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原题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最佳选择题

1、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的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的(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A.劳动生产率不同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C.劳动积极性不同      D. 产量不同

[破译思路]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理解。在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提出的“四同”“一不同”。“四同”:即同一种商品、同一时间、同一市场、同一价格。同一价格反映了实现的价值量相同。但结果“有人赚钱,有人亏本”。原因何在?由于是在同一时间出售,此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任何商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这就排除了答案B。排除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只能在不同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上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上找原因了。劳动生产率高(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少,在同样的时间里就比别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按同一价格出售就能赚钱,劳动生产率低的商品生产者则会亏本。因此选出该题的正确答案ACD两项题肢有较强的干扰性,如果考生不能仔细分析题干内容,只从外在找原因,必然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每一产品什么都 一样,尤其是按同一价格出售,对不同商品生产者来说,赚亏都是一样的,最终赚亏的原因只能从产量多少上算帐,就很容易误选CD。劳动积极性会影响产品的产量,但如果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积极性高也不一定能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别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产量的多少最终还是取决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CD项不选。

2、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等价交换”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A. 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B. 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C. 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破译思路]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价值规律内容的理解。考生对价值规律的内容都很熟悉,但熟悉的东西并非表明已真正理解。此题在当年的高考中正答率只有27.7%,错答率高达72.3%,其中误选C项的达67.4%。造成如此高的失误率关键是没有真正理解“等价交换”中“价”的含义。这里的“价”指的是价值量,也就是说等价交换是指价值量相等的两个商品相交换。在货币产生前是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了商品与货币相交换,货币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做价格。这时,等价交换原则就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但在实际交换活动中,由于市场供需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它的价值是相符的,因为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题肢C是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产生后的要求,但真正实现只能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故正确答案只能选A而不能选C

3、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____,而商品的价值总量______。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A.越大  越大     B. 越小   越大

C.越小   不变     D. 越大   不变

[破译思路] 本题是一道考基础知识的题目,设计本题的用意是考查考生对“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值总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该题正确答案选C。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长与商品价值量的减小正好相互抵销,故价值总量不变。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A. 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 想象的货币        (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C. 现实的货币

D.一种价值符号

[破译思路]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的理解。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有观念的货币来表示就可以了,所以不选题肢C,而是选题肢B,货币作为特殊商品,货币的价值跟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生产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随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题肢A的表述是错误的。D项中的“价值符号”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记号,实际上就是指不足值的金属铸币和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不能把货币混同于金属铸币和纸币,故不选题肢D

2、近年来,我国彩电,VCD机等商品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主动挑起价格大战的往往是那些生产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则只是被迫应战。这种现象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A. 大企业更能承受降价销售所造成的损失

B. 大企业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更灵敏

C. 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D.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破译思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以及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的理解和掌握。近年来,我国彩电、VCD机价格大战是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进行的,降价销售必然会减少生产厂家的利润,但却是商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由于大企业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这就意味着它的生产成本肯定比中小企业低,在降价销售中处于有利地位。生产同样的商品,如果降到大企业的商品价格水平就不能赚钱甚至亏本,所以A项正确。由对题肢A的分析可知,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市场的竞争力。商品成本越低其市场竞争力越强,反之则愈弱,故选题肢CB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再说这句话本身就不对,因为中小企业对市场价格的信息变化反应灵敏。大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大,从觉察到开发转产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而中小企业则可以较快作出转换,正所谓“船小好调头”。D项本身说法错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与该企业生产产品数量多少关系不大。因此不能选D项。

3、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依据所学的经济常识,从上述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A. 信息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B. 竞争使商品优胜劣汰

C.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

D.生产决定需求

[破译思路] 该题主要考查商品和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该题是一道灵活性很强的试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题肢C本身说法错误,排除。题肢D不符合题干的材料亦应排除。题肢A只要稍加分析选出也不难,因某地之所以出现苹果丰收后一大半卖不出去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市场的信息,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关键是B“竞争使商品优胜劣汰”是取还是舍呢?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认为,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是讲竞争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而不是使商品优胜劣汰,于是舍弃排除。对“竞争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与“竞争使商品优胜劣汰”有无内在联系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实,商品生产者被淘汰,要么就是产品质量有问题,要么就是品种规格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因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问题而被的商品生产者,不是意味着其生产的产品也被淘汰了么?题干材料中的优质苹果高价畅销,而法律制裁苹果卖不出去,正体现了商品的优胜劣汰。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为AB项。

(三)简答题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总是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     (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方面的知识。“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一俗语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学道理。一般地说,材料好、做工精、质量优的商品(好货)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价值量大,价格就应当高(不便宜);反之,材料差、做工粗、质量劣的商品(非好货),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少,价值量小,就只能以低价出售(便宜)。但是也不尽如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确能够买到“货又好,价格又便宜”也就是“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是因为: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可能用较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物美”的商品;有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加快资金周转,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也可能用较低的价格出售“物美”的商品;另外,当某种“物美”的商品牌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商家降价销售,人们也可能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答案要点] (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实际生活中,人们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价值而是价格。

2)不同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尽相同,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能具有不同的价格。

3)人们选购商品时可能找到使用价值和价格的理想的结合点,选购既“物美”又“价廉”的商品。

(四)辨析题

               

“按持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关系方面的知识。题中观点认为“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的,而由此得出价格是由质量决定的结论则是错误的。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中所讲的“质”是指商品的质量,即使用价值,因此质与价的关系实质上是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其次要弄清“优质优价”的含义及原因。“优质优价”是说质量好的商品一般价格较高,这是由于优质商品在生产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其价值量就大,价格当然就比质量差的商品高。由此可见,优质商品的优价从根本上是由价值决定的,使用价值是不决定商品价格的。说商品的价格是由其质量(使用价值)决定的是错误的。

[答案要点] (1)本题中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是使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量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较高。

(五)论述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彩电成为我国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于是各地纷纷发展彩电生产,在很短时间内先后引进了100多条彩电生产流水线,从而迅速扩大了彩电的生产能力,较快的满足了市场上对彩电的需求。1981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的彩电拥有量仅为0.59台,而199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的彩电拥有量已达到59.04台。10年间增长100倍。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问题,例如1992年我国彩电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000万台,而当年市场上彩电的年需求量尚不足1000万台,仅去年一年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两家库存积压的彩电数量就多达200万台。 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

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这些年来彩电市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如果你是某彩电生产厂的厂长,面对彩电市场形势的变化将怎么办?

3)有关部门预测,空调将继彩电、冰箱之后,成为我国耐用消费品市场上的又一个热门商品。

请根据你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时得出的结论,提出你对发展空调生产的看法。

[破译思路] 此题主要考查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价值规律有三个作用: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我国彩电从80年代供不应求到90年代供过于求的变化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彩电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生产彩电盈利就多,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流向彩电的生产,从而导致市场供应增加。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导致彩电供过于求,库存积压。对第二个问题,考生首先要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因此作为厂长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既然现在市场上彩电已供过于求,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转产其他产品。只要答好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回答第三个问题就很容易了。在发展空调生产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空调生产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鉴于在发展彩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对空调生产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

[答案要点] 1)彩电市场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急剧变化,说明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具有重大的调节作用。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生产该种商品就能赢利,这就促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该种商品的企业和部门,导致该种商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市场供应增加,彩电很快由紧俏商品转为滞销积压,表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2)作为彩电生产厂的厂长,应当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向市场改进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3)发展空调生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空调生产的宏观调控。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商品和商品经济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