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论思想政治课的合作教育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把合作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内,已成为一种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德育功能的强化和德育对象的发展。在合作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合作技能教育、合作道德教育。而实现这一教育,需要我们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努力克服影响合作的不良意识,坚持以合作教学方式为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机会,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合作;合作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09-20

作者简介:孟庆男(1957—),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政法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教育模式。作为教育模式,最初是一种教学与工作实习相结合的“学工交替”的教育模式,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后来这一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广泛的发展,现在形成了由高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二,是指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教育学生“学会合作”这一世界性主题,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育内容。本文就是在第二层含义上来论述这一问题的。

一、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

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1]思想政治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属于德育范畴的课程,它要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而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教育,其本身也包含着重要的道德意蕴,它契合了现代德育的主导价值取向。道德就其根本功能来说,是教人行善,离开了善,则无道德可言;而“善是协作的产物”,[2]离开了合作,则也无道德可言。在这里,“善”“道德”“合作”三者的一致性表明,社会的道德规范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中产生和形成的,同时它又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交往与合作行为。这样,合作教育也就必然纳入到了德育范畴之内,使德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从国外情况来看,近些年来,各国德育也出现了一个共同变化的趋势,就是特别关注“协作精神”的教育。它们“注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包括培养社交能力、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理解并与他人共处合作的能力等”。[3]在这里,“培养协作精神”已成为各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些国家甚至还把“协作精神”列为现代人所应必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它们所倡导的这些协作精神,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在对学生实施德育。

(二)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定向和育人功能;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具有矫正和协调功能。而当合作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实施以后,又会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特别是协调功能的强化会更加明显。

从我们当前所生存的社会来看,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问题和危机的社会,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道德危机、区域关系危机等,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协调功能来解决。协调功能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通过调整、调节、劝解、说服,使个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有争执的问题得以和平而合理地解决。二是指通过调整、斡旋,使参与某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提高活动效率。合作教育的协调功能就在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协调人们的各种不良心态。只要人们具有合作精神,出于合作的愿望,就能恰当而合理地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和危机,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得到和平与共同发展。

(三)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4]通过合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二、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

(一)合作意识教育

合作意识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合作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进行合作,就是由于人有合作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倾向。而与人合作的意识倾向的产生,又有赖于对合作意义的认识。在我国,人们对合作意义的认识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有“合纵联横”,东汉末年有刘备与孙权的联合,抗日战争时期有国共两党的合作。这些之所以能够进行,就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合作意义的重大。对合作意义的认识,能使人产生对合作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情感,产生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克服种种阻力去与人协调和沟通,并自觉自愿地采取一致的行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趋向于更高文明的人生追求;不仅是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且还体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目的的终极关怀。

(二)合作精神教育

合作精神主要是指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为完成某项共同任务、解决某个共同问题、达到某个共同目标而发扬的相互支持与相互帮助的互助精神。总的来说,合作精神所包含的内容较广。它包括人所具有的与人合作的意识倾向,但必须是稳定性的意识倾向,而并非偶尔产生的一两次与人合作的想法;包括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行为;还包括与人合作的一些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等。其中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行为是合作精神的最重要表现。人不仅要具有与人合作的愿望,更要乐于和善于与人合作。合作精神是人在先天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后天的教育,逐渐学习、锻炼、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思想的教育、合作愿望的教育、合作自觉性的教育、合作品质的教育、合作行为方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勇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合作。

(三)合作技能教育

一个人是否愿意与人合作,这与其是否具有合作意识有关;而一个人是否能够与人合作以及合作得怎么样,这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有关。因此,思想政治课除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教育之外,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合作技能的教育和传授。从目前学生自身的素质来看,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不懂得和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因而与人合作也就更差。实际上,与其它技能相比,交往与合作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大企业家洛克菲勒就说过:与太阳底下所有能力相比,我将更多关注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日本学者系川英夫也曾做过研究:他提出假设有A、B两人,他们的能力分别是5,两人是否合作,将使他们的能力产生差别。合作之前两人的能力是:5+5=10,合作之后两人的能力是:5×5=25。这说明人们不但需要交往能力,而且交往之后会使人们的能力更强。我们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共同活动的有效方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和沟通,学会利他和宽容,学会解决各种矛盾。

(四)合作道德教育

合作道德教育旨在完善人的合作品质。人们的合作除受上述三种因素制约外,还会受到人的与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制约。因此,合作中既要讲规则,更要讲道德。我们倡导“与一切人合作”,就是教育人们既要能够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合作,又要善于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合作。但不是没有原则,我们反对的是与坏人的同流合污。我们主张“一切为了合作”,就是要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合作,唯有合作才有成功和发展。但也不是没有原则,我们痛恨不讲人格的合作,痛恨出卖灵魂的合作,我们坚持的是“善”的合作。一个人有了“善意”“善心”“善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就能够善于理解别人、容纳别人、心胸宽广、目标远大、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损人利己,在交往过程中就能做出“善行”,坚持互利、互惠、诚信的原则。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合作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确立起以集体利益为主导的价值目标,确立起交互主体间的友爱、信任、忠诚、互助等道德关系,从而使主体间的道德规范适合于交往与合作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基本策略

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指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概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

(一)克服影响合作的不良意识

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合作行为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许多不良意识,这些不良意识会成为合作和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就必须引导学生努力克服这些不良意识。

第一,引导学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突出特征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表现在认知上,就是关注自我;表现在对物的关系上,就是占有;表现在交往上,就是利己;表现在与他人的冲突上,就是排他;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就是由于对自己和他人缺乏正确的认识、评价和估计。一个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总需要与人交往和合作。而在交往和合作中,需要坚持的是人道原则、公正原则、互利原则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如果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与合作。

第二,引导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把别人的发展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把别人的关心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怀好意;把别人的朋友看作是自己的敌人;并由此感到不满、愤怒和对他人的怨恨。这种人往往心胸狭窄,心理承受力较差,不希望别人成功和超过自己。这种心理既难以与人沟通,又难以与人交往,是合作的大敌。合作需要真诚、坦诚和宽广的胸怀,这样,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克服和消除嫉妒心理,对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实施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引导学生克服冷漠的心态。冷漠是一种内隐性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常与失望相随,更与孤独相伴。其主要特征为:自我孤立,自我封锁,自我压抑;怀疑一切,漠视一切,回避一切;害羞,苦闷,退缩;压力大,矛盾多,热情少。具有这种心态的人,既不愿意与人交往,更不善于与人合作;既缺乏与人交往的积极性,更较少与人合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就必须首先从克服这些不良心态开始。

第四,引导学生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今有些中学生也很讲“实际”,他们崇尚“功利”,注重“实用”,一切行为皆以“功利”和“实用”为准则。表现为:在交往上,讲究相互交换的“平面交际”;在合作上,讲究自我利益的“优先保障”;在交友上,讲究能为我“两肋插刀”。这些消极的交往观和合作观,既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交往与合作,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引导学生克服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倾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和合作观,使他们在交往和合作中,少点功利,多点人性,少点实用,多点友爱。

(二)运用合作教学方式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它强调的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因而其合作教学方式,也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第一,从合作教学的任务来看。合作教学的任务多是团体性任务,所要求的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都是单个学习者所不能全部占有的,每个参与者都像一个零部件,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个整体活动中,任何个体的失误或不协作,都会影响团体任务的完成。正是在完成这种团体任务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产生,合作精神得以形成。

第二,从合作教学的过程来看。合作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学习过程。表现在形式上,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表现在内容上,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这些互动,不但能使传统课堂教学中静态和单向的课堂活动模式得以改变,而且还会使动态的、多项的、伙伴式、民主式的课堂活动模式得以确立,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合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会合作是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的。

第三,从合作教学的情境来看。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情境主要有三种:一是竞争性学习情境,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二是个体性学习情境,这是一种“利己不损人”的学习情境;三是合作性学习情境,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有益于学生合作精神形成的是合作性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意识到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于是能开展广泛的合作学习。这样,合作性学习情境,便成了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基本场景。

(三)创设良好的合作机会

思想政治课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合作和实施合作,而学会合作又不会自发产生,实施合作也不能随意进行,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合作机会,只有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才能养成合作品质。

第一,为学生创造校内交往活动机会。人的合作行为通常是在交往活动中进行的,交往是合作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在交往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合作情感,获得合作体验,养成合作习惯,从而愿意与人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校内交往活动应该说是很多的,如一起上课、一起看书、一起玩耍、一起做作业、一起劳动等。这些交往的机会,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与人合作的机会。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这些机会,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在这些交往活动中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

第二,为学生创造校外交往活动机会。创造校外交往活动机会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组建课外合作活动小组,如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社会考察活动小组、问题研究活动小组、生存锻炼活动小组等。这些课外活动小组在活动时,首先,需要组内成员之间进行协调,包括目标一致、指导思想一致、行为步调一致、活动内容认同、操作方式认同;其次,需要与作为合作伙伴的某一个人、单位、部门或地区之间进行协调,包括与他们的联系、沟通、协商、征得他们的帮助、支持和密切配合。各活动小组要广泛地深入社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活动,实现活动结果与活动目标的一致。这些全方位、多向度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活动,必将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四)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还需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并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的认识框架,在这种认识框架下,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与之相适应,学生是利己行为较多,而合作意识和利他行为较少。这种状况,与现今需要交往与合作的社会很不合拍。竞争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其积极意义不容否定。时代需要竞争,没有竞争时代就不会向前发展。但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合作观念的缺乏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美国学者约汉逊就认为,“竞争导致人际回拒,而合作会导致人际吸引。”[5]而且,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社会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将远远超出个人、集团、地区和国家的范围,这就更需要合作。不合作,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将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这种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的格局,就迫使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在倡导竞争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合作精神,不能因为竞争的存在而不去合作,也不能因为主张合作而放弃竞争。我们提倡合作精神的潜在意义就在于,用合作的方式来消除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合作与竞争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艳华.从人性的善恶谈当今之合作教育[J].教育探索,2000,(12):33—34.

[2]〔瑞士〕J·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233.

[3]唐如云.外国德育的一些趋势[N].湖南教育报,19950304.

[4]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100.

[5]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0.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