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课改课堂>>正文内容

荆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实施意见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结合实际,特提出荆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意见。

    一、课程性质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二、 课程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

2.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政治方向“引导”,就是要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抢占理论的制高点;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就是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二者相“结合”,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回答好当前形势下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科学的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

3.在课程建构上,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4.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落实课内外的实践活环节,使学生在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充实思想,提高觉悟。同时,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5.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着力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目标

    1.总目标与分类目标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

         总    

             分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  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提高用马克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2.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思想政治观点为主体,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要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和实现。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的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

     3.课程目标的特点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突出的特点是: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转到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到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教育观念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由“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转变。

四、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1.课程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l模块以及若干个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选修Il模块。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模块中,  “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分别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这四个模块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共8个学分。

    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课程模块、选修Ⅱ课程模块。

    选修l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由六个模块构成,它们是四个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六个选修模块中的每个模块均为36学时,学生修完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选修Il课程是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组织开发的选修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原则上每个模块为36学时,修完经考核合格获2学分。各地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模块内容的不同,设立l8学时、1个学分的模块。

    2.课程内容

    (1)关于必修模块

    必修课程l(经济生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立足中国、着眼特色,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基本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

必修课程3(文化生活):着眼于高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的问题,讲述文化认同、理解和选择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认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

(2)关于选修模块I

     选修课程l: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作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提供一些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 

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以国际政治为框架,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选修课程4:科学思维常识是作为“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

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供学生选修。本课程侧重于讲述在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民事纠纷,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从理论意义上阐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直面当代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提高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五、课程实施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必须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尝试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教师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基本观点的树立为根本,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综合实践、探索性学习等活动,但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要整堂课都是活动,还要有知识点的落实。

(3)实现课堂教学、学习过程变革。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在表演,学生在观看,而是师生、生生在互动、在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在体验中接受和构建知识。

(4)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构建平等、和造、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与学生共同开展领悟知识、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要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解决生活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发展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 

(6)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7)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8)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积累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建立起课程资源库。

    2.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我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提供的二种模式选择使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计划表l

年级学期

教学内容

每模块学时

每模块周学时

模块学分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36

2

2

高一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2

一二学期

选修模块

36

1

2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2

高二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2

一二学期

选修模块

36

1

2

高三

第一学期

其他选修模块

36

2

2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注:各个学年的选修课程,必须同时安排2个以上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2课时,也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每周l课时。同时应该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计划表2

年级学期

教学内容

学时

学分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36

2

高一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高二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

72/2模块

2/每模块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注:在本模式中,在高三第一学期必须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每个模块建议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每周4课时。同时应该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可以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 评价突出情感态度。

    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评价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既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的变化。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评价对象本人、同事、家长、专家、领导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功能。          

(3)提倡激励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激励功能的发挥,使评价成为全面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尊重评价对象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不要以单一的手段和统一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对象,而要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激励被评价者的个性发展、特长发挥、大胆创造,促进对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发展状况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地肯定,激励对象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做到持续发展。

(4) 教学评价,不仅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观察与测试、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日常考查等。考试评价包括模块考试、结业考试,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运用综合的、开放的题型。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教学评价要逐步探索和建立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  

七、制度保障

    1.建立培训制度。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先后实施了国家远程培训、省市两级培训,但培训面仍然非常有限。我市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培训,边上岗”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要大力支持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各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

    2.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要保障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必须改进和完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教科研部门要积极组织政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要积极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使教学研究活动成为常态;教研部门要组织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案例分析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导向、交流、合作作用;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网络教研平台和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