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05年高考时政热点五:重视"三农"问题

热点讲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的薄弱环节,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热点内容,在2004年高考中所占份额较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背景材料
  材料一 中央发布"一号文件"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次出台的政策涉及到37个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措施实、含金量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强调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二是分别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三个层次提出了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三是从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外部条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四是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策。
  材料二 切实关注"三农"问题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材料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兴未艾
  2004年第18期《半月谈》报道,在浙江农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农业规模效应正日益凸显。仅在台州市,就有由绿牧草鸡合作社带动而形成的温岭1 000万羽草鸡产业带;由箬横西瓜合作社带动而形成的温岭东南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由上盘西兰花合作社带动而形成的临海5.5万亩西兰花产业带等。

【学科解读】
  从经济常识角度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说明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说明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作用和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全面认识城镇化战略的深远意义。
  从哲学常识角度看: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观点,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从政治常识角度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国家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国家机关的活动原则等。
  从历史学科角度看:了解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实施的农业政策及对农业的不同影响;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主要农业成就;了解近代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及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农业的巨大影响。
  从地理学科角度看: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了解世界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概况、地区差异及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世界和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了解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三个阶段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样题精析】
  【例1】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指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历史以及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形成的,我们的方针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促进农村的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④效率优先的原则
  A. 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
  2.我们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必须
  A.免征各种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B.把搞好农村经济当作全部工作的中心
  C.使乡镇和城市居民平均分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D.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答题思路】解答第1题时要认识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解答第2题时要抓住"根本上"的要求来思考。
  【试题解析】第1题应选A项。本题既是组合式选择题,又是扩展性选择题。扩展性选择题的选项只要符合题干要求都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故选①②,即A。③④不符合题干要求,不选。故B、C、D项均被排除。第2题应选D项。这是限制性选择题,做此题型时要特别注意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本题的关键词语是"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根本动力,因此,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故选D项。A项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之策,但不是根本之策,故不选。而B、C项说法本身错误,不选。
  【试题评析】"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几乎每年都要涉及,2005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对逐步免征农业税的内容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尤其要引起注意。

  【例2】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该市提出,坚持以民为本,民富为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实现农民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增长,力求在发展中率先富民。所谓加法,就是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增加收入渠道;所谓减法,就是靠减负来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谓乘法,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所谓除法,就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通过这些措施,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 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 94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高达24 100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市采取"加、减、乘、除"措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2)分析"四则混合运算"措施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答题思路】本题第(1)问要从经济学角度分别说明"加、减、乘、除"四种措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理由。第(2)问关键是理解题意,要从材料整体上分析"四则混合运算"措施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切忌逐一去分析"加、减、乘、除"四项具体措施。
  【试题解析】(1)①就业是民生之本。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②减负即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能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①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该市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就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矛盾统一体来考虑的;②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加、减、乘、除"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③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该市针对就业、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及剩余劳动力等事物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加、减、乘、除"的办法加以解决。
  【试题评析】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张家港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加、减、乘、除"措施,实现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本题紧扣当前经济中的热点问题,综合考查经济常识和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知识点。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所给材料的要点,把握其内在联系,并注意材料反映的相关理论。其次应注意设问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去组织答案。

  【样题展示】
  (一)学科内综合题
  一、选择题
  200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陕西省西安市农民科技专家库正式成立。西安市农业局筛选出156名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科技专家库首批成员,并向他们颁发了聘书。据此回答1-2题。
  1.西安市的上述做法
  A.有利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B.有利于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完善和巩固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D.可以改变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状况
  2.之所以要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是因为
  ①提高农产品产量要靠科技进步②提高农产品质量要靠科技进步③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要靠科技进步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低,不利于经济发展
  A. 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2004年9月23日人民网报道,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大面积推广,2003年在全国累计种植4.5亿亩,累计增产稻谷4 500亿公斤。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表明
  A.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
  B.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
  C.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D.科技的发展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动力
  4.上述材料从三大产业的关系角度说明
  A.工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充足的生产资料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C.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
  D.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某省一企业集团以每亩地500千克粮食"价格"的标准,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包给农民耕种。农民按照企业的规划,种植特种蔬菜、培育优质牧草、喂养良种奶牛,再按企业保护价出售农产品。同样一亩地"反租倒包"之后,农民的收益比以前增加了5-10倍。据此回答5- 6题。
  5.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有
  ①农民只有与企业联合经营才能增加收入②上述做法可以促进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③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④这是我国农村经济性质和土地所有权的重要变革
  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③④
  6.从哲学角度上看,上述材料说明
  A.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B.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完全否定
  C.社会关系的调整必然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D.促进事物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据此回答7- 9题。
  7.降低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的
  A.法律手段B.行政手段
  C.法律和行政手段D.经济手段
  8.降低农业税和取消农业特产税
  A.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会影响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
  B.说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具有固定性
  C.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D.减少了财政收入,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9.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真理是科学理论
  2004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切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据此回答10-11题。
  10.之所以要切实做好农业工作,是因为
  A.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D.我国大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
  11.做好"三农"工作,必须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适当扩大粮食出口
  C.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D.把"三农"工作作为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
  2004年第17期《半月谈》报道,由于今年种粮可以减免农业税,并且还有补贴等优惠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非常高。据此回答12-14题。
  12.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等政策,这体现了国家调控经济是运用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D.货币手段
  13.材料表明,发展农业
  A.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B.必须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C.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D.必须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14.种粮是能够产生一定效益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较大的规模和科学种田技术。这反映了发展高效农业
  ①必须实行规模经营,向规模要效益②应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③要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规模愈大愈好④需要加大农业投入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2004年9月15日《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目前,我国菜篮子产品总量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但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品种结构不合理,一些大路品种严重滞销积压,甚至烂市。同时,在出口贸易中,我国生产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优势,但近两年有些产品因贸易壁垒而使出口屡屡受阻。据统计,200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高达90亿美元。
  (1)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有何影响?
  (2)应该如何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比上年增长(%)4.33.82.14.244.3注:从1998年到2003年,这6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32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 312元。
  材料二2004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 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据分析,受2004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出售农产品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扣除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因素,全年农民收入预计可实现增长5%的目标。
  材料三依据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级政府一方面向农民发放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已经有8个省市率先取消了农业税。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上述三则材料之间有何关系?
  (3)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参考答案】
  1.A2.A3.A4.C5.B6.D7.D8.C9.B10.B11.C12.A13.D14.A
  15.(1)农产品质量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同时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国际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竞争力下降。这些都会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减少。
  (2)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①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②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贮藏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化解市场风险。③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要依据国际贸易规则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益(如果答出政府要积极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依靠科技,改良农业种植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也可得分)。
  16.(1)材料一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答出1998年至2000年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近三年增长速度有所回升,但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可得分)。
  (2)材料一中农民收入增长过慢是材料三中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原因,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导致材料二中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3)要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第一,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二,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三,要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取消农业人口流动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果能够答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可予以鼓励也可得分)。

  (二)跨学科综合题
  一、选择题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某些地方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据此回答1-8题。
  1.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最早反映出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2.下列关于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趋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B.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弱化
  C.客观上逐渐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虽然变化大,但人头税却未能最终废除
  3.税与费的不同点在于
  ①是否具有合理性②是否具有无偿性③③是否具有固定性④是否具有强制性⑤是否列入国家预算⑥征收主体不同
  A. ①②③B. ②③④C.④⑤⑥D. ③⑥
  4.国家税费改革首先在安徽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逐步推广。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④既要从局部着眼,又要重视整体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5.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根本要求的代表②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③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③④
  6.目前,我国农村"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说明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
  A.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B.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C.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
  D.精简机构,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7.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财政收入B.减轻农民负担
  C.实现依法治税D.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8.下列有关税与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的②都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③税收是列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而费一般不列入财政预算④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费一般采用专款专用原则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9.赋税制度历来是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将其概括为"黄宗羲定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黄宗羲是什么时期的人?有何贡献?并解释"黄宗羲定律"。
  (2)在农村的税费改革中,我们应如何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3)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试概括前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0.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形成了新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
  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在"绿色壁垒"面前,我国农产品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提高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先练好"内功"上。只有尽快实现农产品生产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我国《农药限制使用规定》于2002年8月1日正式生效,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2003年8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整体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1)运用政治常识分析"绿色壁垒"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2)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我国农业应如何突破"绿色壁垒"。
  (3)"提高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先练好'内功'上。"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2.D3.D4.A5.D6.D7.B8.D
  9.(1)①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②贡献: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③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都要等生产的粮食卖了以后用货币交税,中间还受商人的剥削;历代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这就是著名的"黄宗羲定律"。
  (2)①把税费改革与地方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大力裁减乡镇机构和人员,减轻农民的各种税外负担。②规范税制,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减轻、规范、稳定农村税赋。③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变城乡分治为城乡同治。④统筹城乡经济发展。⑤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相同点:都是农村的重大改革;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不同点:①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②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了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10.(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绿色壁垒"的形成说明科技发达国家寻求新的壁垒以维护和实现其国家利益。一个国家要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有利地位,必须取得科技优势,增强综合国力。
  (2)适应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扩大绿色产品的生产。增强绿色农业和环保意识,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实现蔬菜等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我国入世后,实行全球通行的技术标准,获得突破"绿色壁垒"的"通行证",提高出口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练好"内功"强调的是内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内因的作用。尽管我国入世后一些发达国家加大了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的力度,但这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安全标准不过硬。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