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课改课堂>>正文内容

立足新课改 走向生活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01年,《中国青年报》就当时全日制普通中学开设的12门课程,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85%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确实,即使到目前为止,许多地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仍令人堪忧。社会对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批判心态、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校片面的教学评估机制等诸多因素,致使思想政治课无法固守原有阵地,尽管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在不懈地致力于教改教研,但其成果却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于是,人们不禁发问:思想政治课教学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吗?回答是否定的。2003年10月,笔者就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的程度也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欣慰、令人鼓舞:我们学校有85%的学生喜欢、73.5%的学生热切期盼上思想政治课。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我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在有机整合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上下大气力,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社会生活像一缕春风,吹进课堂,吹进学生的心坎。 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由社会生活导入课题,运用生活实例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生活是广义上的、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生活。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从指导思想、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于2001年6月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以贯彻新课程标准为标志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发展历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审视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步伐。 1、按照“三维一体”的目标要求推进教学生活化

《纲要》指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是整体课程改革目标的共同追求。 从知识和技能上看,应该说传统的教学是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其显著的特点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然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对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是新的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那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必须大胆剔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时代特点,所谓的知识和技能乃是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因为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是对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本质的提炼和概括,思想政治课的技能就是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和领会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对劳动、就业、消费、投资等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对政治事务的参与能力,对先进文化的认同能力。 从过程和方式上看,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正因为思想政治课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因此,其教学的过程便是探究社会生活本质意义的过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其本质也是多层面的,因此,在探究社会生活的本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搜集和处理生活信息,获取新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社会生活的答案没有惟一,思想政治课的答案也没有惟一。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对此,思想政治课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并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憧憬美好生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 2、在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推进教学生活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生活。不断地吸取原有生活经验的合理成分,并不断地指导着人们创造出新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向。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进程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都必须高度关注日新月异的生活实际、关注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思想政治课教材永远是滞后的,这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无法摆脱的困扰。对这一客观存在,教师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反而它恰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课的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所具有的本质特点: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一方面,社会生活赋予了思想政治课新的时代内容。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包括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正因为社会生活被不断纳入思想政治课的文化体系之中,才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也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才能充分显示其内在的巨大价值。思想政治课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为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引路,为学生创造新生活指明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生活密切地关联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应该以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先行者和理论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璀灿的光芒,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我们必须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如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最新的科技成果、理论成果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等。 3、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进教学生活化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纲要》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正在制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整合社会“三大生活”,并使之协调发展,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抓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人需求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不仅给学生展示当前经济运行的大背景,而且组织学生围绕这一矛盾进行自主探究、自由选择,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之上,围绕社会经济现象、经济行为,以市场主体角色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市场行为、规则,从而引申出经济运行的道德意义和经济学原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经济理念,并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突出经济理论的有用性。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事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要突出民主政治建设这一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政治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出发点,以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公民的参与态度为主线,立足于公民意识、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参与政治的素质修养,重视公民如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搭建了平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客观地讲,技术自身无法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是这场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离开了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虚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为此,《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渐次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们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为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搭建了优质的平台。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筑建教材理论和社会生活的“绿色通道”

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只是载体,它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因此,掌握知识只是掌握了一种“武器”,一种工具,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其基本的前提是在教材理论和社会生活中筑建一条“绿色通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为这条“绿色通道”的成功建筑提供了便利条件,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结束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课堂教学历史,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实现了由知识本体向知识和生活的有机整合的转变。 首先,它促进了社会生活走进教材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各种生活信息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观点不是空泛的,它有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因此,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一要及时地捕捉各种生活信息,二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从中提炼出能落实教学要求的、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的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课件呈现给学生时,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枯燥理论,而是蕴涵了科学理论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师生就能在对生活材料的共同分析、自主探讨之中,揭示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理解教材理论,又能使学生对教材理论心悦诚服地接受。 其次,它促进了理论知识走向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社会生活中归纳出理论观点,而且同样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绎教材理论,将理论观点运用于社会生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筑建教材理论和社会生活“绿色通道”的关键环节。教师不是装载信息的容器,而是开拓课堂教学生活化“绿色通道”的能工巧匠。因此,教师应对获得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使生活信息课堂化,使课堂理论生活化。 第三,它吸纳了生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大力倡导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新形势下,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理论成果不仅为我们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新本质和规律。如何把与思想政治教学有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吸纳进来,以不断丰富、充实教材内容,解决教材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是开拓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绿色通道”的锐利武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我们及时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运用新理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指明了方向。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无论是网络技术提供的生活信息,还是PowerPoint对生活场景的介绍,或者Flash对生活过程的演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同时也为推进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选取具体、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反映教材理论观点的生活材料、事实、事例,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创设鲜活明了的情境,以揭示、分析教学课题。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学生发问:“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经常有我国和外国选举情况的报道。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给大家说说。”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用幻灯或录象等形式如实介绍中美选举过程中的一些资料,继续发问:“你们说哪种选举比较好?”通过学生自创和教师设置的情景以及学生对情景的感性了解,整个课堂就会洋溢着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要科学地设计好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和问题情境,师生必须学会观察,留意现实生活及其变化。敏锐的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诱因,也是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必要条件。这时,教师的教学已不单纯地停留在“教教科书”这一层面上,而是发展到“用教科书教”,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响亮地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重要理念,面对社会世纪的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而且是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必将催生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凭借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将思想政治课教材上的抽象概念、枯燥理论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生活化地展示给学生,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走进了电脑、走进了网络,走进了社会生活。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便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与他人合作学习,对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反映。这样,我们的学生也能象美国的学生一样写出“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之类的大文章来。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课前教师可提出二个观点让学生思考并进行选择:一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应慎重消费;二是消费能极大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应“花明天的钱”进行今天的消费。同时,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查找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查找资料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和选择的依据等,录音、录象要制作成课件,文字资料可在投影仪上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充满激情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潜力被充分发掘出来。当教师进行分析综合后,还可布置作业:整理自己的资料也可借鉴他人的资料,写一篇题为“我的消费观”的文章,发表到网上。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到底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不能滥用,否则,就会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现代的“电灌”。

三、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

“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诞生,并催发了诸如“话题式”“竞赛式”、“讨论式”、“辩论式”等课堂组织形式的兴起。以人为本、民主开放、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内在地惊醒了沉闷的课堂,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些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 站在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讲,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知识抽象性、逻辑性、理论性很强,思想政治课一门理性学科。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还是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理性与生活经验是对立的,理性凌驾于生活经验之上。这就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设置了一道屏障。要营造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化氛围,就必须突破这道屏障,必须对思想政治课的“理性”作出新的界定。在我看来,思想政治课中的理性不是“形而上”或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它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生活的经验之中,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和补充、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验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慧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说:“它们(理性——作者注)只是假定,是要施诸实际,以验其对指导我们目前的经验是成是败而可以随时加以修正、补充或撤销。”正因为思想政治课中的理性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使人们的生活、行动更成效的智慧,因而它不是独断的,也不是持久不变的。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者、创新者和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1、敏锐观察,科学设计教学话题

走向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起始于对生活话题的科学设计。要科学地设计好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话题,师生必须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留意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变化,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敏的生活领悟力。此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要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本质内涵;二是要找准教材理论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三是要根据教学的客观需要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整合、提炼。例如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评价现在的班集体,发言中,学生们会列举大量的在共同集体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优良班风,当然也会指出班集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班集体的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哪方面是主流、哪方面是支流。这样就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一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话题。其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去记住这些生活事例,而是教学生学会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一些基本的政治的观点、立场、方法和原理,并反过来又懂得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释、分析、说明更多的社会现象。 2、善于思考,科学分析话题

这既是教师释放知识能量、生活体验和人格魅力的过程,又是教材理论和社会生活完美整合的过程,还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它是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中心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思维三元理论把人的思维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其中,分析性思维是基础,也是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的关键。同样,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对现实的话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加工制作”,那么他们的认识就永远只会停留在问题的表层,而不能理性地对待生活,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使命。 在具体的操作中,师生必须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共同分析、共同探讨、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宽,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民主、平等观念凸现,批判精神明显增强,不盲从、不迷信成为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主流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师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正因为如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从话题设计,到问题的提出,到论证,到结论,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无处不体现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如在上述“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和话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民主制度的本质和发展程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在本质上具有优越性,但还不完善,将来要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从学生自身的或可接受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不惟师是从,不把某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是思想政治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原则。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但就人格、人性和人权而言,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朋友,而且还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合作伙伴。 3、自主探究,致力于话题创新

在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既定生活话题情境的牵引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因果关系,即在已经设置的话题基础上自主探究,致力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过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所强调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进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义所在。 为此,教师可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生活话题进行创新:一是对已有话题情景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更全面、涉及知识面更宽的情景,把所学主题放入一个更大的知识网络之中,并给予它恰当的定位。二是对已有话题情景进行合理改造,变换一些条件。通过条件或情景材料角度的变化,引起话题方向的变化,从而引出新的话题知识。三是在原有话题情景的基础上,添加另外一些情景因素,从而使所设计的话题能向不同方向幅射。通过各种方式对原有话题情景进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展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话题情景讲述联系的观点以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城内某油库起火,那会不会“殃及池鱼”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学的化学知识等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生活情境基础上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并得出了新的结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原有的话题情景进行重新阐发之后,学生在思维上产生了新的“东西”,这样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生活话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领会生活的本质,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除运用生活话题组织教学外,诸如主题班会、辩论会、社会调查、宣传活动、访谈演讲等,还有模仿“正大综艺”、“挑战主持人”、“实话实说”、“第二起跑线”、“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的课堂组织形式,都是能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的有效形式。

结语: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不断地摸索,惟有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课程改革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