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课题>>正文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选题的背景、依据、意义

(一)我国的新课程实验与环境教育

1.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

2002年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入新课程实验区,2005年南京市高中教育阶段随江苏省进入新课程实验区,现在新课程在南京市已进入了常态化实施阶段。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大大朝前迈进,与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逐步接近。这些目标与国际教育界的新理念和国际环境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说,这次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为我国环境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环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 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础教育学校中环境教育的实施可以有三种途径:可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学科和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或依托社区来开展;可以单独设科。因而,环境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

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中,“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途径,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因而,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科课程“生态化”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注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提出:关心自然和生命;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等。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都体现了人地和谐的思想,渗透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精髓。语文学科从语言表达角度体现对自然的观察、欣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此外,艺术、体育、物理、历史、政治等学科也都强调了体现尊重自然、尊重多元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地理、生物、化学三个学科既有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又有直接关于环境教育的主题内容,更有利于体现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部分要求“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等。

因而,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已经进入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中,正在与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融合。

3. 环境教育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在欧美及世界其它一些地区,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学校环境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发展、实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校环境教育融合、吸收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性、交互性,强调学生经验的获取,因而,环境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丰富多彩。除了我们国家教学中常常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外,环境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小组讨论方式、角色扮演方式、辩论方式、参观方式、项目设计方式,等等。20世纪90年代,环境教育的理念在中国传播,中国成立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依托的环境教育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受训人员接受了参与式的培训,同时也接受了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带进自己的工作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同事分享,因而,当时环境教育在中国的开展,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环境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会渗透、融入基础教育的课程。实践证明,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教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中学地理课程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

● 教学形式以渗透式与主题式相结合

根据地理课程内容的特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从形式上看表现为渗透式与主题式。从中学地理课程内容来看,有些内容环境教育的指向性不明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思想的渗透与内容的挖掘,或课程作为环境教育的基础,如地图,经线、纬线,经纬网等。有些内容表现为直接的环境教育指向,如高中选修课程“环境教育”模块,就是直接进行环境教育的地理内容,还有散布在其他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等的课程内容,也是直接的环境教育内容。因而,渗透式与主题式是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

● 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尽管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途径有多种,但由于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就目前情况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是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

● 教师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设计师和实施者

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环境教育是否得到重视,能否得到落实,与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认识水平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教师是地理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素养与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落实程度直接相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者。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设计与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有效整合校外环境教育资源

与学校环境教育相对应的是社会化的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在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同时,同样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化的环境教育资源,发挥环境教育的最大优势与效益。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进行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活动、大众传媒等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可利用的渠道。

2.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 形式化

环境教育的形式化是当前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学地理课程有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课程体系及评价要求,因而,地理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因而地理课程本身的体系、特点、要求构成了中学地理教学的主干,然而,在当前国内外关注环境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与自我进修,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比较强调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因而,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会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地进行环境教育。但考试,尤其是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解题训练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往往留于形式,没有与中学地理课程真正融合,同时,由于班级规模较大,活动的开展也存在着从形式上走一走的情况。地理教师没有认真地研究中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的整合,环境教育在地理课程中的有机渗透、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 随意性

由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也没有评价标准,因而,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并且,对环境教育的效果情况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也很少有专题的教学研究活动来研讨如何在中学地理课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因而,环境教育基本处于一个自发的、无序的状态,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的要求与监控。

● 教学资源的不足

中学地理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地理课程内容的教学、达成地理教学目标。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往往具有自发性,由于各种原因,地理教师很难有时间与精力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题研究与备课,而现成的、与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环境教育资源相对于地理课程资源来说显得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在教学任务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同样制约着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

(三)选题依据

1.加强中学环境教育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要命题

自1948年“环境教育”一词最初见诸于国际会议文献(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算起,国际环境教育已经走过了近60个年头。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宣布∶“不仅对成年人,而且对年轻一代要在环境问题上进行教育”,建议所有国家认可环境教育,推进环境教育。这极大地增强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地位。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宪章、1977年的第比利斯宣言将第一代环境教育推向了顶峰,1987年的莫斯科会议明确提出“达到可持续性是环境教育的最高目标”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阶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号召“各国政府应努力更新或制定计划,将环境与发展作为跨学科的教育问题融入各级教育”,强调“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这就意味着国际社会已经把“构筑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位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课题和新任务的核心,就环境教育而言这标志着第二代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地位的确定和提升。此后,1997年的《塞萨洛尼基宣言》总结了20年来环境教育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至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被认为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教育新模式,在环境教育界,则被认为是环境教育的新发展和新阶段。

环境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重视环境问题,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非常重视与基础教育正规课程相结合的环境教育。

国际上,中小学正规课程中环境教育发展迅速,环境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学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外的一些经验、方法往往难以适应中国国情,中国中学的环境教育还必须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工作,而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必须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育中开展富有成效的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因此,加强中学环境教育也是我国环境教育发展与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

2.结合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艰巨任务

环境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首

先与社会经济、文化相呼应。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资源

的配置具有不均衡性,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明显。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采用分科课程设置模式,每个学科的课程均强调自身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本身的特点,强调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学科能力的形成。而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很强,并且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因而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课程设置基本还处于理论探讨层面与点的上实验,大面积地以课程形式开展环境教育还需要努力。

同时,由于我国当前社会对考试、评价与升学的价值取向,使得学校、教师、学生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很难专门有足够的时间与师资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同时,由于中国尚未具备全面的小班化教学条件,在环境教育的进行方式上很难效仿国外发达国家与地区。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以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广,在我国正规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保障条件。学校可以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逐步体现课程的生态化,这是今后一段时间里学校环境教育应努力的方向。同时,学校还应以课程的视角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以及学校的各项活动,在课程及活动中渗透人与环境和谐、协调的思想,使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具体地渗透到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活动中。逐步在学校整体课程框架中构建一支以环境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保证正规课程中环境教育的进行。

3.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研究是加强中学环境教育的突破口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1992年提出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鲜明地指出:环境教育是地理学对教育最主要的贡献之一。从学科特点而言,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有其优势的,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优势,如何将其转换成实际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需要进行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同时,达成环境教育目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使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真正成为加强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是地理学界和环境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国内目前有关研究还很少。

从资料查找和文献阅读情况来看,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着比较坚实的基础,关于课程理论与实施的研究比较丰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地理课程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对于地理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越来越普及。关于环境教育的研究,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介绍国外的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篇数较多。但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系统研究显得相当薄弱,目前多数的研究还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地理课程建设、在地理教学的某个内容上如何体现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绿色学校的创建等。对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目标、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设计的特点、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实施的操作模式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学科课程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情况来看,地理学科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而其他一些学科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化学学科课程环境教育的研究资料相对较为丰富,地理学科可以借鉴。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地理学科应加大对环境教育研究的系统性,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使地理学科能够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的优势,在学科课程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4.与基础教育改革相结合是推进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新契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逐步推开,这次课程改革对中学环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推进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提供了新契机。本次课程改革主要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六个方面进行变革。强调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为我国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提供了保障。这个文件对于加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它所贯穿的理念和方法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但该“指南”基本上还是一些粗框架和概念性的东西,要付诸实施,必须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研究。课程改革和环境教育指南对为加强中学环境教育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形势下,结合地理课程进行中学环境教育渗透式模式的研究尤显必要和紧迫。

(四)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发展、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索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

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研究中学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对实施模式与方法进行分类,建立各类模式与方法框架,并进行特点与功能分析。进行课程实施评价方案的探究,努力构建评价体系。

2.实践意义

● 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环境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借鉴

通过中学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模式与方法的分类与构建,介绍各类模式与方法的特点,并进行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以点带面指导学科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 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资源、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中环境教育特点分析,指导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资源开发、整合与使用过程。

● 为教师在环境教育素养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培训提供借鉴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目前对地理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状况和教师认同的培训方式,认真分析,构建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框架。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基本目标

本项研究有4个基本目标,分别涉及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教师素质四方面问题。

在目标解析方面主要探讨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选择的原则、主线和立足点,探讨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课程目标架构,探讨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策略,以及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的体系特征,通过这些基础性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构建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体系确定一些应予重视的准则性意见。

在内容解析方面主要探讨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和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的体系结构问题,为今后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具体的地理教材开展环境教育内容选择和编排研究打好基础。

在方式研究方面,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方式的基本架构和教案设计原则,然后在实践层面进行中学地理课程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教案设计案例研究。希望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研究,为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

在教师素质分析方面,主要试图通过江苏省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的调查,结合环境教育对中学教师素养要求的理论分析,对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提升的方向和途径提出一些框架性意见。

(二)主要内容

本项目对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和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着重对中学课程相关的环境教育研究进行了评述。作为一项跨学科研究课题,本项目对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三足鼎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在此基础上,从学科属性和课程特性两方面解析了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从目标选择、基本目标和课程目标、目标策略三方面对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定位进行了解析;对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和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结构进行了探讨,对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基本方式和特色途径进行了建构,并且对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教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最后,本项目对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的构成和现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并对提升教师环境素养的方向和具体途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对比分析法、典型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分析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

首先通过网上查询和其他多种途径,获取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的大量相关资料,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整理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厘清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重点及关键点。与此同时通过对环境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地理学理论的归纳分析,找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点和研究切入点,为本项研究的中心议题—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的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法是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例如本文对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教案设计的研究),努力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验证理论,也使理论更具指导性。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法对江苏省部分城市、乡村地理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基本思路

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优势与特点、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目标、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方式、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教师素养问题等六部分顺序渐进的研究。在总体上,本项研究将人地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点,以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优势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围绕中学地理课程开展环境教育的行动这一基本出发点与归宿点,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这一载体,就落实环境教育行动首先必须考虑的目标、内容、方法方面的架构性和准则性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最后就落实环境教育行动保障措施的核心问题—教师素养进行分析研究。

在理论体系中,本项目通过三个理论维度构成了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三种学习形式——系统式学习、模块式学习、主题(问题)式学习,如下图所示。

 

四、特色和创新

(一)特色

1. 跨学科研究

本课题是环境教育的研究,但是就专业性质而言,是地理学、课程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者之间的跨学科性质的研究,就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而言,是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研究。

2. 框架性研究

本项研究不同于以往发表的有关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零星试探式的研究,而是一种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这一较大命题的一次比较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了这一命题各个关键性的主要环节,并且就论及的每一环节都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纲领性的观点和意见,尽管其中有些提法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完善,但毕竟是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3. 贴近教学的研究

贴近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实际是本项研究的另一特色。本项研究从环境教育目标定位、内容解析、方式论证、教学设计到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调查分析,都不是环境教育的“单边”分析,而是与地理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丰富内涵紧密结合的“双边”分析,不是“空对空的”环境教育议论,而是努力要应用于地理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打实的”环境教育研究。

(二)创新点

1. 在全面分析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尺度和要素的系统分析是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基本思路”的学术观点,这是从课程教学角度理解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优势和特点的重要观点,对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有直接的影响。

2. 对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定位提出“两条主线一个立足点”的观点,即:以“地”为主线,以“人”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协调为立足点。并且提出了五个相互关联的课程目标,即:形成人与地理环境协调的发展思想,认知全球与家乡的环境问题;具备探究地域环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3. 提出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内容结构的“三三”框架。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内容的三个板块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这就是:尊“地”之规,认识人类家园;束人之行,协调人地关系;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它们分别对应于中学地理课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内容板块,这就构成了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内容结构的“三三”框架。

4. 提出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方式的“3+1”架构。这就是一种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中学环境教育重要方式(以“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式环境教育”命名)与“三位一体”的三类基本方式(问题建构方式、价值观建构方式、行为养成方式)相匹配的架构。

六、主要工作和成果

(一)主要工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人及课题组成员系统地学习了地理学思想方法、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国外教学论、科学发展史、英语等课程,并且阅读了大量关于地理学、课程论、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书籍、论文,开展了讨论与研究,陆静老师开设了讲座《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基于生活问题的地理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研究》等;郑一梅、陶文、吴佩红、臧峰、余珍等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设计研究、部分教师还针对性地选择了相关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等。设计了江苏省中学地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问卷调查表,并对扬州市、连云港市、常州市、南京市等地的地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调查结果分析。

(二)主要成果

本项研究通过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优势分析,明确了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三大优势,提出了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归纳了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四个基本功能和四个主要特点。

在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研究方面,本项研究通过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解析,提出了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选择应把握的四个原则、两条主线和一个立足点,明确了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五项课程目标定位,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两条目标策略。通过对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解析,提出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和相应的环境教育内容结构的“三三”框架和教育方式的“三加一”架构。

在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研究方面,本项研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九个原则,提出了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值得推广的四种类型,并且就每一种类型进行了案例设计的详细介绍。

在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研究中,本项研究提出了地理教师环境素养内涵的九种要素和三个评价层面,开展了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的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环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向和一种重要的“内生模式”。

●  专著《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  陆静

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2007年

●  《只有一个地球》(3册) 陆静主编    课题组成员参编

凤凰出版社    2006年

● 中学地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上)     陆静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9

● 中学地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下)     陆静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10

●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陆静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9

●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   陆静 王必亚

《课程 教材 教法》(核心期刊)2004年第9期

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1期

●《环境教育》(初中)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珍参与编写

●《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教学设计案例集》

课题组部分成员   2009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