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教案: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⑴商品的定义;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
、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二.教学重点:商品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四.教学方法:分析与归纳;阅读与讲解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经济? 2.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是什么?

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义是: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从分析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商品开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有关商品、货币的一般知识及其支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和粗读第一课的节标题、框标题后回答以下问题: 1. 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2. 第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讲商品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习经济常识,也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划书第5页第1段)二是讲我们应通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其中的经济规律,学习了本课,我们将了解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知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划分第5页第1段) 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本课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本课的知识框架。这里只是粗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初步了解,待全课讲完后,再总结归纳本课较详细的知识纲目。)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商品(板书)中的第一个问题:商品与商品经济的含义(板书)

  一)、商品的含义

下面给大家一组例子,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析哪一种是商品。⑴人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学生的成绩、思想品德。 ⑵空气。 ⑶由于空气污染,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污染的空气进行提炼,把提炼出的新鲜空气装入密封的罐子中。 ⑷把装入罐子中的新鲜空气拿到市场出售

分析:⑴商品最起码是物品,如书、笔等,而名誉、良心、官位、权力、学生的成绩、思想品德等不是物品,是不能买卖的,所以它们不是商品。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

物品不一定是商品。空气是自然界的一种物品,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并不付费,所以它不是商品。为什么它不是商品呢?原因在于(作为物品没有经过人们的劳动,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所有,大家可以共同使用,不需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所以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它不是劳动产品。

⑶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如果把新鲜空气装入罐中,是劳动产品,但没有拿去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⑷劳动产品只有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把装入罐子中的新鲜空气拿到市场出售”,这时的新鲜空气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所以它是商品。

综上所述: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⑴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⑵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两条件缺一不可。所以商品的含义是: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商品经济的细胞,也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逻辑起点。商品体现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

为了加深对商品含义的理解,需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2商品、劳动产品和自然物品的关系: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前者用于交换;后者不用于交换。②前者有价值;后者没有价值。③前者是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二者都有使用价值;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前者是劳动产品;后者不是劳动产品。②前者用于交换,后者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③前者是个历史范畴,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注:比较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可以称作物品。有的物品对人类有用,有的对人类无用或暂时无用,有的则有害。⑵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叫劳动产品,除少数废品外,劳动产品对人类是有用的。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凡商品都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联系:⑴物品既包括劳动产品、商品,也包括未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物质概念。⑵劳动产品是指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它的外延比物品小,比商品大。⑶商品仅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既包含在物品中,也包含在劳动产品中。在这三个概念中它的外延最小。】

附:商品、劳动产品和自然物品各自特点及联系

商品

劳动产品

自然产品

特点

是劳动产品

是劳动产品

不是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

不一定用于交换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范畴

永恒范畴

联系

1有用性(有使用价值)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用于交换”的含义的理解:【用于交换是指劳动产品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就是商品如把商品买回家之后,就不是商品,可见,商品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了,只能称其为消费品或待用消费品。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是否进入流通领域。

⑴用于交换在时间上有交换前、交换中和交换后的区分,这里的交换不包括成功后,因为交换完成后,劳动产品就由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成了人们消费的对象。(像我们用的笔墨纸张、穿的衣服、鞋子等)商品就转化为非商品。

⑵只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即使还没有交换(如工厂仓库里的商品)或者暂时还不能实现交换(如商店里摆放的商品)都属商品。

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是通过一次或多次交换后才进入消费领域的。一种产品只要它不终止交换关系,那它就一定是商品,如果商品因卖不出去,退出流通领域而另作处理,这时的商品就转化为一般物品或废品,不再是商品了。

可见,一件物品不可能生来就是商品,永远是商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几种特殊商品:废品(仍有部分使用价值及凝结在其中的相应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货币(金银作为货币乃是一种特殊商品)、品牌(一种重要无形资产)、服务(一种无形商品)和知识产权。]

4如何理解商品的含义?

⑴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都不是商品。⑵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⑶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作商品来买卖,并有一定的价格,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⑷商品与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成了消费品,就不是商品了。

5运用:一个学生从商店买回一支钢笔,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同学,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答案:(1)商品是用来 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题中的钢笔是不是商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商店买钢笔是交换关系,作为商品的钢笔是商品;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不是商品交换关系,尽管这时的钢笔是劳动产品,可不是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第3自然段~7页第3自然段后回答以下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3)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1.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A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会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会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手工业者用分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得就是商品经济。

小结:A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1) 没有剩余产品,共同劳动 没有商品交换

(2) 第一将分工,剩余产品出现 偶然的商品交换

(3) 第二次分工,私有制 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商品经济

B:从历史顺序来看,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或商品经济),因为在未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之前,就有了剩余劳动产品的偶然交换。

C人类社会是否有了商品,就出现了商品经济?为什么?【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产生于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前后,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才产生的。】 通过分析商品、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知道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了吗?

2 商品生产、交换、经济的含义: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以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A商品经济为什么偏偏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呢?【任何事情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商品经济也是如此。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类社会具备了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所以,它必然在这一时期产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4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特补充下面内容,因第二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二课教材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理由未作说明。)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必须同时满足,二者缺一不可,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不同的产品,为了满足生产者多方面的需要,各自需要对方的产品,这就需要交换。社会分工为商品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了社会分工,各种产品才需要互相交换。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私有制表明,每个个人、家庭都有不同的利益。这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不能无偿占有其他生产者的产品,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可见,私有制的产生是商品产生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提问)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与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能划等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经济的生产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又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因为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且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但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而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属于不贩中所有者,既包括生产资料归私人所菜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它们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有着各自的物质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买卖关系,在相互转让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交换;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交换产品的关系;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关系,但存在各个企业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的一面,因而不能搞无偿调拨,它们之间也需要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此外,我国还存在非公有制商品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社会分工,存在着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因而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设疑。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商品经济基础产生以来已有几行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7页第4自然段后回答这个问题。

5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类型)(板书)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复习题 1. 什么是商品?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2. 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 3.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什么? 4.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类型? 5. 同学们自己阅读第7页第2段的辅助文字,说明商人的来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