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四>>正文内容

中学政治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基本原则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力图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基本原则进行探索并归纳。主要归纳为逻辑性、方法论、历史性三个原则,目的在于既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逻辑性原则重在说明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及其统一关系。
方法论原则重在说明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及其统一关系。
历史性原则重在说明事物发展的逻辑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内在统一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正文:科学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它有自身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我们所强调的主要是科学思维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它们是: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把握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善于把它们辩证地结合起来;在体系上使思想进程反映历史过程,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原则就是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高中思想政治在不断的变革过程中虽然有新的版本的变化,但其中所要求的科学思维原则却始终未变,不同的知识均有严密的逻辑性,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运用,都必须遵循逻辑规则。
科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主要思维方法是归纳,通过一般进一步认识个别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演绎,因此,政治教学活动应该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一) 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其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其基本步骤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抽象概括。归纳法按照它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判明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其中判明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所有对象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
这一方法在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发现它们皆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到这类事物有这种性质的一般性结论。比如: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运动中充满着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人的思维领域中充满着矛盾
又如:
一党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党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
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工具
由于完全归纳法考察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后作出归纳的,因此,这一推理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只要完全归纳的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就一定是真的。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这种思维方法,特别是在把握一些事物的基本属性时。
2、简单枚举法。完全归纳法虽然是一种必然性推理,但应用起来却并非易事。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只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作出概括,这种推理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便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它是从“所有已知的A是P”推导出“所有的A是P”的过程。如:
人们能透过现象认识生物变化的新陈代谢规律
人们能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 人们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
人们能认识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能认识思维发展规律
简单枚举法能从一类事物的部分现象推出该类事物的一般性质和规律,具有很大的发现和探索功能。但这种不完全归纳毕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过程往往是不严密的,因而由此导致的结论往往需要不断的被证实。
3、因果联系的归纳法。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枚举引起一事物产生的原因(或尽可能多地枚举一事物将会造成的后果)。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也是我们进行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为什么”“意义、作用”之类的思考便是此种归纳法。如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既要考虑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又要考虑所有制结构的直接原因,还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既要探究其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探究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还要探究其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探究其有效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和把握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已具有与演绎相结合的归纳法了。
(二) 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
和归纳思维相反,演绎思维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所谓演绎,就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事物中个别事物也具有此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其基本形式是三段论,它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只要前提是真的,在推理形式合乎逻辑的条件下,运用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必然是真实的。可见演绎是一种必然推理。
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演绎推理有以下主要功能。
1、基本原理(观点)的推导作用。演绎是逻辑证明的有效工具,由于它周密的逻辑规则,使得推理明确而严密,反驳确凿而有力,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因而,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逻辑证明工具,必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因而也就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和鼓励公平竞争,也就必须反对人治、反对闭关自守、反对不公平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
2、应用一般观点进行具体分析的功能。应用一般观点分析具体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现象,就是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过程,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常见的手段。如1997年高考试卷的38题分析一贫困地区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998年高考试卷的38题分析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999年试卷的38题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2000年京皖春季试卷的38题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3、知识体系的建构功能。演绎推理把关于事物最一般、最本质、最普遍的规定作为逻辑出发点,按照事物本身的转化关系把事物联系完整地复制出来,使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结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显示出建构知识体系的强有力的功能。政治学科的教学始终必须注重系统性,因而,通过演绎思维把一个章节甚至于一门学科建构成一个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做到整体把握,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具体分析。
(三)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个性中包含共性,通过个性可以认识共性,同样,掌握了共性就能更深刻地了解个性。归纳和演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它们在科学认识中的主次地位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一般观点,往往是由归纳得到的。比如常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价值规律,就是马克思在归纳商品经济众多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一般原理。没有对价值规律的正确认识,所有商品经济现象就无法认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处于盲目之中。没有归纳,人们就不可能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也就失去了作为出发点的前提。
归纳要以演绎为指导。归纳必须依赖演绎来确定其研究目标和方向。比如前面提到的关于人的意识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命题时,就必须以人的意识为归纳对象,而把动物的心理排除出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完全脱离演绎的归纳是盲目的,当然也是不可取的。
二、方法论原则
所谓方法论原则,就是掌握方法准则,实行分析与综合的结合。
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一) 分析方法的应用
分析方法大体上有四个层次,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它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训练分析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灵魂所在。培养和应用分析方法应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明确分析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分析事物的各种矛盾,分析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着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事物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进行分析。例如,对我国国家机构进行分析,在空间分布上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横向为五个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纵向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省级国家机关,市级国家机关,乡级国家机关五个部分。
(2)对事物或现象在时间发展上进行分析。例如,分析货币的产生就必须了解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具体为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的产生,分析货币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分解为自然状态的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上进行分析。
(3)对事物的各个因素、方面、属性等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对其两个基本要素即市场和计划进行分析,而对计划的分析就必须考察其具体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掌握分析程序。运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程序,大体上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解剖整体。即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前面所讲的明确分析内容就必须把事物分解成空间部分、时间部分进行分析。
(2)研究部分。即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前面所提的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深入分析市场、计划的内在特性如内涵、外延、地位、作用、优点、弱点等。
(3)寻找联系。即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再拿前面所提的市场经济这一例子,就必须找出市场和计划的内在联系,由于单一市场有弱点和消极面,因而市场必须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指导,克服其弱点和消极因素;而计划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性,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去做。
3、把握分析要点。所谓分析要点,就是部分不同于整体的特征点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区别或相互联系的特征点。它常常是时空的分界点、状态的突变点、因素的区分点或联系点。寻找合理的分析要点是对整体进行分析的依据,是运用分析方法的关键。就以1999年全国高考政治试卷的39题为例进行分析。
(1)必须寻找空间分析要点。该题的空间点主要为表一中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是不同的,表二中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电拥有量有很大差距,以及注释中的农村人口数的特点说明农村家电市场的巨大潜力,再就是问题3中的目前家电类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这一要点。
(2)必须寻找时间分析要点。该题中的时间要点为1978年为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间,而且1997年已是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一年。
(3)必须从事物现象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因果分析要点。该题中因果联系主要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家电的趋于饱和、农民收入的相对较低与家电企业的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存在因果联系,当然也有这些企业的不能很好地面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原因。只有在这样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解答好该题的一系列问题。
(二) 综合方法的应用。
综合方法在思维上的特点是力求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并通过概括和升华,以事物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和关系的真实联结和本来面貌来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因此,综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得出一个全新整体性的认识。培养和运用整体分析方法应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从整体出发确定对象。任何要素和局部都是一定系统和整体的要素和局部,因而确定分析事物的对象就必须从系统或整体出发。
2、从系统出发把握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一定系统过程的阶段,因而必须从系统过程出发把握其各个发展阶段。
3、从全局出发进行决策。任何事物都是由各个具体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而就必须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进行决策,特别在我们把握“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时。如对于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治国这一问题的认识,就必须做到从全局出发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它既有对立法工作的要求,又有对执法工作的要求,还有对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的要求,还必须有对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群众基础的要求。
(三) 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
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所关心和强调的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和“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是同一个原则的两个方面,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对各种经济政治现象的部分、要素的具体分析,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分析又以综合为前提。分析总是从某种总体性出发,总是受关于对象的总体认识的支配,离开了综合,分析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出现很大的局限。
分析与综合不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而且它们的主次关系也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相互转化的。人们要完整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然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下面是经济常识中对价值规律的分析综合研究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科学思维必须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原则。
问题:价值规律
思维过程:
原因:与供求的相互制约关系
分析1:价格的变动,包括 表现:价格的上下波动
后果:价格不会离中心太远。
综合1: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价值决定规律和等价交换规律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中的分配
分析2;价值规律的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综合2:价值规律的作用实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分析3:单一市场作用的优点和弱点
综合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其优点,又要以宏观调控为指导克服其弱点。
三、历史性原则
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抽象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自然也是我们把握中学政治理论体系,进行科学思维的重要原则。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在中学政治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 知识体系的建构功能
一门科学的逻辑体系应该体现这门科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线索,或者反映人类对这一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例如经济常识的逻辑发展顺序是: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论从商品到货币再到价值规律,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再到资本主义论,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遵循历史的线索,可以按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系统而又具体地提示出知识体系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综合思维)能力。
(二) 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不仅对构造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具有方法论的教育意义。从方法论角度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就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应着眼于对事物进行历史的考察,从事物的发展、变迁和沿革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另一方面,又必须用逻辑推理,从纯粹抽象的形态上去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善于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历史并揭示其内在矛盾从而解决矛盾。如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或对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方略、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宗教政策等教学中,在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其内在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至于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更是不言而喻的。
(三) 思想教育的说服功能
应该明确的是,中学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而思想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对于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中学生而言,进行思想教育,除了必须创造必要的教育情境进行熏陶、感化外,就必须在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中,通过逻辑和历史方法的统一来增强说服力。
以上是本人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思维基本原则的粗浅认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贯彻科学思维的逻辑性、方法论和历史性原则,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过程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选修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