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德育之道重在养育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它以人本身为目的,通过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来发展人。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但究竟怎样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的土壤在哪里、途径又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或者说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施以“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即片面地把道德教育视作道德教条的教化,注重通过对道德知识的说教和灌输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强调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行为规范,而很少正视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无视无限丰富的生命个体的兴趣和特点,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了学生的反感情绪,造就了学生的双重人格。这些问题使人们怀疑德育的效果,当然这也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并积极探索。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所为、所思,总结点滴经验,希望抛砖引玉,找到德育教育的有益方法。

一、       德育的材料在平凡的生活故事中。

道德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对生活中的承诺、习惯等的约定俗成。所以,道德教育的养料也在生活,它必须立足于广阔的生活舞台。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应善于观察生活的细节,善于汲取生活的营养,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捕捉来自身边细节,让学生去体验、去观察,唤醒学生向善、爱美、崇真的热烈情感,使他们在那些平凡之中蕴育着不平凡的生活故事的强烈感召力的驱使下,自觉领悟什么是做人的道理,什么是高尚和卑劣,怎样尊敬人和受人尊敬等道德观念。这样的道德教育合乎人性、合乎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它能以最生动、最丰富、最具感染力素材触动学生,给学生以强大的灵魂震撼。我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时下不少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躁动化、无责任化、虚假化等倾向严重,缺少做人的基本水准,这使我感到非常忧虑。“昏蔽而昧理义”一些学生追求的不是质朴、坦诚的人格品质,而是庸俗、媚俗等反文明倾向,遇到问题推卸责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俄国做家契柯夫曾说:“冷漠是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我也尝试用正直、厚道、诚实、良心、责任感等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但我发现一些学生流露出嘲笑的眼神,甚至还有人说老师假清高、伪君子,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强烈挫折感,我认识到用传统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难以受到良好的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克己宽仁,从我做起,我努力保持言行一至,遇事高姿态,注重细节,淡泊名利,时间就是最好的见证,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在老师面前玩世不恭、老于事故的表现少了许多。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扩大教育战果。曾经有一次,我在早自习发现教室后面有许多面包。于是,我在课前用幻灯片打出“谁知盘中食,粒粒皆辛苦。一丝一缕,恒念物业之维艰。”,并请食堂师傅和部分学生座谈,一些学生似乎态度比较冷淡,有些不屑一顾,怎么办?我感到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潭涟漪还没有被激活。经过深思,我决定把他们放到生活中去体验。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休息天,我带着部分学生到附近农村,清晨的露珠是那样让人陶醉,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蓦然间,我们看到一位农妇背着缨儿,顶着满头的雾水,跪在田间割稻,眼中闪动着不知是泪水,还是清晨的露水。我们师生一行人默默无语地轻轻踏过阡陌小路继续往前走,在小河边,我们看到渔农夫妇淌着满头的汗珠在捞着欢喜的渔儿。就在这小息之间,同学们与渔农交谈起来,渔农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初中毕业,今年17岁,现在正在菜场卖菜。一位同学问他是否辛苦,他的回答让我们非常惊讶,他说“我的幸福就在这小小的渔网里,劳动人民的幸福就种在我这道道皱纹里”。这是多么发人声省生活哲理呀。这天中午,我们在一个小餐馆就餐,同学们谈了很多,发了很多感叹。回来后,我请他们作主题汇报,他们发自肺腑声音让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事后,我看了几位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位同学写到“吾爱吾民,吾伤吾民,吾忧吾民,我欲苦心立志。”我深深感到我的学生们从生活中带回来的是成熟、是理性、是一种道德自悟。生活是多么博大、多么深奥,她给人以极富哲理的启迪,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她会教给我们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同情和仁爱。假以我们的青年一代都能多一份热心,少一点自私,多一点责任和义务,少一些躁动和虚假,这世界将会怎样?鲁迅先生曾说:“看10来岁的孩子,你可以逆料20年后中国的情形。”德育教育说到底还是人文问题,只有回归生活的土壤,才能找回失落的人性。透过青少年今天做人的状况,我们无法乐观。不少学生没有培福惜福的观念,自私、偏狭,这些缺陷就如附着于“太阳”身上的“黑斑”,正在侵蚀、污染和肯噬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灵。解决这些难题,我的个案经验是:“回归生活,善待生活,用生活养料来滋润成长中的心灵。”俄国作家普希金曾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请相信生活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整天都是满耳的道德说教,我们会怎样?何况是缺乏人生经验的青少年学生。他们风华正茂,意气奋发,但面对复杂的世态就往往会身在庐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他们脆弱的心灵耐不住环境的考验,在充满荆刺的人生路上,极易滑向沉沦,进而漠视一切,鄙视道德。这警示我们,刻板的德育形式,是难以入脑入心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通途就是用生活的辩证法来说理,德育决不能停留于口头化、表面化和走过场。没有生活的滋养,德育就是无泉之水,无本之木,那将是教育失败,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和悲哀。从生活中找道德认知,把道德教育融于日常生活,这并不是什么发现,只是对谬误的正本溯源,这诚然可取。但正确途径和科学的方法也事关教育效果。

二、       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提示

要有效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或者说我们的道德教育要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任何方法从更多的意义上来说,仅仅是一种启示,德育教育是没有照搬照套的方法的,因为具体的教育对象或客观实际情况总是有所差别的。有鉴于此,我在这里提示的德育教育方法,仅仅具有抽象的普遍意义。

(一)     营造适合于道德学习的环境

这种营造可以从寝室日常生活约定,班级公约的习惯养成,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来展开。有研究者指出,青少年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主要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道德文化环境是很重要的。环境的营造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美的环境本身就在无时无刻地向青少年传播美的信息,。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的教育或道德熏陶是潜移墨化的,象春雨润物,效果极佳,是说教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浸淫于人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道德感召力就会向涓涓细流,水滴石穿,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环境的营造,难的是长期不懈,而且需要家庭、社区和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合力;容易的是每个班级可以通过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点滴小事做起。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则可以组织建设文化长廊,道德榜样现身说法、文艺汇演等活动。在这方面,我校就多次组织残疾人义演、国旗下的先进人物报告、先进学生事迹宣传、以及法制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们耳濡目染,效果比较显著。

(二)     重视积习成性的规范养成教育

在实际中,我们通常遗憾地发现,不少学生虽能琅琅上口地背诵中学生行为守则、公民道德规范等条文,但却不能在实际的行为中表现出这些道德规约。导致这种学习与实际相背离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言行不一虚假行径,扩展到未来就演变成在校是好学生,一到社会上就变坏的现象。可见,没有习惯做维系,一旦脱离相应的监督,所谓的道德规范也就无影无踪。道德行为不能永远靠别人的监督,否则,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良好的习惯形成,关键不能贪大求全,好大喜功,而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有愚公移山精神和耐性。比如,我校要求学生习惯讲“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习惯于礼让,习惯于爱护环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等。上述做法,给德育工作的启迪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养成他们学会审美、热爱劳动文、文明处事等道德习惯。“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功夫深,那迷失的天性,就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散发出它那异样的光芒。

(三)     引导青少年学生亲近大自然

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命的本质启示和生活启迪,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生存的道理,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自身,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更需要教育青少年学生珍惜自然、关爱人类,学会透过五彩斑斓世象,领悟人生要义,把握生命的价值。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它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智者,她给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以人生升华,引领人生通向更高的境界。

(四)     诱导青少年学生针砭时弊,各抒己见。

对于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大多青少年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存在着种种困惑,这是由他们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此,我们不容回避。真理是越辨越明,我们应做的是选择具有时代性、典型性、针对性和普遍性的现象、问题和行为,尤其是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比如,“出口成脏对吗?”、“假如我是他,我该怎么做?”、“劳动的意义和民工的价值”、“怎样才能成为英雄?”、“网上QQ需要伦理道德吗”、“除了财富和权势,人生还有更高的追求吗?”等等。在讨论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决不能越俎代庖,但同时要注意恰当引导。这种由学生自己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效果往往比较好,因为这些话题他们有着极浓的兴趣,是他们迫切想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指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传媒信息中择善从之。

当今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传统的书报、电视的基础上,互联网的出现,使各种信息成百上千倍地涌现在我们面前,这其中有大量有益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信息、技能信息和情感信息,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有害的信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能将人引向光明大道,也能将人带向黑暗的深渊。这就存在着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的问题,所以,要作好德育工作,我们每个教师就负有加强指导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与好书交朋友,指导他们阅读文学作品,指导他们正确利用电子传播媒体中的信息资源,让高尚世界填充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拥有杀毒眼睛、聪明的耳朵,让美的画面培育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三、 走出狭窄的思想认识误区

如今仍然有不少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没有摆正德育教育的方向,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和行为。在貌似轰轰烈烈的德育教育的大旗之下,裹挟着强烈的功利色彩。这完全背离了德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青少年学生走向成功人生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涉及人的一生重大课题,任何教育如果缺少了道德要素,就如没有了灵魂,他铸就的残缺不全的野兽。我们的教育诚然需要教会孩子们一技之长,但教会他们在秩序世界更好地生活则尤为重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选择或创造,但绝不能迷失德育教育的意义,颠倒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要避免德育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唯有如此,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复习|哲学|生活|指导|新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