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考试:痛并快乐着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班主任之友》在2003年第12期摘录了《长江日报》的一篇“‘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读后深有感触。考试,让我们痛并快乐地做着。

始于科举制度的考试,作为发现、培植、提拔有用之才的好办法,曾被我们津津乐道,极力推崇。然而,在文凭认同大于人才认同的今天,人们对“一考定终身”充满恐惧和怨恨,进而对考试的讨伐之声四起,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考试制度。这是考试的错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它本身并没有优与劣的价值判断问题。人们把讨伐“应试教育”的大板打在考试的屁股上,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已经模糊了对考试存在价值的认识,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考试,考试究竟有什么用?他们错误地把考试的作用等同于考试结果显示(即分数)的数学意义,进而舍本逐末,只为分数而奋斗。这种做法误导了人们对考试本身的认识,其实质是对考试的异化。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无疑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声音!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对考试的异化倾向,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和促进功能呢?最近教育部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做出了部署。本文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中小学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

考试有什么用?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然而,以前我们对考试作用的认识,则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中小学教育中,考试曾经一度成为老师制约学生的法宝,通过考试可以刺激学生认真上课、认真作业;通过考试可以给调皮的学生一点“颜色”,让他明白该如何听老师的话;甚至通过考试可以给自己的有偿家教开拓市场等等。那么,考试何以具备如此大的魔力呢?因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并且赋予分数极其简单的数学意义。因为60大于59,所以考60分的学生一定比考59分的学生优秀,而且这还是一个“质的区别”。在这种单向的思维方式中,学生是考试的唯一指向,作为评价手段的考试已经异化为教师满足控制欲、表现欲的工具。导致这种对考试功能异化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考试和教与学的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知道,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的反映,但是教与学并不完全等同。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主体以知识为载体进行的互动活动,教与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过去的考试评价体系把教与学的结果显示都归于学生一方来承担,显然是不科学的。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既要承担自己学的责任,又要承担老师教的责任,心理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教师教的责任由学生来承担也就同时意味着教师的成就需要由学生来体现,这必然导致教师意志向学生的强行转移,于是教师不再关心学生如何发展,而只在乎学生如何在考试中更好地再现自己教的情况。所以出现课堂满堂灌、作业负担过重、只关注分数和升学率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回答考试有什么用,实质上就是给考试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即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纲要》)在今天,就是要明确考试不应该只具备考察学生的单向功能,而应该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由单向考察变为双向考察,既考察学生学的情况,又考察老师教的情况,发挥考试对教与学的双向评价促进功能。

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完善中学考试评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就是要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考试,《通知》要求“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评价方法要多样”还“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结合起来”,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采取了科学主义取向,他们“趋向于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并常常把测验分数作为主要依据,以便用来与不同情境中的学生成绩相比较”这种价值取向下的考试通常采取百分制的记分方法,具有定量分析的精确性,也便于甄别和选拔,但它容易忽略学生作为人的特征,忽略教育所具备的其他功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片面性。中小学教育承担着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的任务,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所以,中小学考试评价体系应该坚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增加相应的定性分析的权重,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材料不能局限于考试分数,与学生交谈和讨论获得的材料、评价者从各种观察中获得的主观印象,都可以也应该成为重要的评价材料。事实上,国外的许多考试以及国内的各种资格考试都有这样的人文主义设计,即使是主要起选拔作用的高考也在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这两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政策,就是很好的尝试。因此,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考试评价更应该坚持人文主义的指导思想,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和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单纯的终极性评价,考察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教与学的结果上,“分数说明一切”,它并不关心教师和学生为此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社会活动、系统工程。教育成果的形成具有长期性特点,而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教师素质、学生能力、教育设备、教育理念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单纯的终极性评价,只注重教育的短期效果,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关系,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试评价体系的变革中坚持过程化的价值取向,实行更多的形成性评价。把教育成果的形成视为一个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坚持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结合。这样,我们的考试评价体系才会更加科学、合理。

要切实发挥考试评价对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还必须探索一些有效的考试实践形式,也就是要在操作层面上回答如何进行考试评价。对此,我校在去年就依据《纲要》进行了这样的一些尝试。首先,改变传统考试的单向评价模式,实行师生的双向互动评价模式――“评教评学促发展”,即学校对教与学分别进行评价,而且融入师生的互相评价和家长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终端显示,而是从过程出发,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过程评价。在评价材料的采集和使用上,既坚持量化的标准,如作业质量、测验成绩等,又通过座谈会获取老师、同学的主观印象。通过这样的考试评价就能相对完整地把握住学生的发展脉络,从而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程度,所以教师对教育成果的形成负有相当的责任。而评价教师的好与坏,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这是“评教评学促发展”模式依据新课程改革中有关教学过程的要求对传统考试评价体系所做出的创新。我们每个学期都由学校教务部门在教师任教班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以不记名问卷形式对教师素质表现、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教师年终评价的最重要组成。问卷的问题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上课是否满堂灌、有无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使用电教手段的比例、有无拖堂现象、作业是否及时批改、有无批语等等。同时,我们还向家长发放类似的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意见。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使教师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发展状况,从各个环节认真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证明,这种“评教评学促发展”的实践形式,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很好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学相长,师生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其次,改变过去单一的分数指标评价,实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构建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传统的成绩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对学生的评价由单纯的数字改为“等级+寄语”的基本模式。以等级评价代替百分制,既能达到通过考试检查教与学情况的目的,又模糊了分数名次,能切实减轻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消除师生过度追逐分数名次的错误心理,从而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化发展。以教师“寄语”代替传统的评语是人文主义在考试评价中的又一个重要体现。寄语与评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师生对话的口吻,而不是教师总结、定论的口气来表达全体课任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评价。它采取“优点+希望”的表达结构,即一方面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差生”,需要老师带着“显微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则用亲切、期盼的语气指出他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希望达到的程度,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激发学生前进的斗志。在素质发展报告书中,我们还对学生的特长、集体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自理能力等各项素质发展设计了等级衡量指标。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更加全面、科学,也就能更好地实现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工的日益细化,知识多元化带来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时代课题。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这个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然而,我们知道考试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改革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以《通知》精神为指导,立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注:①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1页。

联系地址: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01

联系电话:02552344562 13913946423

emaillhl6666@sina.com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考试改革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