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后进转化>>正文内容

后进生成因及对策探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教育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够得到体现,后进生问题是当今教育界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解决后进生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后进生;成因;对策
  
  学生的成绩和品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教育者都会碰到后进生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者面对的艰巨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一、后进生的科学解释
  后进生,原称差生,随着教育学的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差生的提法并不科学,用后进生的说法对其进行了替换。“后进”替代“差”,“差”是个贬义词,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种暗示作用,而“后进”则表明只是进步的速度落后于平均水平。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具有八种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智力,每个人在独立智力优势方面各有优势,后进生不过是在某方面智力有缺陷或者不足。
  二、后进生的成因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根本上认清后进生成因才能更好地解决后进生问题。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等其他教育机构无可比拟的。家庭的意义远不止是养育,孩子的思想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有直接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会养成和家长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家长的个性特征和对孩子的期望可以影响孩子的兴趣理想的确立方向,家长的道德观念也影响着孩子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家教奠定了人才的基本形态。
  2.学校及教师的观念影响
  “学校的固有职能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使个体社会化,获得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得到发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组织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有直接影响,教育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是以情感来判断老师的”。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更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帮助。现在,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上各种风气和价值观念都日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许多社会不良因素蠢蠢欲动,如不良文艺作品、不良社会风气等,还有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流动人员,这些都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隐患。
  三、解决后进生问题的对策
  了解了成因方可对症下药。帮助后进生,必须从各方面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然后进行针对性教育。
  1.巩固教育的基础——家庭
  “家庭教育的任务:在儿童入学前主要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儿童入学后,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使其品德、智力和健康得到正常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特殊优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且父母与子女交往密切,对于子女心理和行为上的动向和改变都能准确察觉。不同的职业类别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指导方式、指导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职业道德内化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养成逐渐渗透,影响到整个心智成长。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知识水平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上较有优势,并且对孩子的培养较重视,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文化底蕴也较深厚。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家长要给子女适当的经济状况,过多会使他们养成好逸恶劳的思想,过少则无法满足他们的正常的学习需要。
  2.建设教育的主力——学校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学校的学习风气、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硬件软件设施都可以影响学生。
  校风,就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影响师生的重要因素,校风的形成在学校建立之初就开始萌芽,在日后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成型。培养和维持良好的校风,最重要的是培养学风和教风。
  学校的硬件设施即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校舍等设备。完备的环境是学校办学的物质基础,是学习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傅道春曾说:“学校的设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气。学校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软件是指师资等人力资源的配备,人力资源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师除了要有高深知识,还要具备有效的教学方法。
  3.培养教育的施予者——老师
  对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自尊的人,如果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心里是个坏孩子,他们会意志消沉,无心读书,甚至破罐破摔;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对后进生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研究,表现在语言表达和数理推断方面的能力并不是智力的全部,真正的智力表述应该是每个人不同程度上都拥有的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多样化,对待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挖掘并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这种信任对其转化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4.改善教育的环境——社会
  家庭、学校的教育都是在社会中进行,都无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代学生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他们的选择能力、识别能力尚不成熟,消极的东西很有可能抓住学生的弱点影响其成长,所以社会应该尽量控制消极影响,过滤学生接触的社会不良信息。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于后进生的转变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家庭、学校、社会,环环相扣,从个体到校群体再到大环境,缺一不可,三者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教育的时空密合度,保证教育的方向一致,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枬. 《教育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0.
  2.傅道春.《情境教育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8.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0-141,2-3.
  4.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3,P175.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论文|历史|地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