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现代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核心是人类活动,所以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努力挖掘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地理教材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显性课程资源,教师应给予充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内容编选的指导思想,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后,觉得地理不是资料的堆砌和死记硬背,而是具备了潜在的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观念和意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导向。一方面教师要强调和讲清楚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几个基本观点是地理教育的基点;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对地理事物只作客观描述的方法。现代地理学科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地理学科也不能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作为客观的事物进行学习,教师要突出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评价,以适应环境、保护环境、整治环境,与环境协调统一。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一必修课中,第一至第四单元涉及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至第七单元涵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八单元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懂得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产生了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造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它既是对前七单元的归纳总结,又敲醒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警钟。
  高二地理选修一内容为人文地理,探讨了人文地理中最主要的几个专题,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高三选修二是中国地理区域研究,介绍中国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唯物主义科学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全球合作意识。
  
  二、挖掘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培养人文素质
  
  根据“知识冰山理论”,露在水面之上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隐藏于水面之下的隐性知识占据知识的大部分,加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本身又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关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隐性课程资源很多也很重要。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氛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评价改革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思想交锋,在交锋中引领着学生思想的变化,影响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1.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教育工程的关键,教师的观念如果还是陈旧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那么教育工程就是不成功的。首先是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功利性的价值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2.抓住课堂主阵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地理教师应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利用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性质,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作为地理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能单一地教授地理学科知识,而应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聆听、接受、模仿”。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民族责任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把握世界,并将本国、本地区、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范围广及综合性强等特点,绝大多数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都不可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教师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地理信息,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
  3.提倡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性学习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从知识的施与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导演者、学生行为的辅导者。合作学习要求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思想要以学生“发现”和“探究”为核心。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交流;对学生而言,合作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合作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单向付出,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合作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4.具备人文关怀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传达信息、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桥梁。教师的语言是与学生对话、共享信息资源的凭借,而不是教师行使话语的霸权。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不能带有讽刺、削弱学生自信心的信息。
  5.评价改革。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当前的许多学科测试都是考核“惰性”知识。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重表面分数但轻内在人格思维和精神的培养。教育评价不应该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和多少信息,而是要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兴趣与态度,探究思维与推理,交流能力与合作意识,运用知识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的观念与能力。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考核学生知识点掌握与否的方式,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适时地创设一些情境以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起到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作用。
  6.学生的实践活动。人文精神的养成最终需要学生的内化,而内化过程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完成。首先,在学习中获得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是获得人文知识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应成为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地理教师要通过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教学方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人文知识。同时,学校的人文环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品位,所以营造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十分重要。学校应举办相应的讲座,张贴主题鲜明的宣传画,开展有意义的竞赛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一张“拯救藏羚羊”的主题宣传画在校园张贴后,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学生无不对偷猎者表示谴责,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示高度关注。某个年级的一间教室飞进一只小鸟,学生们不再为了好玩去扑打,而是马上打开门窗放它出去。这些,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次,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人文行为,升华人文精神。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获得地理知识极为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地图知识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一幅校园示意图;学习“环境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江河的水质及污染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学习月相的变化,可组织学生观察一个月的月亮盈亏,逐日画下月亮形状。教师要提倡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利用假期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农村和城市的变化;提倡通过网络、书籍了解全球的发展,运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正确分析、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这些观察与思考不但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恒心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实践中,学生真正关注了人自身和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重要性,而这正是现代地理科学倡导的人文精神。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