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创新,是“无中生有”,是“破旧立新”,是“标新立异”,是“独辟蹊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立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空气”。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时,会体验到喜悦感、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激励的情境,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等气氛。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我引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学生:“这首诗符合水循环的规律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作答。有的说“李白真不错,知道黄河之水是来自于天上的降水”;有的说“李白的‘不复回’用错了,黄河水到了海洋还要回来的,水是循环的。”此时,我不予评定,只问:“还有吗?”于是,同学们提升思维的闸门,许多新奇的思想滚滚而来。有的说:“黄河之水来自于冰山融雪,不能简单归之于天上。”有的说:“长江可用‘奔流’二字形容,黄河由于污染严重,早就不‘奔流’了,很多地方还‘断流’了!”……由于经常这样提问,学生就逐渐养成主动拓展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使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又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马上就会有近半数学生争先恐后地相继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

二、贴近生活识“地”析“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贴近生活识“地”析“理”。例如:5月24日下午学校操场上形成一股较强的旋风,把地上的灰尘、废纸成漩涡状卷起,当时许多学生兴奋地奔走相告:“龙卷风来了!”有的同学却很疑惑:“这不是龙卷风吧?”对于这种现象是不是龙卷风,同学们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知道龙卷风的成因、特征、多发地点。我及时利用上课时间,结合地理课本“风的形成”这一节提出这一现象,先学习“风的形成原因”,然后把搜集到的有关龙卷风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并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料,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探究,找到了以下信息:①龙卷风是从天空中积雨云里垂伸下来的一根上粗下细的云管,形似漏斗。②龙卷风风速极大,可达每秒200米,而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一般为每秒32米。③龙卷风的极大风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伤亡。当我提出“今天下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漩涡风是龙卷风吗?”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兴致很高地展开了讨论,有一个同学总结说:“下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漩风不是龙卷风,因为:①当时天空晴朗,没有云;②操场边的小树腰都没弯一下,可见风速不大;③这股风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损失。”这一堂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始终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到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乐趣。

三、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

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勇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如:在讲“商业的布局要素”时,我首先要大家用语文知识写一则招商广告,内容是:“有一门面要出租,请大家自设广告词。”同学们疑惑不解的开始写广告,为了让自己的“门面”早点租出去,同学们绞尽脑汁想广告词。有的说自己的门面“处于繁华闹市区”;有的说自己的门面处于“生活小区,人口密集”;有的说自己的门面“离进货地点不远,交通方便,成本低” ……。我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推销门面,让其他同学选出一个最好的门面。然后我问大家:“为什么选他推销的门面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最后自己总结出商业布局的三大要素: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离货源近。

又例如:在讲完三种旧能源(煤、石油、水电)和书上的风能、核能、太阳能、沼气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之后,我问学生:“新能源共有几种呢?”不少同学异口同声说5种,我含笑摇头示意错了,又有学生说6种、8种、10种等等,我要求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哪里还储藏有能量呢?”这时候学生顿悟:生物能、矿物能、地震、火山、泥石流、雷鸣、闪电甚至其它星球上等等,到处都有能量储藏,原来新能源可以有无数种,等待同学们将来去发现、去开采。

四、教师教学的创新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榜样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过程的创新,特别是教师对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分析、归纳、综合的创新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所需的“水份”。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将各种应用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3dMax,CorlDraw,Flash,CAD辅助教学软件等等,熟练运用于教学之中,为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地理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图像方面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优势,课堂上若能充分利用电脑、录像、挂图、幻灯、投影、漫画这些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手段,创设图像情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想学”进入“爱学”阶段。例如:在讲“火山”时,我播放导致5万人死亡的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于1883年8月27日猛烈爆发的电脑模拟图像,那“声震一万里,灰撒三大洋”的气势,让学生既好奇又恐惧。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火山为什么喷发?火山分布在哪里?中国有多少座活火山?武汉地区有没有火山分布?我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火山形成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分布图”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看图析图,寻找答案。同学们兴致高涨,疑问被一一揭开。当我说道:“人们对火山爱惧交加,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财富”学生都很诧异。而当我把自然界一些最迷人的旅游胜地如: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夏威夷、黄石公园……投影给学生看,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火山雕塑成的”,同学们发出了阵阵惊叹;当我再把火山地区分布的温泉、矿泉、地热资源图以及火山多发地爪哇岛的人们大量开采硫磺、寻找宝石的图片给学生看时,他们才深深地理解了火山具有强烈的两面性的道理,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手段、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内外两个层面。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另一方面是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边听边质疑,而非机械地听,要探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基于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过分强调竞争,轻视合作,以及过分强调接受学习。自主学习中强调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以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及相关背景知识,创设教学情景,构建地理新课程的。

教材“世界的人口”涉及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等三方面的知识。第一节课,按照我的设计,我首先拿出一份背景材料,是选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第60亿双脚挤上地球》,我先选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把此篇短文读一遍。其间,我发现个别学生的骚动,特别是在读到“我国人口总量要达到16亿时才能停止增长,这一过程还要再等上40年”时,学生中出现的惊讶、叹息,而在读到“坚持计划生育工作”时,个别学生的窃笑。这使我意识到今天要讲的课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也许他们掌握的信息比我还多,这让我感到欣慰,又有些顾虑。于是我就该文中提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零增长”等语句,问学生们是否理解。一时间,学生中没有立刻反应,于是我有点得意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从中找出该概念的含义,并通过课堂练习,计算“湖南省2001年度自然增长的人数”来巩固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演算,该学生分二步列算式,第一步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1.15%)-死亡率(0.68%),第二步:总人口数(6562)×人口自然增长率(0.47%),最后结果也算对了,但忘了标人口单位“万人”。我让全班同学分析,还有哪些不足?很快有人指出,忘了标单位,又有人指出,两算式可合二为一,即6562×(1.15%-0.68%),这样更简洁明了些,我对这位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了鼓励。至此,我让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对一个问题的把握,要应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准确地认识,让学生体会到全面发展的必要。接着,我又顺理成章地提出第二个问题:全世界人口的数量,能不能从一个历史角度,选择距今400多年前的各个年代与人口总量的关系,画出人口曲线图来,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数轴知识,结合教材P39的具体数字,很快就有人画出人口增长的曲线图,完成了本节课的技能训练。诱导学生从画出的曲线图分析,世界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那反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数值上应是什么情况?一学生立即反映说:是“大于零”,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情况。到此,前面提到的“人口零增长”学生们就不难理解为是“等于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人口负增长”,即为“小于零”。我让一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后两种人口增长的曲线,且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能画对。看来,有了数学基础,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三种情况的分析,学生不难掌握。接着,我开始布置作业,要求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画出有关世界人口方面的漫画,题目自定,篇幅不限。

第二天,课代表送来了部分学生的作业。我迫不急待地翻开学生的作业,不,应该叫作品!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理解、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今世界人口问题,有些还设想了解决的途径。例如,一位学生画了这样一组漫画,第一幅画:1650年只有5.5亿孩子,地球“母亲”喜笑颜开;第二幅:1930年,有20亿孩子,也不错,“母亲”表情淡然;第三幅:1974年,有40亿孩子,好累呀!地球“母亲”开始愁眉苦脸;第四幅:现在,60多亿孩子,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救命!“母亲”绝望地喊着,并痛苦地流下了眼泪。看到这幅作品,不仅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叫绝,更为其深刻的内涵而发人深省。另一位学生的一幅画上,生动地反映了地球“母亲”遭受的种种伤害与无奈:只见“母亲”面部千疮百孔,包括大气污染,河湖污染、森林破坏、滥杀野生动物、缺水、生态破坏等等,最后“母亲”发出了无奈的呐喊:“‘噢!孩子们,我做错了什么呀???’一旁的月球,花技招展,却迷惑地问‘看看咱们的地球兄弟怎么啦?’”。一些学生还就当今“人口爆炸”问题,设计了解决途径,向月球、火星等宇宙空间移民,想象非常大胆。一位学生甚至把地球想象成一个载人气球,向宇宙飞行,但不断增多的人口,使“气球”无力承载,发生了爆裂。还有一位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产床上的母亲,诞生了一个小生命;小生命来到人间,发现拥挤、贫困的世界,无法生存;小生命又回到母亲的身边,祈求‘让我再回到你的肚子里去吧!’,可母亲肚子里的两个婴儿急忙阻止道:‘我们这里也住不下呀!’”这幅作品让我惊讶学生的巧妙构思后,又多了几许沉重。一名学生甚至更大胆地画到:“一名男子手握一支手抢,喊道:‘我想杀人!’”对于这种思想,我并不感到很意外,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有学生提出用战争、疾病等方式来解决世界人口太多的问题。当时我只感到学生的幼稚与无知,也明确地指出这种想法的荒诞与错误。现在看来,必须重新认识并深刻揭示这种错误思想的严重性及其危害。写到这里,你也许不难看出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富有创造力,同时又是简单与无知的,需要我们教师去做怎样的启迪,才能使这些孩子正确地认识我们这个星球,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用可持续的、符合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观,去求得人类的共同发展,重新热爱我们这颗星球。

第二节课,我先用5分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大胆构思与极强的美术表达能力,赞扬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然后把作业发下去,让学生相互观摩。稍后,向全班同学提出我本人的看法:从你们的作业中,我看到了人口迅速增长给地球及全人类生存带来的压力与危害,但是不是地球上人越少就越好呢?同学们是否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当今世界已经有少数国家出现了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我不打算今天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同学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查阅相关的资料与数据,是能够寻找到正确答案的。为此,我准备就“人口问题”组织一次演讲辩论赛。接下来向学生介绍我的设计,即模仿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安排学生准备比赛资料,选出参赛选手,规定好比赛规则等事项。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组,每组各五名辩手,主持人1名,评委四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辩题:正方──人越多越好;反方──人越少越好。并指出:只要论据充分,有说服力,一样能获胜,鼓励学生迎接挑战。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我明显感到地理教学与以往的巨大差别,课堂气氛的空前变化。可以说课改把过去僵死的、陈旧的、毫无生气的、甚至令人厌烦的课堂,变为充满生机活力的、有趣味性的、师生互动互学的、令人留念的地方,也把教师从固定的教学摸式、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给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探寻主动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

地理作为科学的一门,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同时还有它独到的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图。有人说“学地理就是学地图”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通过多种学法来充分接触地图、学好用好地图。

以中国政区图的学习运用为例: A.引导看图:省界线和国界线有什么不同?首都图例和一般城市的图例有什么不一样? B.启发讲图:你能数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吗?沿海省级自北向南有哪些?从鸭绿江口逆时针方向讲出我国的15个陆上邻国?湖北省的相邻省级单位有哪些? C.书中的图旁批注:“34=2+23+4+5”(指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刚好是22345很好记),“三部填记法:一步2+4+5,二步东部11个边缘省,三步四个三(三步中的四个三指把剩下的12个省分为四个三:河南、湖北、湖南;云贵川;陕甘青;以及剩下的山西、江西、安徽)”; D.想突出的内容可以描图:用红笔描出首都北京和自己所在的湖北省,用绿笔把我国的国界线描出来,用蓝笔把长江描绘出来;在四至点上“插上”四面红旗; E.多次填图:在书中的空白政区图上按三步法依次填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在填图册中的政区图中按三步法依次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填出来,在书后面的地理趣题第2题(有34个分开的各省级轮廓图)中填出各自的名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的名称。 F.课后画图或拼图:把趣题中的各省轮廓贴在一张硬纸上后剪开收集好,下一堂课拼图比赛并作为测验记成绩。 G.以后各章中经常用图:长江与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第三级地势阶梯上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位于湿润区的有哪些省?等等; H.学生问图:在总复习时,让学生看政区图,先由一二大组提问,三四大组回答,再由三四大组提问一二大组回答。通过这看图、讲图、用图、批图、描图、填图、问图、拼图甚至画图的多步曲之后,同学们对中国政区图了如指掌,并且也学会了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学习地图了。

总之,地理教学中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空气”、“阳光”、“水份”。教师只有创立一个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外在条件,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因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