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专题:哲学常识第四课


点击浏览该文件

一、考试大纲

1、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外因和内因、量变和质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二、回归教材

1、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 ⑴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所谓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⑵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因内才能起作用,决不可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

原理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一方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2、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原理小结: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观点

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①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当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时,就必须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②但是,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就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对“要重视量的积累”,也要分两种情况:对能够促成事物发展的量变,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即“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导致事物后退的量变,则要保持警惕,防微杜渐,即“勿以恶小而为之”。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第一,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原理小结: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②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一方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的分歧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①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③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④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三、纵横联系

1、注意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源泉,就会混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内外因与联系

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双方的联系。

②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部联系,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部联系。

3、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与整体和部分地位、功能不同的三种情形,二者一致,应统一起来理解。

①前者是指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②这种质变的情形实质上就是后者的三种情形。

第一,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第三,当部分以无序、欠佳、不合理的结构形式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质变、变化、发展间的关系

①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改变,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事物的质变一定是一种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质变,量的变化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转变才会形成质变。

③事物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完成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事物发生质变不一定意味着实现了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④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变化不一定都是发展。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核心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所有内容都在于揭示联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

③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间的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变、质变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正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促使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才导致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事物的发展不断经历“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趋势。

7、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论是统一的

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②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它把物质世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充满矛盾、无限发展的过程,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否则便走向机械唯物论。

③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的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离开唯物论的辩证法,就会走向唯心主义辩证法。

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中,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第四课知识结构图

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发展的状态

矛盾、联系、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原理运用和热点联系

1、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

①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②热点运用

第一,西部大开发。(原理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西部地区能否自力更生,努力奋斗,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其次还需要国家的各项政策和财政支持,需要东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摄。

第二,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原理略)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的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这是对内因决定作用的充分重视。同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扩大对外开放,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对外因这一条件的利用。

第三,五个统筹。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2、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①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等等。

②热点运用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原理略)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管社会要家和资源总量没有变,但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也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理。

3、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

①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②热点运用

第一,申奥、入世等。第二,祖国的完全统一(两岸关系)。第三,中美、中日关系等。第四,中东和平进程、朝核问题等。都可用这一原理来答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高考真题

单项选择题

1(2002·全国)“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2(2002·上海)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这是主要方面;但网络中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也会损害身心健康、妨碍学业。这里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道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事物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 ④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04·全国春招)某市三轮摩托车营运不但影响市容,而且常引发交通事故。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取缔,均因车主抵制而未果。2003年,该市修改相关法规,制定了包括折价回收三轮车、帮助车主转岗就业在内的一揽子保障政策和安置措施,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材料看,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遵循了    的原则。

①多管齐下,兼顾产生矛盾的各种要素    ②综合治理,重视事物的普遍联系  ③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④循序渐进,逐步达成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不定项选择题

4(200l·春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增强西部的“造血”功能,而不能仅仅依靠“输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C.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D.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5(2004·江苏)l928年,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经过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长期反复过程,1942年,青霉素成为人类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但是,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金霉素等,形成了抗菌素家族。这表明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D.新事物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C.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D.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筒答题

6(2000·春招)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何在?

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下述观点的对立上: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2004·北京)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答:①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

②“神舟”五号是在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

③从“神舟”五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8(2004·全国]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C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答: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

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潜能、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辨析题

9(2003·江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答:①矛质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③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论述题

10(2000·全国)“西部大开发”正在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的意见:

学者甲:新疆的棉花产量高,质量好,但由于运费太高等原因,在国内打不开市场。要扬长避短,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到国内,而应把市场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自己的“西部”,即邻近的中亚诸国。劣势未必不是优势。

学者乙:以前支援西部地区主要是给钱、给物或援建几个项目。现在应改变思路,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学者丙:西部有自然资源,但缺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东部的情况则是人才相对较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这说明我国资源配置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学者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极有意义。

学者戊: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路子,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注意保护好西部地区原已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思考上述学者的意见,回答下列问题:

阐述学者乙和学者戊的意见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答:学者乙强调不仅“输血”,更要“造血”,符合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道理。

学者戊认为,西部开发要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注意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

思考题:

1、新世纪之初,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也强调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因此,有人得出结论:只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能促进经济发展。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此进行评析。

答: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的解决能够带动和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强调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调整经济结构应作具体分析,在经济结构不合理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能促进经济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

④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除受结构因素影响外,还要受体制、科技进步和应用、市场供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认为“只要调整经济结构就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2、《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奋起,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答: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试用相关哲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答: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尽管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因而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战胜强敌而英勇奋起。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经历了风风雨雨,是在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奋起的八十年。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共性”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个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