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教育个案>>正文内容

温柔的冲撞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纠葛。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集起来,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建议。于是,他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了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天只能付给五毛钱。"孩子们尽管不乐意,还是同意了。又过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状况实在糟透了,付给你们五毛钱也无法办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这一次孩子们改变了主意:"别想得太美了,谁愿意只为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样,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扔石头了。
  这个例子耐人寻味。当孩子、学生犯错时,我们往往会呵斥、惩戒。"西北风式"的凌厉固然能使学生震颤,而"春风式"的温柔却能使学生心动。教育,在更多的情境下,其实是一种"温柔的冲撞"。你何须"如临大敌",你不必"当头棒喝"。面对"扔石头的孩子",老人在试深了种种方法之后,采取了"赏钱"的奇特做法,反而使孩子们"鸣金收兵"了。这种做法有很精湛的教育艺术。古人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教育的妙处就在于"无理而妙"。老人的"赏钱教育"是无理而妙的教育,因为孩子"扔石头"是错误的,但是"赏钱"却产生了其它做法所无法替代的效果。虽然人的理智喜欢追逐明确和肯定,但人的感情却不愿随理性思维走那些哲学探索、逻辑思维的小道。
  孩子或学生犯错误总有其动机,而如何改变其动机却是教育的关键。改变动机,不是匡正的处理,也不是指过的教育。为什么孩子们原先得不到一分钱也愿意扔石头,而现在好歹也能有一毛钱,他们却不愿干这种苦差事?原来他扔石头的动机发生了改变。孩子们早先的行为受"内在"动力的驱使,他们扔石头是出于好奇,出于冒险,出于被关注的渴望,出于被"管教"的逆反。然而,从他们接受老人的第一笔赏钱开始,他们扔石头的原动力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从自身内在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这一外来刺激不存在时,扔石头的行为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实,"温柔的冲撞"就是一种期待动机发生转变的过程,就是一种改变其激励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机智是"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教育者的"幽"他一默、颔首微笑、含而不露、无为而为、无理而妙,往往能成为学生改错的契机。所以,教育工作者,愈少有所谓"匡正"、"指过"的教育设想,往往愈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果。
  我理解,"温柔的冲撞",其实是"相送情无限"的诗意,是"沾襟比散丝"的柔情,是"无理而妙"的机智。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