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亲情、个性化的德育模式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学校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德育的改进,尤其是方法的改进更是迫在眉睫。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注意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更好地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考虑怎样把学校德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合力。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它是指由学生与班级任课教师(导师)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定3-5名左右的学生(一般是具有学习困难、情绪困扰、或问题行为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加以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到德育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个案辅导,共同商量、制定、执行行为矫正的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德育导师不仅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塑造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通过德育导师制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现结合我校试行的德育导师制浅析如下:
    1
、德育导师制的推行使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在中小学由于德育地位的"飘忽不定",学校德育工作往往会逐渐"孵化"出一种奇怪现象,即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学校教育出现了两大"新分工":学校德育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任课教师集中精力抓成绩,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推诿给班主任或政教处,这样他们在德育中的"教育职能"则日渐弱化。如此"分工",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学校德育"表面上的强化,而实质上的削弱",使中小学德育出现了很大一片“真空带”;而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专任教师"。德育队伍必须专业化,但学校德育绝对不能"专人化"。而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学校,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开展的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德育导师制的推行则有效得分解了政教处和班主任的教育压力,能使更多的教师在实践中从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学校中真正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使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在“导师制”工作开展过程中,我校大部分老师都能严格按照指导目标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一帮一”的指导。广大指导老师,采取与学生谈话和家访等指导方式对学生的为人处事,思想品德,学习等方式进行指导。在每次指导过后,指导老师都能详细填写“导师制”工作记录表;每两周填写一次“导师制”工作成效情况表,并向年级长个别汇报指导工作情况,年级长在听取指导老师汇报后,认真填写情况记录册,对本级年老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从年级长每月向德育处汇报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老师都能定期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指导在2006420,也就是在我校“导师制”工作开展整整两个月的时候,为了了解本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德育处制作了“导师制”工作调查问卷,并且召开了“导师制”施行情况的学生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与会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了他们对“导师制”工作的感受和看法,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我校“导师制”工作的开展献技献策。在参加座谈会的24位学生中,有85%的学生认为,“导师制”的指导对象应该更为广泛。德育导师林蓉指导了一批学生,看到他们积极向上,林老师感到很满足。她说:“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2、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完善德育功能
    
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结果造成教师讲的学生不爱听,学生想听的教师不讲,这是造成传统德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以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目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与思想脉搏。通过德育导师制的开展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使德育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德育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小李初一入学时的成绩曾经是年级的前十名,尤其是语文成绩特别好。但是,他上初二后,家里遇到了一些纠纷,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再次受到严重的创伤。那一阵子,他的学习成绩下滑,也变得不爱说话了。陈老师是我校的物理老师,同时也是学校有名的德育导师。陈老师得知情况后,向小李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去了小李的家,陈老师主动约他谈心。第一次谈话时,小李很抵触,问一句答一句,态度很冷漠,都不抬眼看老师。后来,老师一次又一次耐心地与他谈心,使小李渐渐消除了隔阂,他开始慢慢地向钱老师敞开心扉。原来,他即使考上了高中,贫困的家里也担负不起学费,所以他开始不学习了。陈老师听了后,心情沉重极了。为了帮助他解决这个担忧,陈老师再一次来到他家里家访。小李还有一个已嫁人的姐姐,他姐夫家相对来说生活条件要好些,经老师做工作,姐夫答应:如果小李考上高中,就负担他的学费。钱老师告诉小李这个消息,他开心地笑了,学习的劲头足了,人也乐观了。中考时,他考上了区级的重点高中。

 3、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德育中,教育者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是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任何有损于人格尊严的的教育都回伤害学生的心理。传统德育常把学生出现的问题视为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是孩子,孩子有孩子的身心特点,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大多是心理问题。确立这样的观点,教育者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品行不端;把性格内向不善交往说成"不能和同学搞好团结"。一提“班长”这个称呼,同学们可能会觉得很“风光”。可是,作为班长,吴艳的“工作”很多,难题也接踵而来,比如如何管理班级的日常工作、处理同学间发生的误会等等。每逢遇到不能处理的事情时,吴艳就会主动向导师求教,她说,现在自己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了。并不是成绩差或思想品德不良的同学才需要导师,学校没有给差生贴“标签”。相反,学生们都会因有德育导师而自豪。初三(5)班的管静同学说,有一次她考得不理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了。导师得知后,亲切地与她谈心,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打消了她的顾虑,使她又重新恢复了“斗志”。管静说,德育导师对学生成长的各方面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学们都说导师就是一位谈心的朋友,不是一味说教,而是站在平等的立场,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所以,现在学生每逢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导师。

4、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丰富德育方法和改进德育方式。
    
传统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教育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德育,如:宣泄法、疏导法、角色扮演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从而丰富了德育的方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部分教育者改简单粗暴的方式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两者结合有利于丰富德育方法和改进德育方式
张谦同学动情地说:在上一次数学考试中,我得了98分,但是一题没错,仔细一看,原来是应用题的没写,所以被扣了2分,我便十分气愤。导师得知后,亲切地与我谈心,教了我们如何把非理性想法变为理性想法后,我就不气愤了。我心里想,这次没考一百分,主要因为自己太马虎,下次一定要记住,免得考试的时候再失分,那就太不值得了。学生小高深有体会地说:在上《我的另一面》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优点不多,也可以这样说有自卑感。但在课上听了同学们对我的评价后,我觉得自己的自卑感一下子没有了,而有的是自信心。

本学年,是我校开展“导师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因为经验不足等客观因素,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无法把更多的学生纳入“导师制”工作的范围;这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智慧,努力克服,争取建立“导师制”工作评价体系,将“导师制”工作纳入量化管理的体系。德育导师制的出现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德育导师制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应新课程趋势,提高学生研究性、主动性学习的能力;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智育,还要育人——使学生们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