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德育,重在体验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德育取得实效,就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本文从体验对德育的意义出发,阐述了德育不能没有体验,并从体验在环境的熏染中、体验在学校的活动中、体验在学生的生活中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体验、感悟道德的对策,使学生作为体验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

  关键词:体验 环境 活动 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常看到这些德育现象:老师不厌其烦地找学生谈心,道理、事实罗列了很多,学生当面听着,实际效果却甚微;学生政治答卷上洋洋洒洒,人生道理清清楚楚,自己的言行却背道而驰,判若两人;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如祭扫烈士陵园等,学生一路谈笑风生,视为春游、休闲……这或许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常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在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如果我们把德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教育像传授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那么我们只能培养出具有丰富道德知识的“专家”,而非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真人。透过现象,我们不禁思考:学校的德育活动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德育不能没有体验

  道德行为是不能强迫的,也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采用分解要领的方法让学生接受。从日常生活领域和道德教育现象领域的大量观察和例证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容易入其脑入其心,珍藏久远,成为其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应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反思前述种种德育现象,老师找学生谈心,如果不断强化、强调自己的思想、观点,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切身体验,这种对话就是“伪”对话;如果人生道理是学生作为标准答案背下来、写下来,而没有内化为学生个人习惯与追求,就难免会“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如果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一成不变,一味强调教育性,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那么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如果在德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因此,只有诱发学生主体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内心体验”、“自然体验”、“生命体验”,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从哲学的角度看,“体验”伴随着学生道德认知和践行的全过程。人的一切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尽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需要通过不断的体验来强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伴随着学生道德内化的知、情、意、行的全过程。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道德认识只能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道德观念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体验”伴随着人的社会化的全过程。只有人对自身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角色有正确的认识,与社会群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人自身和社会才能和谐、协调发展,同时体验则能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伴随着学生道德养成的全过程。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教学和书本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但远大理想的孕育,美好情感的萌生、高尚情操的养成,都必须经过体验才能完成。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终身不忘。

  鲁洁教授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班华教授提出:“德育不能没有体验,体验别人无法代替。有体验,德育才有效果。”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

  无数事实证明,真正诱发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给体验者带来情感上的愉悦感,行动上的自觉性,有效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实践体验,感悟道德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和行动,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自觉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亲自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实践活动,直接感受健康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被爱,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下,达到心灵的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

  (一)体验在环境的熏染中

  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会滋养人的内心,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对自然的关注与思考。我们组织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踏青、远足、探秘,去狼山、军山、如东洋口港,赴安徽黄山、宏村写生……山、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学生们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感受人类丰富的文化内涵,纷纷用画笔、用照相机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在融入大自然的各种活动中同学们自觉遵守活动时间与各项要求,相互关照、相互谦让、相互勉励,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真情,体验幸福,锻炼了坚强的意志,磨难了高尚品质,感悟了人生哲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

  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娱乐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促进文明的功能,提高了育人的功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力求使学校每一个场所的设置都和学生的体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块牌子能唱歌,每一株花木育情感,每一处景点有意蕴,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一位学生,在亲自创设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享受着美好校园环境的熏陶。了解校史,体验“我是学校一份子”的自豪感;自己动手,美化校园环境,开展“认领一棵树”活动,体验“学校是我家”的责任感;参加“校园义务值周”,体验“我是校园主人”的成就感;伟人的英名时时鞭策着学生,富有哲理的格言像盏盏明灯照耀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绿草如茵,雪松挺拔,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学生如服了一剂让心灵重归宁静的良药,沉进去细细体验心灵净化的历程……此外,我们要求教师做有德之师,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完善的人格影响学生。

  (二)体验在学校的活动中

  根据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通过组织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陶冶高尚情操,为师范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舞台和广阔空间,真正发展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五四”青年读书活动、“国庆” 爱我中华主题演讲、“一二·九”纪念活动、新年联欢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唱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的主旋律,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在“手拉手互助”、“献爱心募捐”中,体验真诚的人际关系;在“师范生辩论赛”、“主题演讲会”、“基本功汇报”中体验参与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节”中展特长,文艺节目表演、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文学教育科学橱窗,体验艺术情操之高雅;“科技节”中大比武,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热情,体验科技进步之节奏;“运动会”中显友谊、赛风格,体验体育活动之情趣。围绕素质教育开放日,我们曾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动,“迎宾鼓舞”、“学生献辞”、“课改沙龙”、“美术展览”、“手工制作”、“三笔书法”、“音舞表演”、“英语对白”、“课件展示”、“体操演练”和“千人合唱”等,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志趣,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验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协同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爱心回报社会的平台。走访福利院和聋哑学校,与孤寡老人、残障儿童用心沟通,用心交流;“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手拉手”、“帮助残疾人”、“和身边的困难生结对子”等,将阳光洒向需要温暖的人们,将爱心播种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在体验中得以延伸与升华。十六运开幕式入场仪式“鲜花队列表演” 的400名同学在近两个月的训练中,充分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了双休日,也没有了“十一”长假。除了排练,队员们还得照常上课。排练辛苦,上课总想打瞌睡,队员们就用掐手臂、捏大腿的方式逼着自己听课。一下课,别的同学可以休息,可她们却还得赶着完成作业。面对如此辛苦的排练,队员们没有怨言,体验着克服困难的毅力,体验着战胜自我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自信。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知与行相统一、自律与他律互补的运行机制。

  在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大到制度建设和学生奖惩,小到常规考评、校园卫生和图书馆管理的大小事务都可由学生参与甚至是全权负责。例如,新生导生就是从高年级挑选优秀的同学担任一年新生班主任的助理,导生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包括新生学习生活指导,班委组建,班团活动开展等,学生承担以往由老师做的工作,角色代替的体验不仅带来了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还促发了导生、新生走向成功的信心,激发了师范生学习和发展的热情,带来了更多思考和生活中的改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校的德育活动,重视道德情感的投入,加强道德实践活动和情境的创设,没有空泛的说教,给予学生创造的充分空间,尊重学生主体性,学生在如其境,如其情的道德体验感受之后,自己教育自己,使德育活动更加真实生动、丰富有效。这样的德育活动无论对教育者(导引者或策划者),还是被教育者(活动组织参与者或体验者)都是具有活力和魅力的。

  (三)体验在学生的生活中

  道德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切身地感受并接受道德准则,再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学生很珍惜自己直接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各种人生体验,他们对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关系、事件或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如果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心不在焉,漠不关心,则会造成师生之间心灵上的隔膜、德育真实生活的丧失。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在生活中体验道德,即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接近生活、走向生活、最后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鲜活的资源。我曾在开学初的班会课上提出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当某个同学遇到困难时,你如果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伸出温暖的手臂:“别着急,有我呢!”那样,他会因为有你而感到班集体的无比温馨!……同学们很受启发,一致决心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堂学习与基本功训练,还是教室宿舍的值日与班级活动,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行动来注释这句话!班级常规总评在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一次陈晨同学生病住院,同学们一致提议每人写一句话给陈晨送上亲切的问候,当陈晨看到班级同学给她写的一句句亲切的祝愿与问候时,她很是激动,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同学间的友爱、班集体的温暖成为送给病人最好的礼物!没有空泛的说教,在学生如其境,如其情体验感受之后,自己教育自己,其针对性、实践性不言而喻。这样的方式总比千百次地告诫学生“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帮助、关心同学”更有效,“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虽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但更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学生在“递条传真情”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关心、爱和责任,道德的心境得到净化与升华。

  生活的外延就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外延,等于德育的外延。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将种种生活资源去粗存细,去伪存真,提升为设定现实情境的组织材料。学生在鲜活的生活素材中,在具体可感、形式多彩的现实情境中,调动自己的切身体验,投入地去看一次、谈一次、想一次、做一次、笑一次,切实丰富自己的情感与心灵,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德育的成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真切情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通过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感悟道德境界,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增强德育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年第24期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