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隐性课程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第三类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而言的,并且作为课程体系的两大部分而共同构成当代课程体系。
显性课程一般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包括传统的“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也属于显性课。然而,这种正规德育课程往往只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比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公民课等。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德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显性德育课程作用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的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指它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形成、完善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利用物质性隐性教育——产生吸引力,形成审美力
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每当漫步于校园中,我们会被那嫩绿的草地、四季常青的香梅翠柏、起伏不平的假山叠石、曲径代美的水廓石阵、典雅别致的亭台楼树、五颜六色的校园服饰等意境文化所吸引。一个环境很好的学校,其校舍校貌中透露出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会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修养,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像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宋代的五大书院之所以都设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目的是“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从宏观上看,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校园物质文化,能构成一种美的氛围、美的气势、美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场”,会产生出磁场般的美的吸引力,使学生“成长于校园,求知于学园,置身于花园,活动于乐园”。这种主动参与环境、主动选择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内驱力往往是显性教育无法替代的,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从微观上看,教室内的设备、装饰光线、色形及卫生状况能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品德心理和行为习惯都有影响。因此,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墙壁的颜色、通风。光线、温度等都必须考虑周到,如果桌椅不整、痰迹遍地、墙壁污淖,势必使学生心理浮躁、思想懈怠、纪律松弛。笔者所任班级,其饮水器放在教室后面,用水浪费严重且多次劝告效果甚微,后移至教室前面,结果大不相同,而且象征性的“付费”行为也自觉多了。一个教室,从座位安排、布告栏的设计到扫把、抹布、废纸篓等的放置都能影响学生的品行。正所谓“德育无小事”。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制度性隐性教育——产生约束力,积蓄凝聚力
制度教育是学校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令的宣传、学习、贯彻、督察与活动,促使学生树立法纪观念、自觉约束和端正个人行为,以形成正规的合理的教学生活秩序的教育方式和过程。制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如果换一个思维角度,将其变成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的影响力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那么,这后一个过程就成为“隐性教育”过程了。我们平日教育中的许多“规章”“制度”往往显得有点短视,如“禁止……”“不准……”“严禁……”等禁令式的语言,反射出来的是一种生硬的态度和紧张的气氛——还透着某种紧张的关系,不仅使人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身心舒畅,而且还会产生距离感、敬畏感、压抑感,甚至一些同学会油然而生逆反、抵触的情绪。假如我们尝试着换一个思维角度,旨在“主体参与”,让学生自己来制订一些规范,这样,校园中就会涌现出一条条入情入理、富有人情味的劝导语,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如有提倡文明用语的:“提高‘人口’素质,保证‘出口’质量,请勿‘出口’成脏”;有劝告少说空话、闲话,珍惜时间的;“控制‘出口’数量,提高‘出口’质量”;有规劝节约用水的:“请用你的手,拭去我的小泪滴——水龙头”;还有倡导文明行为的:“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这些寓情寓理的语言,犹如一片温馨入怀,其中蕴涵的文化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莘莘学子,既给人以视觉美,又有提醒、规劝和警告之意,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审美、赏美情趣,凸显了学校——文明的摇篮的文化底蕴。
三、思想政治课起师要善于倡导行为性隐性教育——产生辐射力,筑成塑造力
学校行为性隐性教育适应了青少年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作风、人格、品行、仪表气质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的个人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段非常有益的阳光”(乌申斯基语),它能使学生产生人格自居作用,而形成与教师一样良好的品德。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门影壁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八字校训,深刻地昭示着每一位学子。我当了15年的中学教师,不管是当班主任,还是当教导主任,凡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我都事先做到,事事、处处做出了良好的榜样,因为我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要用自己的心灵去铸造学生的心灵。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探索精神性隐性教育——产生内驱力,形成推动力
校园精神主要指教育理念、传统意识。团体心理倾向等,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事业观,影响着学校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全部教育活动的进展。校风与传统好比“无声之教”,其影响力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说教来得迅速、来得深刻和有效。良好的班风、积极的班级气氛激励着每个学生奋发向上。近年来,笔者在所任班级积极倡导“为人诚实、知识扎实、生活朴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的以“实”字为核心的班风建设,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了舒心的环境。我校创办于1926年,是省级重点中学、省文明单位和省卫生先进集体,在近幼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获得了多项荣誉并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倡导的“团结、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求实、求是、求精”的教风与学风,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宁中学子。校园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浸透和潜伏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重的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师以特有的个性较力,从而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和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净化。
可见,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形成、完善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的整个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当然,校园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是因要我们去建设的,在德育实践中,只要我们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且能恰当发挥其功能,必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践”的品德养成功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