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教改新论>>正文内容

教育质量是什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谈教育,自然要谈教学。谈教学,不能不讲质量。
  质量是什么?
  在某些理想主义者看来,仿佛一谈质量,教育就降格,教学就从艺术沦落为技术。固执己见与极端碰撞,让基础教育的大地发生裂变。
  莫名其妙中,两座对峙的山峰隆起了“应试教学”与“素质教育”。
  如此的尴尬,让中小学一线教师陡生价值危机与归属恐慌。
  教育是春风化雨。素质的风景,要从容构筑,慢慢欣赏!
  教学是百舸争流。竞争的态势,容不得慢行,发展压倒一切!
  在“发展是硬道理”理论的演绎下,教育质量的内涵一次又一次发生畸变,到最后,滤尽滋润,尽现筋骨,铮铮然,棱棱然,让人不敢触摸。“硬到底”的质量自然钙化成了赤裸裸的分数和赤裸裸的名次!
  失水的质量,表面看来很足实,但光泽、意蕴呢?
  失土的质量,乍一掂量很凝重,但活力、后劲呢?
  教育质量的“水土流失”,让教育抛却文质彬彬的气质,首次以准武夫、类商人的面目赤膊上阵。成者为王,一考赌青春。考试的高利害,直接导致了教育“与时俱进”的异化:成绩的背后不再是人,分数直投孔方兄怀抱。“独上西楼”的寂寞,“望尽天涯路”的求索,在“一分抵万金”的现实面前,失衡了,失度了,失措了。
  功利与世俗,让一个名叫“应试教学”的怪物浮出水面,大兴风浪,也大受攻伐;而自命为“素质教育”的闺秀,此刻躲进小楼,向隅而泣,唉叹不绝。
  究竟是谁惹的祸?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整一下教育质量观。
  质量首先是品质、素质。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因而,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决不能停留在“物理量”层面,更不能混同于“物”及物的“生产”。
  教育质量的评估,是个综合、动态的过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本”特质,其核心为教育的品质和教育共同体(师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质量的高下不是能用简单的“数位”标识的,也不是“即时”可以论定的。
  “百年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育品质,使教育是真教育,使真教育有高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目标在于提高教育素质,使教育共同体有健康、和谐、多元、多彩的成长,使教育过程有“可持续性”发展。
  只有关注了教育质量“品质、素质”之内涵,教育质量的评估才能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评估的实施也才能更科学,更实质,更能激励人成长。这样的质量评估,可谓是“发展性评估”。
  质量同时是分量、数量。
  教育成就的相对隐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对教育质量的评价首先是“质”,是质的真伪优劣。这是件极困难且相当微妙的事情。因而,教育也需要另一种“显性”的衡量---量化考核。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要不极端化,不绝对化,不“唯分至上”,不“唯量是图”,那么对“量”的关注,无可厚非。
  教育质量以客观的“数位”标量,那就是我们熟悉的“分量”与“数量”。分量是指分数、名次,数量是指人数、总数。如学生高考分数、学校考核排名、获得的荣誉、争得的奖牌,等等。对教育共同体(师生)而言,这就是“成绩”;对办学体(学校)而言,这就是“业绩”;对管理体(政府部门)而言,这就是“政绩”。
  教育质量的量化,简捷、直观,极具“可公平”操作性。同时,量化也使得“精细管理”和“竞争机能”充分发挥。遗憾的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考量,太多比较“量”而较少问“质”。热衷于“即时效应”,恨不得事事、处处、时时以“量”代“质”。“数位迷信”和“唯量化”,使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分量”、“数量”变味,由此遭受“素质教育”的唾弃也就在所难免。
  “质”与“量”是支撑成功教育的两维,难分难解,相辅相成。
  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教育的“神圣使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境界。
  (作者 凌龙华 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4日第3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质量是什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