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政治基础知识汇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政治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统一于商品中,缺一不可。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没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5.信用卡、汇票、支票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6.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通常用100单位外币兑换多少本币来表示。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7.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8.价值决定价格:  

①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者成正比。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互补商品需求量也减少;替代品需求量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归到一点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具体体现: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居民的收入 ② 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物价高、消费水平低)。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表明: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小则表明生活水平越高。  

13.消费心理面面观: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大家有我也要有,向众看齐)——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不值得提倡;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人有我优、向上看齐)——不健康;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理智消费  

14.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2.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不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不是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③公司的分类:除国有独资公司外,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④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⑤公司经营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决定因素:①战略要正确 ②科技是关键、管理要科学 ③经营要诚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8.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  

①我国就业的形势严峻: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但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不畅通。  

②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社会财富。  

③就业的途径:一靠党和国家。二靠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即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9.投资的选择  

①储蓄存款:指为居民个人积蓄货币资产和获取利息而设定的一种存款。储蓄存款基本上可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  

②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特点:收益高、风险大,不能退股只能转让,流通性是股票生命所在。股票投资的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购买股票获得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③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④商业保险:针对风险的投资。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10、劳动和就业:  

第三单元  

1.个人收入的分配  

①按劳分配,适用公有制经济  

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在个体经济中). 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除个体经济外的所有经济中)。  

2.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财政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①财政收入有税、利、债和费。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和分配政策。  

③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重点、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建设。②国家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对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政策和对通货紧缩实行扩张性政策)。 ③国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  

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物质保障。  

5.税收:  

①含义:以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  

②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③影响最大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④纳税人与负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⑤常见的违法税法的几种行为有偷税(漏税)、欠税、骗税和抗税。 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单元  

1. 市场配置资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无形的手),主要是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的。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公平、平等、诚实信用原则)。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理解: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第二,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持续发展。  

7.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9.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②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形式或载体: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10.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11.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成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12、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②在利用外资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④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5.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6.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1)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商人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7.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8.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9.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方式的变革。  

10.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重要途径:A.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4)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独特性)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6.新时期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是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第四单元  

1.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喜”的是: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  

2.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3.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4.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①发展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④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6.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7.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原则)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9.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10.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1.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7.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9.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论(主要哲学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实践观)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真理观)  

①真理是客观的。因为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包括14个哲学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①联系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是多样的,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④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7  

4.发展的实质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6.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包含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统一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能够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的事物区分开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8.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10.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时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因此,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认为两点论是均衡论是错误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各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因此,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论,而不是离开两点的一点论,认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是错误的。  

13.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4.辩证法的精神实质——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方面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法的这种精神实质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8个哲学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7.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8.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基础知识汇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