观调控才能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故要选B项。加强宏观调控不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A项的说法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故不选A项。

21995年国家共抽查了5288家企业生产的6713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5.4%,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就必须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A. 不断增加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大力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

C. 强化政府对质量问题的监督和管理

D.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破译思路] 本题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有关经济常识进行分析,明确怎样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此题涉及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益,但单纯的市场调节也有弱点和缺陷。市场自身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会诱发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国家必须加强和改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以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题肢CD应当选。增加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与产品的质量直接相联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与生产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联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只能意味着该商品的价值量增大,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不断缩短,而不是增加,因此,题肢A应排除。大力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如果是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这会带来利润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果产品的成本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强科学管理,而是靠偷工减料,使用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生产出来的只能是质量低劣的不合格产品,因此,大力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不一定会提高产品的质量,故题肢B也不能入选。本题正确答案是CD

(三)简答题:

1、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一些企业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结果使这些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 

(1) 从客观看应如何纠正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2) 从企业看应如何参与市场竞争?   (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此题贴近现实生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再现、理解、分析的能力,系统掌握知识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考生在作答时出现的错误:一是审题不准 ,没有弄清两个设问的不同角度,二是做第二问时思路太窄,作答不准确,解答此题的思路如下:一是通过审题,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不正当竞争带来了大面积的亏损,这就确定了此题作答的主线。二是从关键词入手,弄清两个设问的不同角度,再从国家与企业两个方面分别上升到理论。从宏观上看(即从国家的角度)应如何纠正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就是要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法规,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从微观上看(即从企业角度)作为企业不应进行这种不正当竞争,而应当遵循价值规律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答案要点] (1)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

2)企业要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根本上说,企业应当依靠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2、“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如何看待这种经济现象?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它巧妙地借用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文学艺术语句(情景)来形象地比喻我国人才和其他经济资源东移的经济现象,要求考生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方面来回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经济现象。解答这道题的思路如下:

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可概括为:人才等经济资源由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呢?原因不外乎就是(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进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这是人才资源流动的客观原因。(2)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等资源的配置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调配的。怎样正确看待人才等经济资源的流动呢?首先可以肯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等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是单向流动,“一江春水”皆“向东流”,那么势必会造成东部地区承载能力过重,甚至造成资源浪费,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这样就拉大了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从中西部地区来说,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等资源,从东部地区来说,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援助;从国家来讲,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从政策上扶持、引导,做到东、中西部地区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了以上这样的思路,也就有了答案的结构。

[答案要点] (1)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

2)但任其长期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3)为此,首先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倡地区间的相互支援和合作,特别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

(四)辨析题

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市长不管厂长管市场”。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此题通过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对“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解。此题是一道正误型的辨析题,题中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的,也不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了厂长找市场是正确的,因为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企业只有面向市场生产和经营,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强调市长管市场也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单一的市场调节会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会带来生产的浪费和破坏,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厂长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市长只管市场不管厂长”是不正确的。因为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改革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题目观点故意将“厂长”与“市长”的关系脱钩,这显然是排斥了“市长”对企业的干预和引导作用,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答案要点]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求得生存和发展,强调厂长找市场正反映了这一必然趋势。

2)单纯的市场调节存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市长应当管市场,即政府要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改革都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引导。因此,厂长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市长只管市场不管厂长是不对的。

(五)论述题:

某地有两家国有大型企业,其基本情况

1

企业

生产能力

需投入原料

存在问题

A

生铁90万吨

向远地销售生铁,运输成本甚高,生铁时有积压

B

80万吨

生铁90万吨

从远地购买生铁,成本高,并因生铁供应不足,1/3生产能力闲置

注:AB企业毗邻,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两家企业根据各自行政主管的指令,制定了投资发展计划,扩大生产范围。如果计划实现,若干年后将出现的情况如表2

2

企业

投资计划实现后生产的产品及其产量

生铁

A

B

 两企业可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

 两企业可在市场销售掉的产品总量

90万吨

90万吨

180万吨

90万吨

80万吨

80万吨

160万吨

80万吨

运用所学经济学常识,回答: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1)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你是否赞成这两家企业的投资发展计划?为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上述两家企业存在的问题?

[解题思路] 该题的情境材料为两组数据表格,对于表格题,一是要看清表格所反映的东西,第一组数据图表和注要告诉我们的中心意思是:AB两企业相互毗邻,且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造成人为分割,导致了两企业两败俱伤,经济效益都很差。第二组数据表明:两家企业根据各自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生铁和钢的产量都超过了市场容量,生产能力过剩。

试题共有三个设问。设问一要求回答的中心意思是:表1反映出的经济现象,即部门分割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设问二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不赞成两家的投资发展计划。因为这种投资发展计划严重脱离了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单纯以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出发,这就必然导致如下结果:就整个社会而言,两企业追求大而全,重复投资,生铁和钢的产量均超出市场需求量,导致资源浪费;就企业本身而言,由于供大于求,产品积压,造成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难以搞活。设问三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两企业存在的问题。回答第三问要注意从宏观和微观即从国家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来回答。从国家来讲,要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打破部门分割,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对企业而言,要面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兼并联合,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如A企业就近给B企业供应生铁,既解决了A向远地销售生铁造成的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B企业从远地购买生铁,造成成本过高生产能力闲置的问题。

[答案要点] (1AB两企业相互毗邻,且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使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被人为割断,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

2)不赞同AB企业的投资发展计划,因为这种投资发展计划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从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出发。从宏观看,由于大而全和重复投资,生铁和钢的产量都会超过市场容量,导致资源浪费。从企业看,由于供大于求,产品积压,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企业难以搞活。

3)应实行政企分开,让这两家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为合理配置资源,搞活企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两家企业应打破隶属关系的束缚,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向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企业A的生铁可就近供应给企业B,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法,如两家企业签订销售协议,兼并、合并或相互控股等,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